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

璞玉計畫 土地正義之爭

2011年12月13日晚間,立法院三讀通過《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台灣農村陣線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發起靜坐抗爭運動的支持者們,頓時情緒沸騰。這個法案的修改在農運分子與政府官方之間,掀起了一波對於「土地正義」的論辯。而竹北正在進行中的璞玉計畫,往後的發展關鍵,也與此息息相關。

璞玉計畫 土地正義之爭

記者 林儀 報導  2011/12/25

2011年12月13日晚間,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台灣農村陣線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發起靜坐抗爭運動的支持者們,頓時情緒沸騰。這個法案的修改與爭議,在農運份子與政府官方之間,又掀起了一波對於「土地正義」的論辯。而竹北正在進行中的璞玉計畫,往後的發展關鍵,也與此息息相關。


土地徵收的利弊爭議

位於新竹縣的竹北市,原是一個人口稀少、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在近幾十年來迅速被開發。自1980年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新竹市與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後實施縣市分治。新竹縣政府於1988年將縣治遷至竹北,一個大規模的都市計畫便開始在這塊土地上醞釀,至今已有數十年之久。

竹北的都市計畫,讓這個地區由純樸的農村鄉鎮,漸漸走向工商業都市。1986年竹北區段徵收計畫案起跑,從縣治一期、縣治二期,到新竹縣政府為配合高鐵站的開發而推動的「璞玉計畫」,皆在徵收的規劃內。

璞玉計畫是由2000年新竹縣政府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聯合主導的開發計畫開始,後改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這個計畫的範圍涵蓋了高鐵站以東,包含知識經濟產業專區、住宅與商圈、交大竹北園區、高鐵生醫園區等,一共447公頃的土地。這麼大面積的土地,勢必需要從農民們的財產中取得,而徵收的合理性、必要性、公益性等面向,都引起了當地居民、官方政府、專家學者三方的激烈論辯。


林建正提供的土地重劃草案圖,清楚標明璞玉計畫每個區域的規劃;被竹北璞玉自救會視為交大為擴張校地並拉攏企業的手段。(圖片來源/竹北璞玉自救會社群網站)

常與農民接觸的交大人社系助理教授蔡晏霖認為,璞玉計畫徵收案充滿了問題。首先,它是在現行的土地徵收制度下去進行,但現行的土地徵收案本身就有問題,在這樣子的制度下進行的徵收案,就是一個對於基本的人權、工作權和財產權的很大的危害,也是農村陣線的人反對的主要原因。」

根據台灣現有土地徵收條例而進行的區段徵收,是為了政府的都市開發案,或依特定目的事業之需要,將一定區域內的私有土地全部徵收,重新加以規劃和整理。並於發展建設後,將可用的剩餘建築用地,按比例還給原土地所有權人,是一種綜合性的土地開發措施。在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農地被轉為建地,土地的單位價值增高,從現實面上來看,地主擁有的土地面積縮小了。

因此,到底人民可不可以擁有土地的自主權,政府又該在怎麼樣不得已的情況與完善的配套措施下,才能夠對地主進行徵收,便成為正反雙方激烈爭辯的核心。交大人社系助理教授羅烈師談到璞玉計畫時,認為這些論點上的歧異,來自於各方對於「土地正義」不同的詮釋。支持土地正義的人,並非一味反對土地徵收,而是訴求從嚴檢視土地徵收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以及其後的合理補償制度,是否有將土地價值貶低之虞。雖然行政院已從過去的公告地價改為市價徵收,但所謂的「市價」是由政府調查,再提交給「地價評議委員會」裁決,因此,在官方主導的情勢之下,對於土地價值、民眾搬遷安置等相關配套措施,正反雙方依舊尚未達成協商。

竹北原是一個特定農業區,在現行的土地徵收條例中,雖然有規範「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卻附有但書,修正案依舊堅持關鍵的「經行政院核定的重大建設所需者,不在此限」一點,使得璞玉計畫的膠著點卡在法條的規範,以及雙方對於核心概念的認知差異上,進退不得。此外,支持土地正義者也認為,徵收前應有明確的評估標準,並且要落實人民參與的聽證機制,而非現在「政府講、人民聽」的公聽會制度。

  
高舉「土地正義,不容妥協」的字樣,近來官方與民間版本的修正版土地徵收條例,引起了農村陣線的激烈抗爭。(圖片來源/ 竹北璞玉自救會社群網站)

另一方面,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多項公權力,而徵收就是一種在執行上的方法。前璞玉計畫負責人林建正曾於演講中表示,許多人對璞玉計畫有誤解,竹北由西往東開始發展,到高鐵特定區最東側的高鐵站,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本身並非為了產業發展而推動,而是要因應社會變遷及都市發展的目的,期望幫助人民解決現實居住及生活環境問題的推手。


公共議題中的媒體角色

由清大學生會主辦的農村系列講座,於本月22日的最後一個場次,邀請到著名農運人士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以及前璞玉計畫負責人、交通大學材料系的林健正教授,從都市發展的脈絡談起,各自論述對於土地徵收的緣起和爭議的看法,分別將支持與反對竹北璞玉計畫的立場,清楚而有條理地說明。在主辦單位的流程與引導中,可看出這場辯證會嘗試走進校園,藉由議題的臨近性與衝突性,喚起當地在學學生的關注。

就讀清大人社系三年級,同時也是竹北璞玉計畫紀錄片拍攝小組的組員鄭家鴻表示,針對一個議題,要將各方意見,包含官方與民間的說法,對照實際去田野視察時看到的狀況,才可以整合出自己對於是非對錯的立場。「我覺得璞玉是一個公民議題,一件公民議題如果沒人知道就會腐壞,而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感覺就像是公民議題的根。」在璞玉計畫的進程中,不論是農村陣線、苦勞網、還是學生紀錄片小組等非主流媒體,都試圖用各種方式,凝聚支持土地正義者的意識。

  
奮力抗爭的農民運動、積極推動璞玉計畫的政府單位,到底要如何取得協商?
(圖片來源/竹北璞玉自救會社群網站、新竹縣政府行政室新聞課)

「媒體若沒有自己的立場,而是先將正方與反方都各打五十大板,那只是一種客觀的形式,叫做假客觀。能夠把自己立場清楚講出來的客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蔡晏霖認為,主流媒體較容易拘泥於客觀的形式,但身為一個公民,應該要去評估行為背後的動機,在種種論述的鋪陳之後,帶出的重要問題,才是一個媒體要引導讀者去思考的方向。

今,璞玉計畫已經十年了,這段期間農地不斷在增值,但未來的政策走向卻依舊僵持,沒有一個足以讓雙方妥協的定案,在這之中拉扯著他們的,不單單只是農業政策、徵收案、法條等面向而已,還有都市更新計畫背後龐大的商業化、都會化力量。台灣整個農業政策從生產到貿易,是一個產銷制度;一條法案的背後,是攸關台灣目前400多個類似璞玉計畫的徵收案,如何找到合理的方式,來處理人與土地間的關係,維護這個文化的體系,才是正反雙方真正要思考的問題。

記者 林儀
我是林儀,一個道道地地來自風城的孩子。 喜歡尋找有故事的東西,然後試著用文字記錄下來 其他關於我的一切,希望能用這一年的喀報生涯真實地呈現:D
記者 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