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後遺症 網路霸凌
科技發展後遺症 網路霸凌
記者 嚴芷茵 報導 2011/12/18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漸漸由面對面的接觸,轉變為網路上的互動。科技帶來了方便,但背後卻也帶來了隱憂。從以前的實體霸凌,變為不需互有接觸的網路霸凌。
網路上的霸凌行為
「網路霸凌」根據刑事警察局網頁的定義,指的是因網路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網路暴力行為。網路霸凌通常出現在電子郵件、BBS、部落格、即時通、網路遊戲等媒介中,霸凌者以此來發佈或散播霸凌對象不實的消息,以恐嚇、威脅等方式去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身心的創傷。
網路霸凌往往牽涉他人的隱私,例如前幾年陳冠希電腦裡的私人照片,被電腦維修員工發佈到論壇上。該維修員工以為將他人的私人照片分享出去是無私的表現,可是這並沒有利己利人,只有害己害人。他不只傷害了陳冠希以及女星們,也讓自己被判入獄。
網路霸凌是校園霸凌的升級版,大部份的校園霸凌通常發生於國、高中內,他們基於自己心智尚未成熟,以為霸凌別人能顯示出自己是具有權力的。他們都想要別人知道他們做過的事,更把自己霸凌別人的過程錄下來,在網絡上公開。但網路世界不是絕對匿名的,他們公開霸凌別人的影片,同時也會被別人「網路霸凌」,因為一定會有很多正義之士出來指責他們。
肢體霸凌影片上載到網路上,演變為網路霸凌,同時又再次向受害者霸凌一次。
(圖片來源/卡米客在博客)
網路霸凌形式多
YouTube影片分享平台常常有網友把自己手機或相機偷拍的影片放到網路上,他們以此為樂,認為分享給別人是與眾同樂。但影片中的人可能因此受到傷害,而上傳者則不自知,不知不覺形成了網路霸凌。
受訪者何佩鈺表示自己未曾被網路霸凌過,但被問及對網路霸凌的看法,則認為霸凌者行為不可取,是損人而不利己,也是無知的行為。但霸凌事件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知要如何處理,亦未曾想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曾受到網路霸凌的A小姐(受訪者不願透露姓名)因當時成了小三,被情人的妻子不斷以電話和短訊騷擾,並揚言要公開她的所作所為。A小姐跟情人分手後,他的妻子認為他們仍藕斷絲連,繼續攻擊她。其間,A小姐不論在課堂上或是下課後都會收到一堆簡訊,害她好一陣子都把手機關機,造成她生活上的困擾。事後A小姐表示自己雖有做錯,但這樣的網路攻擊真的讓人不勝其擾,亦讓人無處可逃。
電話詐騙也是網路霸凌的一種,曾受電話詐騙的B小姐(受訪者不願透露姓名)表示,詐騙集團利用人心理的弱點去騙取金錢,令人討厭。事後B小姐雖然有到警察局報案,但被騙去的錢卻討不回來,可恨自己這樣被騙到。
人肉搜索熱潮
霸凌者以為網路是具匿名性,不會被人查出自己的身份。不過,人肉搜索熱潮帶起了另一波的網路霸凌。一些熱心的網友往往想找出霸凌者的身份,但在人肉搜索的熱潮底下,又引起了新的網路霸凌,而這些網友並不知道自己也成為霸凌者的一分子。
人肉搜索有其灰色地帶,有時候只是大眾為了滿足自身的好奇心而進行搜索,肇事人的姓名、身份、家庭背景等隱私都會被翻出來,令肇事人的隱私蕩然無存,這種行為稱為「網路暴力」,進行人肉搜索的網友也會因此成為霸凌者。反觀另一方面,面對肇事者犯了罪而進行人肉搜索,則是另一種處境,有時候政府可能還未偵察到,網友則是幫了一大忙。
人肉搜索有冒著侵犯他人隱私的危險,很多正義的網民會猶如連帶責任般把肇事者的家人也找出來,侵犯了非肇事者的隱私。有不少網路名人如犀利哥,因人肉搜索而爆紅,令網民意識到「普通人」,可以經由網路變成名人,網友因成功搜索到他人隱私而感到滿足。網友為了達到讓群眾公審他人而進行人肉搜索,但不少網民不分青紅皂白便去攻擊他人,故人肉搜索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要具批判能力 絕不盲從
網友要有自我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能隨波逐流。為人父母的陳家駿則認為大部分網友都沒有思考網路上資料的真實性,而去盲目相信或一起進行網路霸凌的行為。他認為霸凌者缺乏思考能力,為了突顯自己有能力而去霸凌他人,並將此拍成影片放到網路上供人觀看。他們並沒有考慮過自身也會受到別人的公審,因此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幼稚、無知。
網路欺凌這個議題還有很多討論空間,不管在法律上或道德上都有很多灰色地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去判定對與錯。網友不要為了一時之快而去掀他人隱私,凡事要考慮到前因後果,不然就會跟霸凌者一樣,不經意的霸凌了別人。不要以為只是觀看那些霸凌的影片或言論,說這不算是霸凌的一種,觀看者有可能會助長了霸凌者的氣焰,要拒絕觀看、拒絕霸凌!
刑事警察局網站中拒絕網路霸凌聲明。(圖片來源/刑事警察局網站)
![]() |
記者 嚴芷茵
大家好 我是KATH,嗆仔、阿唔、歐逆、香港人(下省一千字...) 我是來自香港的村民 來台灣已經第3年 可是對台灣交通還是在狀況外 個人很愛聽台語歌曲 歡迎大家介紹好聽的歌給我 (什麼類型、語言都OK,因為音樂無疆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