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期

PTT挨批 網路纏風波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近來連日針對大學生使用網路的習慣提出質疑,以「笨蛋才上PPT〈應為PTT,此為李家同之誤用〉」、「為什麼要重視網友的看法?網路評論絲毫不能代表民意,硬要去管這種事情的話不勝其煩。」這類犀利的言詞,對網路上所呈現的資訊與評論做出價值判斷,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對網路媒體使用上的認知落差,也因李家同與網民之間的互動而重新被喚起。

PTT挨批 網路纏風波

記者 張宇翔 報導  2011/01/09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近來連日針對大學生使用網路的習慣提出質疑,以「笨蛋才上PPT〈應為PTT,此為李家同之誤用〉」、「為什麼要重視網友的看法?網路評論絲毫不能代表民意,硬要去管這種事情的話不勝其煩。」這類犀利的言詞,對網路上所呈現的資訊與評論做出價值判斷,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對網路媒體使用上的認知落差,也因李家同與網民之間的互動而重新被喚起。

 
 

李家同以「知名教授」的身分在電視媒體上被呈現,並在接受雅虎奇摩的專訪時對facebook和PTT等網路社群做出批評。(影片來源/Youtube)
 
 

網路使用者眾 認知落差高

網路資訊有著相當多元的面貌,卻經常因個人使用習慣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大學生如何使用網路媒體,而供應網路資訊的人對網路又有著什麼樣的認知?現就讀於台北教育大學文產系的羅皓博,談到平日使用網路媒體的習慣時表示:「雅虎奇摩新聞是一般消遣時會看的,破報和苦勞網則是會根據自己所關注的議題去看。」他認為主要的考量在於議題是否為他所關心的,以作為選擇網路資訊的標準,「像娛樂新聞我就從來沒看過。」但是一旦接觸到自身所關注的社會議題,便會很主動的透過網路社群將他轉載給其他的網友。

 

交通大學人社系的呂立揚認為,網路媒體的使用其實和自身的價值判斷密切相關,「如果看到和自己的價值觀相牴觸的網路新聞,就會想要轉貼一下然後罵罵它。」他也提到很多有趣的新聞往往沒什麼營養,只能拿來作為一種消遣,有營養的新聞卻不有趣,除非是自己關心的議題,否則很難在網路上深入地去閱讀,對於網路轉貼新聞的現象,他則認為許多新聞網轉貼的內容幾乎沒有品質可言,對像Nownews、雅虎這類的網路新聞媒體的新聞表現出厭惡的態度。

 

 

剛進入苦勞網從事編輯及特約記者職務的樓乃潔,對於網路媒體的傳播能力也高度的肯定,「苦勞網透過網路這個平台,站在一個更遠的位置去看待社運團體和政府之間的關係。」樓乃潔作為網路媒體的工作者,認為網路相對於電視、平面等媒體而言,比較有機會讓不同的聲音出現。除此之外,網路沒有版面上的限制,除了呈現出一個新聞事件的衝突性之外,還有機會呈現出其它的東西。

 
 

新科技 製造生活更多彈性

 

「所謂平衡報導不只是引述不同的角度。」樓乃潔認為傳統媒體受制於版面,經常將一則新聞側重於塑造事件的衝突感,而忽略了整個新聞事件更細緻的議題性,「所謂的平衡報導在電視媒體的呈現,常常僅止於引述了不同立場的人說的話,然而這些話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被引述?常常只是為了塑造成出這個議題的衝突感而已。」她認為這樣的媒體報導是去脈絡化的,對於一個議題或事件並不能有充分的了解,而網路新聞至少還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不受制於資本的前提下,提供一個更多元的新聞視野。

      

電視新聞受限於資本與版面,經常有著固定了立場,並為了戲劇性的觀看效果而經常呈現事件的衝突面,使整個議題扁平化。( 圖片來源/Youtube ) 

除了特約記者的角色,樓乃潔也提到之前從事反對樂生療養院拆遷的運動時,所見到的電視媒體現象。「當時就有個攝影記者,看到我們沒有發生什麼衝突,而希望我們能夠去推擠一下當時在那裏維護秩序的警力。」然而事實是,那天的政府代表根本沒有到現場,不可能會有什麼衝突產生。「新聞工作者經常過度介入現場,希望一早跑去那邊能夠有些收穫。」樓乃潔對於電視媒體做出了這樣的觀察。她認為網路媒體的年輕受眾是富有行動力的,一旦接受了新的資訊,會更傾向於付諸行動,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去討論公共議題,這些都是電視媒體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李家同談到自己使用網路媒體的習慣時,說到自己也常常透過CNN新聞網吸收新知,但對於大學生使用媒體的習慣卻僅有刻板的理解。這些理解究竟如何產生?他既然表示對PTT這個網路的參與程度不深,又為何能夠在新聞媒體上發表對於這個網路社群的一己之見?事實上,除了PTT這個網路社群之外,還有更多理解網路媒體的角度是被忽略的,李家同究竟對網路世代有沒有足夠貼近的接觸?從PTT這個網路平台去認識網路媒體又是不是足夠具有代表性?網路的多元性是大家都能認同的,但這個多元的資訊平台是否真的能帶給人們多元的價值,是在李家同這個看似單純的發言事件下,值得思考的問題。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記者 張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