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

工資再漲? 勞方:無感

101年1月1日起,中華民國基本工資再次調漲。勞方代表認為,此次基本工資為「無感調漲」,無法反映台灣勞動生產力與經濟成長;資方則強調基本工資調漲可能造成企業倒閉,對勞工整體處境將更加不利。

工資再漲? 勞方:無感

記者 劉啟禾 報導  2012/01/08

101年1月1日起,中華民國基本工資再次調漲,月薪從100年的17,880元漲到18,780元;時薪則從98元調為103元,漲幅約5.03%。勞方代表認為,此次基本工資為「無感調漲」,無法反映台灣勞動生產力與經濟成長;資方則強調基本工資調漲可能造成企業倒閉,將對勞工整體處境更加不利。


勞資立場不同 政策矛盾

基本工資議題年年爭論不休,因各方對其代表意義有不同闡釋。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秘書長謝創智說,台灣基本工資概念最先與國際勞工組織「最低工資」理念相似,是「社會」而非「經濟」議題,主要目的是保障勞工及家屬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但根據政府資料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0,244元,低於此標準者即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而加上扶養比計算,每人每月工資至少應達23,459元,才能維持在台灣生活的最低需求。


2011年勞公生活所需與基本工資對照表
(資料來源/內政部、勞委會;製圖/劉啟禾)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說,「基本工資」的意義是保障市場上協商力量較小的人,也能獲得在當地生活的基本所得,而「工資」才是勞資雙方自由議價的場域。他支持政府訂定基本工資法,但政府不可能只從勞方角度思考,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依然重要。因此政府的角色應是劃定出一條工資底線,而高於工資底線的薪資要求,則必須靠勞工自身能力爭取。

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則認為,基本工資法根本不需存在,因為市場機制最終仍會決定一切。他認為目前台灣之所以調漲基本工資,主要是政治力考量,放在經濟學脈絡下來看並不合理:「現在最低工資等於是政府要廠商去做社會福利,這其實沒什麼道理。」根據他的觀察,基本工資調漲只是表面上勞工看起來領到比較多錢,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生產力,其所得其實會在其他部份被稀釋。


漲工資 企業倒?

關於資方一再強調的「基本工資上漲、經營成本上升、入不敷出而倒閉、反而加速勞工失業」的循環論述,謝創智認為漏洞百出且過於誇大,他說很少企業所有勞工都只領基本工資,所以調漲工資不太可能直接面臨生存危機:「如果真的有企業所有員工都每月領不到兩萬元,企業才能生存,那他們可能必須檢討經營獲利模式。」

張清溪也說,如果員工生產力無法符合企業獲利需求,市場自己會發展出因應機制,包括不遵守基本工資法、調整工時計算方式、取消原先除薪水外的福利等等。根據他的了解,台灣許多雇主並未給予勞工法定基本工資,但目前為止也不曾發生企業單因工資不符標準,而遭到懲罰的案例。既然法條落實有困難,不管基本工資訂到多高,其實都很難直接造成企業倒閉。

交通大學不願具名的清潔工作者說,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101年最低工資調漲了,而關於法定規定的工時也不清礎:「反正我們就是盡量做啊,拿到多少(錢)算多少啦!」謝創智說,有些資方甚至會要求學校清潔工在領到賬面上符合最低工資的薪水後,再將一部份的錢還給廠商,否則就不予以錄用。基本工資的標準是一回事,但法案的落實與否,實為另一隱憂。


外勞薪資脫鉤 另一問題

除了基本工資數字標準爭議外,外勞薪資是否該與本勞基本工資脫鉤也爭論不斷。張清溪贊成將兩者脫鉤,台灣只要根據外勞母國薪資標準給付薪水即可,「因為他們賺的錢本來就是要拿回自己國家啊!」此外,張清溪說外勞薪資脫鉤後,較低廉的勞動生產成本將有效提升台灣企業整體競爭力。

成之約與謝創智則認為外勞必須列入基本工資法規範保障,根據WTO自然人移動規範,他國應以「國民待遇」對待這些工作者,馬英九上任後亦曾宣誓台灣將遵循國際公約。謝創智擔憂,若外勞與本勞薪資脫鉤,將導致雇主大量聘請低成本外勞,使本勞薪資水平無法提升。成之約則提到,國際間薪資標準向來是屬地而非屬人主義,無論基於人權或經濟觀點,脫鉤對台灣都沒好處。


外勞薪資是否該與本勞脫鉤爭議不斷(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三方決策 政府說得算

台灣基本工資法自72年起幾乎連年調漲,但從86年起連續十年維持不變,96年月工資從每月15,840元調至17,280元;100年調至17,880元,101年則上漲為18,780元,中間工資調漲停滯期間,是因為會議根本沒有召開。民國100年後,政府同意每年第三季定期召開基本工資審議會議,使勞資雙方至少有窗口對此議題直接討論。
 


台灣基本工資歷年調整情形(製圖/劉啟禾)

 

然而基本工資的審議方式仍令人質疑,官方說法為每次基本工資修正案,均由勞資雙方代表與政府共同決議。但謝創智說其實三方從未達成共識,每次都是勞資雙方爭論不休後由官方直接拍板定案。 與台灣產業模式類似的韓國則將此機制設在總統府之下,由資方代表、工會代表與政府三方談判得出共識,決定權平均分散在三方,較不易造成政府獨厚資方的批評。

除了決策模式外,官方代表的組成亦應審慎檢視。目前台灣基本工資審議會的官方代表,為經濟性功較能高的經建會與經濟部,但如果回歸到基本工資的社會義涵,或許可考慮將代表社福的內政部、與籌措社會救助財源的財政部立為官方代表,以平衡經濟至上的思考邏輯。

記者 劉啟禾
透過採訪認識世界 透過書寫認識自己 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筆 喚起一些精神、關注或感動:)
記者 劉啟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