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

選戰逼近 旗幟滿天飛

每逢選舉,台灣的街景便「百家爭鳴」,四處都是候選人的旗幟和肖像。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踩中候選人的臉;上廁所時丟衛生紙,就又看到候選人的面孔躺在垃圾桶裡;開車騎車時,沿街的旗幟在身旁隨風狂舞,令人捏一把冷汗。

選戰逼近 旗幟滿天飛

記者 王俐文 報導  2011/12/25

民國101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即將到來,各黨派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進行宣傳。然而即使近年電視廣告、網路傳媒等管道成為候選人相互廝殺的新平台,傳統的廣告物如旗幟、傳單、印有候選人照片的面紙等仍不遑多讓,佔據助選道具的一大部分。

諷刺的是,幾乎每個候選人的政見裡都包含環保議題,選舉期間卻自動忽略廣告物的存在,一邊發表環保政見,一邊往路邊插旗子、發傳單。


滿城旗幟 更甚國慶時節

薩巴卡瑪(Subkarma)品牌設計公司曾經統計過,台灣人心目中最醜的街景,就是選舉期間插滿旗幟、佈滿廣告物的街道,其次是檳榔攤、鐵皮屋、加蓋樓房等等。住在新北市的用路人林小姐認為,競選旗幟只是讓候選人自己安心而已,走在路上看到滿坑滿谷的旗幟,令她很不舒服。「而且這些東西選舉過後要怎麼處理?又不能下次選的時候再用,感覺就很浪費。選民並不會因為你插了比較多旗子就投給你啊!」


台灣的選舉文化花招百出,摩托車、選舉車遊街是旗幟競賽的進階版。(照片來源/王俐文攝)

選戰前後旗幟、面紙、傳單、選舉車、大型看板等廣告物充斥台灣,許多公共空間的縫隙也被琳瑯滿目的廣告占領,插旗的密集度更甚國慶期間的國旗。這些廣告物不但影響市容,遭受風吹雨打的旗幟東倒西歪、隨風起舞,也影響到行人行車的安全。每屆選舉後,這些廣告物不可回收的部分更會造成環境汙染及資源浪費。


旗幟隨風飄盪,一下遮住監視器,一下遮住交通號誌,好危險!(照片來源/王俐文攝)

然而根據監察院在去年五都選舉後發布的政治獻金報告書,多數候選人的實體宣傳品支出就佔了50%以上的選舉基金。但是投票結果和廣告費用並沒有成正向關係,也就是說,旗幟等廣告物的多寡,對選民的抉擇並沒有直接的影響。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智義指出,即使虛擬媒體已是選舉的新戰場,候選人仍很難馬上從傳統手段中脫離。如果候選人不做實體廣告物的宣傳,沒有使用新媒體的選民可能不知道該候選人參與競選;看到滿街的競選旗幟和文宣,各個競選團隊也會擔憂自己的曝光度不夠,跟著增加旗幟數量。為了迎合選民的習慣,候選人在短期內無法捨棄實體宣傳品。


亂糟糟 怎麼辦

交通大學學生許雅筑說,她在雲林的老家有一張蓋家具用的大帆布,是十幾年前選舉前後奶奶從街上撿回的幾面選舉旗幟縫合而成,至今仍在使用。這類堅固的旗幟材質若當作一般垃圾處理,對環境必然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若選舉後超過回收期限仍有競選旗幟未清除,民眾可以向各地環保局檢舉。然而黨派問題讓各地環保局難以確實執行懲處,若貿然拔除旗幟和其他廣告物,容易被詆毀成政治打壓的手段。

民國九十一年起,台北市政府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第二十七條第十一款,訂定了「競選廣告物自治管理條例」,規定旗幟、大氣球、看板等廣告物的大小和擺放的範圍;第六條更明確指出,選舉前兩個月候選人才可以開始設置廣告物,並規定公共空間的宣傳品必須在投票後七日自行清除乾淨。


令人眼花撩亂的旗幟嚴重影響市容,投票後必須馬上清除。(照片來源/聯合報)

消基會在選戰開始前便發佈環保自律公約給總統及立法委員候選人,約莫發出一百份文件,但只有收到少於三十份的回覆,其中馬英九總統的競選團隊還針對公約提出附帶條件。陳智義表示,台中市去年五都選舉期間每名候選人都簽訂了環保自律公約,限制插旗範圍只能在競選單位的左右五十公尺,並排除學校、安全島等地方。這項公約實施的結果非常成功,選舉後的廣告物數量統計顯示,台中市的旗幟總數量比其他四都少了四點五倍以上。

新北市環境衛生課陳照明科長表示,以往台北縣每屆大小選舉,清潔隊都會在投票後與競選單位合作,盡量在24小時之內還原市容。由於旗幟的成本較高,候選人多會自行回收,相對的減少垃圾量。而今年新北市也有發佈自律公約,加上這屆立法委員與總統候選人的知名度較高,目前看來,街道上的廣告物數量比往年少。


靜待候選人的表現

新北市環保局目前只開放了第一階段的插旗範圍,元旦起始開放第二階段。以永和區為例,11月28日到12月31日之間只允許候選人在永和路及中山路插旗,從明年1月1日到選舉結束,將開放其他四十八條大小街道。由於這些自律公約,目前大台北地區的道路上還沒有太過誇張的廣告流竄,能不能將這個好習慣延續下去,待看開放廣告物限制後候選人的表現。


目前大安區的道路尚未出現太多旗幟,不知選戰更激烈時是否會改變?(照片來源/王俐文攝)

記者 王俐文
嗨,我是王俐文,沒有綽號,我覺得這個簡單的名字就是最真實的自己。我在台北長大,來到風城念大學。習慣於台北快速的腳步,在交大這個讀書風氣盛行的環境,也不由自主地會把課表以外的行程填滿。 我喜歡影像,喜歡文字,喜歡新奇東西的味道,對我而言,很多東西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用鉛筆勾勒美好的景象,花上一個下午用雙手完成一件作品,是我的興趣。有人說,我是個安靜的旅人,手巧而心細、心細則眼利,雙腳帶我去過的地方,會沉澱為靈感的基石。因為愛上拍攝各地的老房子,近來我對美的定義,漸漸轉為斑駁的磚牆和角落的那株雜草。 在傳科系念書是一個充滿起伏的挑戰,新聞稿的時間壓力和自己對作品的要求交織成密密麻麻的大學生活,偶爾對著路邊的貓咪傻笑放鬆心情。對我而言,人生是需要不停奮戰的長假。  
記者 王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