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 融合城市與自然
綠建築 融合城市與自然
記者 蔡雯琪 文 2011/12/11
高牆大樓的鋼筋與自然綠地本是對立的關係,在台灣地狹人稠的環境中,草地樹木幾乎要被馬路全數掩蓋,綠建築則是在城市裡保留或刻意營造的友善環境,讓都市人在繁忙生活間獲得一些自由和悠閒。
台灣新地標 很綠
城市建築與生活息息相關,取得人造物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建築師們的目標。今年11月中剛出爐的台中新地標,稱為「台灣塔」的國際競圖已經揭曉,來自羅馬尼亞的設計師以榕樹為靈感,設計出一座由樹狀結構組成的高塔,塔旁邊的葉片可乘載不同設施,建築物四周圍繞著許多綠色植物,強調節能、充滿著自然日照。這棟以環保為概念所設計的綠建築,將在未來四年,打造一個城市綠洲。
而另外一棟於今年完成競標的綠建築作品,則為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預計明年開始動工的這棟大樓,號稱是全世界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用懸吊式力學撐起每層樓的結構),建築物的外觀同樣佈滿綠地與半透明的建材風格,將公園草地往每一層樓延伸,特殊的層狀結構也使得館內空間看起來更寬闊明亮。非常符合綠建築的理念──建造一個節約能源、讓人感到舒適的空間。
左圖為台灣塔的模擬圖,旁邊可活動的葉片與一般印象中的高塔形象很不一樣;右圖為高雄圖書總館的懸吊式綠建築,充滿綠地的層狀構造可供民眾休憩。(圖片來源/台灣塔設計概念國際競圖、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綠色標準在哪裡
綠建築已然成為現代公共建設的潮流與指標,最常見的設計是讓陽光直接進入室內、減少日光照明設備、配置屋頂的雨水收集區,以及使用太陽能發電供應部分電力、隔絕戶外熱氣並降低空調的使用。德國早在2002年即實施嚴格的新建築節能規範,將建築物分成三級,並規定住宅與商業大樓須符合一定的標準,甚至連建築物從興建到完工時所耗損的能源,皆要精準地計算出才能夠拿到建築執照。
尊重環境、不消耗過多資源只是綠建築的第一步,重視城市居民的空間經驗也十分重要,採用傳統與在地化的方式建造,建築物並不會與當地顯得格格不入,建材方面通常就地取材、不從國外千里迢迢空運進口,因為在運送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與物力,就已經與綠建築的理念背道而馳了;反觀台灣以國際競圖的形式進行招標,固然吸引到各國優秀的設計師,但卻忽略台灣當地居民的環境狀態,沒有考慮在地的生活經驗與民情。
台灣積極走向國際的建築設計雖為美事一樁,然而政府官員以新潮創造話題,在新聞報導中,卻偏向宣揚政績與強調個人重視環保的觀念,缺乏清楚說明後續邊際效應與議題的內容。綠色建築與民眾的關係緊密相連,城市中的居民應培養在地的綠化意識,讓周圍環境變得更友善和健康,尤其是當新地標得花上四年時間建造,並花費將近65億元來執行時。
發掘城市的綠色意識
綠建築不一定非要新建,也可以改建舊有建物。美國紐約的高架鐵路即為一個成功的改建案例,把火車的舊式鐵軌改建成綠色步道,像是高架在空中的綠廊,不僅保留了當地的歷史建物,也提供居民一個休閒娛樂的公園。在社區改建的過程中,由鄰近的社區居民發起保護運動,將市區原本廢棄的舊鐵路,轉變成與在地共存的綠建築,而設計師也巧妙地利用兩旁的大樓與街道,在空間上變化出不同的景緻,栽種植物吸引多樣的生態進入綠帶棲息,與環境的互動規劃也提升觀光價值,紐約城市的街道改造喚起居民的綠色意識。
View Larger Map
紐約的高架綠廊提供民眾休閒散步的空間,在全長約1200公尺的步道上有豐富的視覺景觀。
(連結來源/Google網站街景圖)
同樣守護綠地的活動也在台北舉行,台北市政府預計將於松山菸廠的位址興建台北大巨蛋,由於這個地區在菸廠廢棄後大量栽植樹木,為台北東區最大的一塊綠地,此開發計畫引起部分居民與環保團體的疑慮,並籌組松菸公園催生聯盟來抗爭,主張將綠地改建為都會森林公園,要求政府公開規劃過程及審查條件,以及開放當地民眾參與討論,透過一系列活動和遊行來聲明,應保留松山菸廠做為台北市的第二座森林公園。
建商積極開發大巨蛋附近的土地商機,遭到環保人士強烈反對,並提倡保留可防洪的公園綠地。
(圖片來源/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製圖/蔡雯琪)
即將興建大巨蛋的建商表示,他們的設計相當符合政府頒布的綠建築標章,建造過程將嚴格執行環保檢測,並聲稱此為綠化程度最高的巨蛋。對當地居民來說,雖然大巨蛋打著綠建築的口號,但拆除原有的綠地環境而興建一座綠建築,不免被批評太過本末倒置,而在生活品質改善方面,也需考量綠建築施工與維護造成的住民干擾,以及台灣本質環境的合適程度。政府應培養環保建築相關人才,研擬出符合在地特色的建物,如紐約地鐵的改建與經營,推廣相關政策讓住民了解。
人造物與自然之間
當建商高喊著節能環保的同時,也看見隱含在背後的龐大商機,強調綠建築是一種高尚品味與國際化的呈現。至於興建綠建築是否兼顧成本效益、經濟實惠與保護環境,每個人心中各有一把尺,不同地區的居民也有不同的感受與影響,民眾除了接收綠色思維外,也應仔細思考「真正環保」的寓意。
由於都市發展需要創造新的空間,而現在又面臨著能源與土地錙銖必較的時代,花了好幾億元投資,若是最後要反悔拆除也是件難事,興建一棟公共建築需要謹慎地評估優缺點,最重要的是人工建築應讓住民的生活品質加分,在城市中共築一塊綠洲休憩,並期許人造物與大自然的關係邁向融合。
想像2030年未來城市的藍圖,人與建築物的相對關係轉變,將道路使用權還給綠地與行人。
(圖片來源/紐約解剖學,引用自Audi未來城市大獎)
![]() |
記者 蔡雯琪
我是蔡雯琪也可以暱稱我為凱莉 出生在炎熱的台南 喜歡夏天 海邊和小吃 身材迷你 但平常會大吃 大笑 大打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