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

傅榆 用影像透視真實

長頭髮、大眼睛,說起話來慢條斯里、給人感覺文靜內斂的傅榆,是個七年級的女性紀錄片導演,至今已經拍攝過數個紀錄短片。一談論起自己與喜愛的紀錄片,就能發現,她對社會一直抱持敏銳的觀察力和種種質疑,常常看見別人不容易看見的地方。

傅榆 用影像透視真實

記者 楊佳靜 報導  2011/12/25

「紀錄片就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這是紀錄片運動之父─約翰‧格里遜對紀錄電影所下的一個注解。也是傅榆拍攝紀錄片秉持的信念,利用既有的基礎,做出創意的處理。

長頭髮、大眼睛,說起話來慢條斯里、給人感覺文靜內斂的傅榆,是個七年級的女性紀錄片導演,至今已經拍攝過數個紀錄短片。在她看似溫和的外表下,一談論起自己與喜愛的紀錄片,就能發現,她對社會一直抱持敏銳的觀察力和種種質疑、也對生活有許多的反思和探討,常常看見別人不容易看見的地方。
 

誤打誤撞 反而找到方向

認為自己個性屬於「不會想太多」的傅榆,會接觸到影像工作完全是偶然。她笑說考大學的時候,並不想跟大家一樣非要念台大、或是聽起來古板的師範體系,去選擇政大廣電系,就只是因為感覺比較好玩、自己又很愛看電視。當時了解的也不多,決定目標以後,她就決心一定要考上,沒想到因此開啟了她的影像之路。

上了大學後,接觸到了許多影像課程,尤其是在紀錄片的課堂上,她真正了解到了紀錄片的多樣貌及魅力,顛覆了以往她對紀錄片沉悶的印象。傅榆說當時授課的盧非易教授,播放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紀錄片,其中讓她印象深刻的有以節奏為剪輯基調的《雨》,和系上學長姐所拍攝的《網事追憶錄》,該影片採取「偽紀錄片 」的方式,全部是找人「演出來的」,而且非常逼真。這些影片都利用不同的手法,對真實做出「創意處理」,給傅榆的很大的影響,也讓她知道紀錄片是可以多樣化呈現、沒有侷限的。

 
外表溫和內斂的傅榆,對於紀錄片工作很有自己的見解。(圖片來源/楊佳靜攝)


七年級看自己 草莓論

以現實面來說,學生拍攝劇情片本來就比較困難,傅榆認為自己比較沒辦法「無中生有」出什麼特別的劇本,她坦白地說:「我總是寫一寫,好像就會變得很老套。」因此,她便選擇了沒有框架限定的紀錄片,這也是紀錄片吸引人的地方,總是充滿沒辦法掌握的變化。

研一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蘇格拉底草莓論》,找到了許多的當時媒體愛稱為草莓族的「七年級生」為影片主軸。會選擇這樣的主題,除了因為自己就是七年級生之外,對於當時媒體對這批「草苺世代」總是帶有負面的評價─沒有抗壓性、經不起挫折、好享樂等等,她希望能夠透過影片來了解「七年級生」自己對於這樣的封號有什樣的想法。而她也好奇民國70年生和79年生的人,明明相差很遠,卻仍被冠上同樣的世代標籤,這樣是否恰當,整個世代除了那些已被既定的刻板印象之外,是否仍有什麼真正的共同點。

當時為了尋找七年級末的族群,她曾帶著看板到西門町「誠徵79年次的人」,拍攝完成以後,她也發現這些老是與「容易被壓爛的草莓」劃上等號的七年級生,或許真的沒有上一代的無比堅韌、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蹋糊塗。但比較起來,這個世代也許更能忠於自我,對於自己想要的更能夠全力以赴,「難道不想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對嗎?」傅榆笑著說出自己拍攝完的感覺。在2011年10月,誠品書店的「七年級看七年級,站起來」活動中,她與另外三位年輕導演便在書店中放映短片展示,這部展示的《123草莓人》彷彿是《蘇格拉底草莓論》續集。


草莓續集 青春變茫然 

在《123草莓人》中,傅榆找到之前曾拍過《蘇格拉底草莓論》的71、72、73年次的朋友們,以距離上次拍攝六年後的生活現況為主。當初拍攝《123草莓人》的原因純粹只是應誠品的短片之邀,短短十分鐘的影片,拍攝過程卻讓傅榆意外地得到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思考。當年這些老被看扁的年輕「草莓人」,大都慢慢地步入社會、走入人生的下個階段。草莓族這個名詞,似乎已經過氣,許多的草莓人漸漸地融入於正規的大眾群體中,遵循著社會的正軌進行:上班、結婚、工作,大家似乎也忘記了他們曾經背負的那些「標籤」。

影片裡,六年前的服飾店小店員,因為羨慕老闆,也開了家屬於自己的服飾店、曾經無憂無慮的哲學系大學生,卻因為周圍的人紛紛結婚、生子,對於自己的不一樣感到焦急、無比徬徨,而有的人則仍困頓在校園裡,摸索著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該往哪裡走?片尾,傅榆也打上自己的感觸,當聽到朋友說自己過得還不錯時,她卻感到內疚,也許是因為看見周圍朋友面臨人生關卡的茫然,自己卻無能為力,傅榆緩緩地說著:「就覺得自己沒有跟他們站在同一條船上。」很想要幫朋友們找到方向,但又很難真正做到。

這部影片曾讓她不知道該怎麼結尾,要如何「在呈現自己的感覺時,同時不會貶義到對方的人生」,另外,她也特別將影片獻給那些有勇氣走在正軌以外的七年級生們。有朋友曾建議她應該讓這部影片做得更深入、更宏觀地去探討整個歷史脈絡等等,她則認為「每一個影片都有他的功能,也有他的侷限」。這部短片,除了呈現草莓世代的觀點與社會的關係、也讓她檢視了自己與周圍的朋友的人生。

 


《123草莓人》的完整影片。(影片來源/Youtube)

 

藍綠一起照鏡子

畢業製作的作品「大家一起照鏡子」,主要內容是關於台灣的政治意識問題,台灣人的政治傾向通常被瓜分為兩大色─以國民黨為首的藍軍與民進黨為首的綠軍。從小就受到父母極「藍」的政治思想感染,長大以後,傅榆自己也開始對這樣的現象感到好奇與疑問,每逢選舉的藍綠兩邊,總是水火不容,難以妥協,究竟他們各自堅持的立場為何?有沒有互相溝通了解的可能?

傅榆決定拍攝兩個不同政治傾向的家庭,先分別拍攝他們對於當時選舉的態度、政治立場,再將彼此的影片交換給對方看,將兩邊的態度從投紀錄下來,試圖從這樣的對話交流產生什麼意外的結果。這樣頗為有趣的手法,最後卻是得到令她錯愕的結局。傅榆的父母在影片中市代表藍軍的拍攝主角,最後的影片出爐後,有段內容由於傅榆的母親用詞較為激烈,代表綠軍的另一個家庭,看完之後也對那段言論做出回應,傅榆的母親再看到回應後也不甚開心,最後變成雙方都不太高興的結果。

即使她向母親解釋,母親依舊不能理解甚至叫女兒不要再拍了。這件事讓傅榆非常難過,即使她也曾掙扎於到底要不要放映出來,但她一直希望藉由這段紀錄片,讓彼此更了解對方政治立場的緣由,然而這樣的想法或許過於天真,她自己也坦承,當時眼界還不夠廣闊。不過,這次的拍攝也讓傅榆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考,也更了解整個社會的歷史脈絡和影響,後來遇到的一個社會系的教授告訴她:「台灣人是很難理性的討論政治。」因為對台灣人來說政治不只是政治,而是跟個人的情感連結有關。傅榆自己也了解到,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於意識型態的認同也會有很大的落差,而且是不容易更改的。

現在的傅榆,正在拍攝一部新的紀錄片《藍綠對話實驗室》,內容以今年的首投族為主軸,探討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政治的態度和想法,有了上次的經驗,傅榆仔細的觀察上、下兩代的政治觀。她發現目前多數年輕人並不太關心政治,但相較之下,他們也比較沒有上一代根深蒂固的意識包袱,更有自己本身的立場與想法,「我自己也從他們身上看到、學到很多新知。」傅榆說著,每次的拍攝總是能讓她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傅榆於誠品書店「七年級看七年級」系列的展覽櫥窗。(圖片來源/傅榆facebook)
 

不會放棄的影像之路

從台南藝術大學的紀錄所畢業後,傅榆自己也明白想以拍攝紀錄片為生是困難的,但她卻說,只有曾經感受到困惑,卻從沒想過要放棄。「就走一步,算一步吧。」她坦然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喜歡的事情,去做就對了。對於不喜歡按部就班的傅榆來說,紀錄片的魅力便在於,她無法掌握拍攝事件的發展,而且自己也會隨著紀錄片的拍攝,心境上不斷改變。除此,紀錄片也提供了一個管道,讓大眾們能夠深入地了解到某些弱勢的族群和問題,關注社會存在的現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一次次拍攝經驗的累積,傅榆對於自己在影像上的期許及眼界,也越來越廣闊、深入,儘管許多人總會覺得從周圍找題材,會有不夠宏觀、太狹隘的疑慮,但她卻自己有一套不同的見解。傅榆認為身邊其實有很多潛在的隱型問題、事件值得去發現、探討,「應該要盡量去拓展它與社會、與人們的關係。」她覺得問題可以由小到大,再對整個社會做聯結,也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而紀錄片就是要以影像呈現出正反並陳的事實,提出一個重要問題,來說服大眾去好好思考判斷。

「我的夢想就是拍一部大家都看得下去的紀錄片,而且是對社會有意義的。」傅榆堅定的說著,即使她知道這個理想很難達到,但這樣也讓她不會對未來感到茫然,因為有個目標能夠使自己持續地努力。往後,她也將繼續投入紀錄影像的工作行列,用鏡頭捕捉生活及社會的真實、以不同的視角做出詮釋和呈現,讓人們可以看見平常看不見、其實就隱身周圍的那些人事物。

 
記者 楊佳靜
嗨 我是躲力也可以叫我jiab靜 我喜歡酸酸甜甜的泰國菜 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想要踏遍全世界 我也希望可以跟大家好好相處 多多指教喔:)  
記者 楊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