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世大運 台灣預備起
迎接世大運 台灣預備起
記者 郭乃午 報導 2012/01/01
自2001年開始,台灣申辦世界大學運動會經歷四次失利,終於在2011年11月30日擊敗競爭對手巴西利亞,成功取得2017年世大運主辦權。即將在五年後來臨的世大運,將會是台灣主辦過的國際運動賽事中,層級最高的比賽。
總經費為395億元的世大運,扣除民間BOT建設與中央補助,未來六年台北市政府將編列60億元預算。雖然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是對主辦國體育實力與風氣的肯定,但龐大的花費也引發不少爭議與質疑。開心之餘,台灣政府也要用更多時間與心力思考不同面向的社會問題,並從中尋找台灣體育環境的未來。
台北市擊敗競爭對手巴西利亞,取得2017年世大運主辦權。(圖片來源/Google)
大學生的奧林匹克
世界大學運動會,由世界大學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FISU)主辦,目前分成世界大學運動會與世界大學冬季運動會,為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大型綜合運動賽事。世大運因其賽制、選手性質與奧運相近,而有「小奧運」之稱。因為參賽對象都是大專生,正好屬於運動員體能、技術達到巔峰的年紀,競爭之激烈與精采度可想而知,為全球大專運動的最高殿堂。
台灣自1987年在開始參與世大運,甫在2011年落幕的深圳世大運,中華代表隊以7金、9銀、16銅,創下過去十三次參賽以來的最佳成績。中華女籃代表隊更一路挺進籃球項目決賽,雖最終不敵美國隊拿下亞軍,但仍摘下台灣男、女籃在世界級比賽中,絕無僅有且意義非凡的一面獎牌。代表團精彩的表現與認真的態度讓人感受到學生運動的熱情。
2011年世大運中華女籃代表隊一路挺進冠軍戰,與美國正面對決。(圖片來源/Google)
世大運 改變的契機
舉辦大型的國際運動賽事,代表該主辦國在運動風氣,以及運動場館、制度規畫等軟硬體設施都有相當的發展程度。近年來,台灣在世界體壇逐漸嶄露頭角,陸續承辦不少國際賽事,以2009年的高雄世界運動會以及台北聽障奧運會為例。雖然這樣大規模的運動賽事世界大型運動賽事所費不貲,但其為主辦國家或城市帶來許多有形及無形的效益,依然吸引各國極力爭取。
在2017年的世大運中,台灣將以「東道主」身分,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選手以及各國遊客,無疑是一個展現台灣特色與精神的最佳機會。世界大學運動總會執行委員助理陳威任表示:「這樣的一個大型國際賽事,勢必將受到全球的關注;也能藉由這次的機會,提升台灣國際形象。」
若主辦單位能在比賽期間精心安排,將台灣特色與形象完美呈現,使拜訪「寶島」的國外選手深刻體會台灣的美好,讓世界知道太平洋的美麗小島。這將是預估50到100億的經濟效益之外,無形、但最珍貴的寶藏。
2017年台灣將以主辦國的身分,邀請全球頂尖的大專運動員來台同場競技。(圖片來源/Google)
為因應短期而大量的比賽,台北市政府必須在2016年以前新增六座新場館,以符合世大運規定七十座比賽場館的要求。此次世大運對台灣的體育環境將是一個改變的契機。之前受限於法定程序與紛爭而進度遲緩的場館,也因為世大運的申辦成功開始受到重視,如國際網球中心、大巨蛋等。對於新場館的增建,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學生運動網的校園記者蕭群抱持樂觀的態度:「趁這個機會補足台灣專業級的運動場地當然很棒,但更重要的是後續的永續經營。」
有好的運動場館就能提供給選手更多的資源,以及練習環境,對於提升選手的成績與成長有所助益;好的場地自然更能吸引民眾投入運動,則有助於運動風氣的興盛與體育運動的推廣。
理想之後
在企盼世大運為台灣體育環境帶來改變與新氣象的同時,眼前仍有許多問題等著台灣去思考、面對以及克服。2017年世大運的總預算是395億元,其中政府編列的預算為121億。泰半的經費將用於興建新場館,雖然立意良善,但由於經費過於龐大,也因此引此不少爭議。
中廣資深體育記者陳楷認為,雖然場館的修繕遠比興建來的便宜,但許多場館在當初的設計與規劃本身就有問題,導致日後整建工程更加費時費力,效益自然大打折扣。而台北市議員高嘉瑜也說,目前場館的興建計畫需要更謹慎的計畫,噪音汙染、場館周邊交通問題都必須審慎考慮,甚至是與當地居民的協商與互動,值得主辦單位深思與規劃。
比賽落幕之後,場館的後續規劃與經營將為該次賽事的成功與否下定註解。當主辦單位公布各場館的興建預算時,引發「是否在比賽結束之後淪為蚊子館」的爭議。陳威任表示,後續這些場館將會有各類比賽分別舉辦與進駐,像是開閉幕式的預定場地大巨蛋,未來將規畫國際賽或職業比賽的進駐。雖然理想安排如此,但這些比賽場館的場租與維護的高成本,卻可能成為理想的阻力,「事前有好的成本分析是必要的。」陳楷表示。
場館的規畫與後續利用,是主辦單位當前應謹慎評估的問題。(圖片來源/Google)
除了場地規劃與使用的問題之外,台灣本身體育制度的改革也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議題。過去台灣在體育人才的培育上採取短期培訓、以奪牌為目標的「菁英制」,或許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在短期內拿到獎牌,但就長期的發展而言,卻造成不好的影響。少數菁英制度忽略最基本的普遍性,僅針對有奪牌潛力的好手,使整體實力呈現明顯落差,也連帶使得該項運動的風氣漸衰;而短期高強度的訓練,則無法依照選手狀況長期培養與調整,運動生涯甚至可能因此被迫中斷。
「距離世大運還有六年的時間,我們要做的就是往基層紮根,進行中長期的培訓計畫。」陳威任對未來主辦單位與體育政策的規畫,展現改革的方針與決心。當方向正確之後,如何整合各方力量並與以實踐,在在考驗主事者的能力。
走過十年 放眼未來
經過十年努力,以及數次失敗的經驗,虛心聽取建言並改進不足之處,所有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台灣成功獲得世大運的主辦權。在2017年,台灣將第一次享受真正的主場優勢,在地為地主選手加油打氣;更能夠親眼見證許多頂尖的年輕選手為國家榮譽努力的模樣,同時藉由比賽讓世界感受台灣對體育運動的熱情以及多元迷人的文化。距離成就如此願景,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若能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力量,按部就班徹底執行,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將會是台灣體育史上重要的轉捩點。
世大運是否會成為台灣體育環境改變的契機。(圖片來源/Google)
![]() |
記者 郭乃午
哈囉,我是阿牛。我喜歡棒球,沉浸在比賽的氣氛是人生一大享受。勝不驕,敗不餒,每一次的努力都是為了下一場勝利的笑容。沒有所謂絕對的勝負,是我喜歡棒球的原因。在無聊的生活裡,找無聊的樂子是我的興趣。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就成為喀報記者的一份子了。面對喀報有興奮有期待,也有一點慌張。未來的這一年,我要盡情地寫我想寫的文章,也希望關心喀報的你們,能夠在這裡找到喜歡或者深有同感的文章,我們有很強大的記者群喔,一定會讓你們滿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