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即舞臺 處處有藝人
街頭即舞臺 處處有藝人
記者 林彥伶 文 2012/01/08
近年,街頭藝術文化開始蓬勃發展,街頭藝人們「藝」起上街頭,將藝術注入公共空間,不僅帶動城市活力,也讓街頭與轉角成為另類的藝術樂園。街頭藝術已是許多大都會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街頭藝人也成為城市中獨特的藝術景觀,為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豐富表演和精采創意!
街頭藝人誇張特殊的裝扮,激發現場觀眾對於美的聯想,觸動無限想像。(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新型文化產業鏈
街頭藝人顧名思義是以公共空間為舞台的表演者,演出形式繁多,包含歌唱、默劇、樂器演奏、說書、繪畫、剪紙與雜耍等,經由取悅路人,接受民眾捐贈而獲得報酬。歐洲中古世紀「吟遊詩人」和中國秦漢時期的「百戲」,皆可視為東西方最早期的街頭藝人。在世界許多都會城市中,都能見到街頭藝人的身影,他們的表演又被稱為街頭藝術。
臺灣的街頭表演文化其實存在已久,但長期未受到重視,街頭藝人不同於一般演藝圈內的電影、電視劇演員或歌手有固定的表演空間,而是以室外免費的公共場地為主,因為未必能得到表演當地政府機關的認可,所以經常被警員以影響市容及阻礙交通為由而遭到驅離,工作和表演機會缺乏保障。但隨著藝文人口和藝術文化涵養的提升,加上創意市集(專售富有創意,原創,非量產並富有商業價值貨品的市集)興起,許多人因此對「街頭」懷有憧憬與期待,街頭藝術表演人才與日俱增,新型態的街頭藝術也應運而生,街頭藝人們開始在民間成立社團法人組織,爭取基本權益,也讓臺灣的街頭藝術問題浮出檯面。
街頭表演吸引人們駐足欣賞,使街道變為溫馨活潑,構成另類的城市風景。(照片來源/林彥伶攝)
因著民間需求聲浪日趨擴大,北中南目前已有11個縣市政府制定街頭藝人的展演規範,鼓勵藝文活動多元發展,保障街頭藝人權益及合法性。包含辦理審察制度與實施街頭藝人考證活動等,正式將街頭藝人納入藝文活動的管理範圍。目前,街頭藝人需取得政府認證的合格證書,才能擁有街頭藝人資格,使得街頭藝術不再是純粹的表演,更成為文化產業鏈。
鼓勵與管理 如何平衡
街頭藝術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一環,街頭表演吸引人們的關注目光,使人們停下腳步、駐足欣賞,柔化都市中行色匆匆的身影,使喧囂城市變得富有感情,街道也變為溫馨活潑,構成另類的城市風景。自從政府將街頭表演合法化後,申請街頭藝人考證的人數也逐年增多,上街表演不僅僅是糊口謀生,許多表演者也將街頭當作另一種分享媒介,他們走出工作室或自己的創作領域,為了實習或壯膽,在街頭分享自我創作,主動地接受大眾意見,獲取最直接的反應。不少街頭表演者更把街頭視為實現藝術夢想的舞台,或進入演藝圈的途徑,例如知名歌手張震嶽、金門王與李炳輝等,都是經由街頭演唱,而進入演藝圈。
儘管臺灣街頭文化已發展成為一個文化產業鏈,街頭藝人也受到政府鼓勵,但「街頭」二字仍無法擺脫民眾負面的刻板印象。有些民眾認為街頭擺攤和表演藝術是屬於社會中較弱勢族群「討生活」的活動,也有人將「街頭」這樣的藝術表現平台誤以為是普通的路邊攤,將街頭藝人視為擺地攤的商人。對於政府將街頭藝人合法化,是否只是將另一種乞討形式合理化?
政府將街頭表演合法化後,申請街頭藝人考證的人數逐年增多。(影片來源/YouTube)
縣市政府制定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的許可辦法及實施計劃,給予藝人們具有保障的表演機會和空間,但「證照化」對實質演出有無助益?政府對於街頭藝人的發照、換照與查核制度等機制是否完全?讓街頭表演藝術的發展存有許多討論空間。2009年台北淡水捷運站曾爆發街頭藝人畫家因嫉妒同業生意太好,而以暴力恐嚇的方式,火燒對方畫作與畫具,此事件引起許多民眾對於街頭藝人的爭議與批評。
藝人們為了搶地盤、搶生意引發紛爭,而讓街頭藝人成為藝術文化的流氓?街頭藝人執照「一試定終身」的制度也遭受質疑,政府在積極推廣街頭藝術的同時,仍需要思考鼓勵與管理之間,該如何拿捏才不會造成街頭藝術變質。對於街頭藝術,縣市政府也許能從審核授證的思維,轉向空間規劃與場地管理,並以輪流使用取代壟斷獨占。此外,更可設法吸引更多專業表演者或國外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街頭表演,增加多元藝術文化的交流,進而引導街頭藝人之間的良性發展,提升街頭藝術的品質。
生活藝術化 藝術生活化
街頭表演將街頭妝點成充滿藝術的樂園,讓不同藝術元素注入開放的公共空間。透過近距離與觀眾接觸和直接交流的互動模式,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讓民眾感受藝術魅力,拉近民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街頭藝人的隨興演出,常為民眾帶來許多驚喜與笑聲,誇張特殊且具有高度創意的裝扮,也激發現場觀眾對於美的聯想,觸動無限想像。
雖然人們對於街頭藝術的接受度和看法不一,有的人認為其本身是一種藝術,也有人認為是變相乞討,但不可否認街頭藝術確實為城市帶來新面貌,改變人們與街道的互動關係。近年在臺灣各地舉辦的街頭藝人嘉年華和藝術節,成為帶動地方觀光的推手,街頭也讓捏麵創作和吹糖等傳承不易,現今已不多見的傳統藝術資產,有了新的再現平台。
臺灣街頭藝術的興盛程度與英、法、德等歐美國家相比仍有一段差距,或許各縣市政府不應僅僅舉辦街頭表演活動吸引群眾目光,進而推廣街頭藝術而已,更重要的是培養民眾欣賞街頭藝術的正確態度與習慣,將欣賞藝術融入生活,達到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目標,街頭藝術文化才能在社會中有更多深耕與發展的空間。
在政府推廣下,街頭藝術文化在台灣蓬勃發展。(製圖/林彥伶)
![]() |
記者 林彥伶
我是奇異果的忠實愛好者噢! 喜歡到處走走唱唱歌, 最喜歡的詩人是鯨向海, 如果能再長高十公分,我就心滿意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