第122期

新昭君出閣 移情情更濃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將眾所皆知的昭君出塞,與台灣新移民的情感結合,重新詮釋不一樣的昭君故事。並嘗試將不同的樂種串連,演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傳音劇場──昭君出閣」。

新昭君出閣 移情情更濃

記者 曾意倫 文  2011/12/04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將眾所皆知的昭君出塞,與台灣新移民的情感結合,重新詮釋不一樣的昭君故事,並嘗試將不同的樂種串連,演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傳音劇場──昭君出閣」。

王昭君自願請求嫁至匈奴和親,漢元帝見昭君真面目後十分後悔,憤而殺掉醜化昭君畫像的毛延壽,這是歷史上所記載的昭君出塞。這個歷史事件,也被編成歌曲或是戲劇傳頌,許多樂種都有以「昭君」為題材的文本,傳統音樂系教授蔡凌蕙在設計「昭君出閣」的編劇與音樂時,便是將這些文本串連融合出跨樂種演出的曲目。


四種樂種 串起古今思鄉情

這些曲目融合傳統音樂系中古琴、琵琶、南管樂和北管樂四個樂種,塑造出四個千嬌百媚的昭君,分別是南管昭君(南管琵琶)、崑曲昭君(國樂琵琶)、敦煌昭君(五絃琵琶)以及北管昭君(北管琵琶),四把琵琶各有不同的音色,表現出不一樣的昭君。


四位千嬌百媚的昭君,與詼諧逗趣的毛延壽,是整場演出中的主角。(照片來源/臺北藝術大學)

「昭君出閣」更是不同於傳統昭君出塞哀婉的風格,而是將故事與台灣新移民的情感聯結,呈現不同以往的風情。出塞的昭君就有如嫁到台灣的新移民,有些人生活淒苦,有些人則努力適應台灣生活,這些新移民化身在四個昭君身上,並加入南管戲身段與投影片的畫面,補足音樂所呈現不夠的效果。

毛延壽在「昭君出閣」中,被賦予現代的意義,他代表現今愛錢的仲介者,以詼諧逗趣的方式,串起整場四段表演。新毛延壽既不搶昭君風采,又能表現出自我的特色,在四位昭君女聲的歌唱中,毛延壽的男聲豐富了音樂的多樣性。

整場演出從不同的昭君背景介紹起,帶到昭君們的成長,透過毛延壽仲介,再經過重重困難遠嫁他方,最後塵埃落定,憶起故鄉。音樂隨著劇情起伏,穿插歌唱,每一段故事都有不同的音樂特色,不管是層層漸進,還是交錯演出,利用不同樂種的音樂交融,詮釋出不同的心情。樂曲的編排讓昭君不再只有哀婉的形象,藉由音樂向觀眾展現出她少女時期的羞澀、出塞時心情紛亂的錯綜等,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活生生的昭君,而不是存於印象中那遙遠的歷史人物。


藉昭君出塞 認識傳統樂器 

國樂琵琶在體制上接近西方樂器,音域、音量擴展,使得音域變得寬廣、音色更加清脆明亮,擁有豐富的表現力;崑曲昭君以明亮的嗓音,伴隨著國樂琵琶清脆的彈奏,在絲竹樂的伴奏下,崑曲昭君有著嬌柔可人的身影。至於五絃琵琶則是擴展了琵琶的低音區,音色更加豐富,敦煌昭君有著端莊矜持的倩影,與崑曲昭君的搭配下,代表著落地生根,在異地新生的新移民。雖然兩位昭君所唱的歌詞依然是淒切,但是在曲風上較不沉重,偶有一絲明快從曲中跳躍而出。

北管琵琶在外型上與國樂琵琶最為相似,但在音樂表現上,比國樂琵琶純樸,北管昭君唱出北管細曲的豐富性,有別於一般對於北管熱鬧豪邁的印象,北管昭君展現女子的婉約。而南管樂曲本身清雅悠揚,往往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古樸風韻猶存,南管琵琶音色圓潤、傳音,不同於其他三種琵琶,以橫抱的方式彈奏,質樸而嚴謹的彈奏技法勾勒出曲調的架構,再加上南管其他樂器的配合,展現出均衡的南管音樂。南管昭君演繹出溫潤的女子,這兩位昭君則代表著傳統印象中悲憤悽苦的王昭君。

在唱腔上,昭君們彼此形成對比,讓音樂的表現更有層次。崑曲、敦煌昭君以中洲音韻的國語唱出字詞,語調宛轉、清麗,帶有優美的線條;北管昭君則是以正音(湖廣話)來唱,而南管唱腔的尾音會拖長,再加上閩南語豐富的語調,南管昭君唱出一種特別纏綿的韻味,在吟哦的語調中,體現了起伏的情感,將王昭君的悲情細細地傳達給觀眾。毛延壽的仲介歌則較為俏皮,略為豪邁的聲音再搭配上有趣的歌詞,以及胡琴的主奏,揚琴的伴奏敲出回音的效果,將毛延壽展演成一個活靈活現的丑角角色。


樂曲巧妙訴說 昭君傳奇 

四個段落中,在樂曲的安排上,也頗具巧思。第一段開始是四個昭君,分別唱完屬於自己的代表曲子,而在第一段的最後,崑曲昭君與南管昭君歌唱重疊的表現手法,相當令人驚豔,不同的唱腔讓人彷彿同一時間置身在不同的時空之中。第二段的成長,則是以古琴的《龍朔操》來詮釋,曲調雖然簡單,但結構富有均衡對稱之美,其中泛音的段落相當優美、輕快,將少女的天真與活潑展現無遺。特別的是,除了融合傳統的樂器之外,還加入了日本箏與印尼甘美朗的樂器Gender,並在此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古琴間奏時演奏層層交疊的感覺,代表女孩成長的每一段落。


印尼甘美朗的樂器Gender,為整場演出增添不一樣的異國風味。(圖片來源/Google)

第三段則是南管與北管曲子的交錯,以北管的打擊樂段,首先呈現婚禮熱鬧的氣氛,接著帶出活潑的小番們,看著鈴鼓在小番的身上跳躍,令人不禁會心一笑;曲風一轉,南北管的昭君唱出她們的艱辛與哀愁,北管與南管相互的搭配,微有衝突感卻又意外的和諧。第四段則是融合前面的曲調,由四位昭君用四把不同的琵琶演奏同一段樂曲,各自不同的音色交融,展現她們的思鄉之情,並以充滿希望的情感作為結束。

'王昭君是從中國出嫁到到異地,新移民們也是從她們的家鄉來到台灣。在一、二段中,曲風帶著一絲詭異的氛圍,並非一般所熟悉的音樂,但到了三、四段,這些昭君們嫁至異地,曲風反而轉變成一般較常聽到的曲調與敲打樂等,與傳統的昭君不同,卻呼應了新移民的處境。新移民的家鄉,是台灣人所不熟悉的,因而曲調較為不同,但嫁到台灣之後,這些新移民們要適應台灣的生活,曲風也跟著轉為台灣地區較熟悉的音樂,在曲調安排上相當有對比性與巧思。


創新嘗試 豐富故事力

「昭君出閣」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不管是在不同樂種的合作、與外國樂器的配合,還是在昭君意義上的新詮釋,這些都是值得嘉許的。演出中有設置投影片,目的是要讓觀眾更能體會音樂中,想表達的情感,試圖補足音樂在某些地方的不足,但在觀眾沉浸音樂之中時,似乎無暇顧及投影片的放映,反而無法達到投影片當初設置的美意。南管戲的身段融入音樂中,能帶動音樂的流動性,但只要演出者們彼此間配合不好,反而會破壞音樂的和諧,雖說每個演出都有他不足的地方,這份創新的心意,仍讓觀眾在音樂中品嘗到。


一場演出,需要付出多少辛酸血淚,「昭君出閣」是這群學生們的辛苦結晶。(影片來源/YouTube)

記者 曾意倫
喜歡靜靜地坐著,細細觀看週遭人們的神態; 喜歡發發呆,使自己放空清明; 喜歡閱讀故事,品味故事中的世界, 並尋找著自己的世界。  
記者 曾意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