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

張衛國與公三公園

一間傳統老房,一棟見證經濟奇蹟的RC屋,一個公園,數個社區,一群新住民;這些條件產生了一個挺身而出的人。

張衛國與公三公園

胡哲揚 報導  2012/01/08

竹北有許許多多的特色公園,還有不少代表傳統的老房子。其中,公三公園的舊房問題拖延許久,何時解決也未知。然而,一間傳統老房,一棟見證經濟奇蹟的RC屋,一個公園,數個社區,一群新住民;這些條件產生了一個挺身而出的人。


身在社區 心向社區

張衛國是椰林觀景的前任社區主委,為了公三公園的老宅問題多方奔走。鏡頭前的張衛國笑得很靦腆,也很開朗,談到遲而未決的老宅問題時,他的態度顯得相當認真。張衛國自嘲自己對周遭事情的反應原本是很遲鈍,加上他的工作很忙、事情也多,後來會投身到這個議題之中都是緣分:「也許是個機緣,我們剛好住到這邊來,大家在討論這個事情時,剛好我擔任主委。」張衛國說。


椰林觀景主委 張衛國先生(照片來源/擷取自訪問片段)

甫上任就剛好碰上這個燙手山芋,張衛國沒有退縮,反而認真地研究起來:「有這個機會聽取這麼多人的意見,我覺得是很特別的。」他說。除了與社區居民對話之外,張衛國也在新竹四處觀察各個公園,尋找類似的案例與值得參考的資料。

為了完整取得各方意見,張衛國也參加各式研討會,並且拜訪老宅舊住戶與地方文史工作者。「最早認識陳板老師的時候,是在新竹縣政府。他講了很多他的想法。因為我聽得不是很懂,就邀請他來社區跟我們解釋。」由於相關的研討會也舉行了多次,張衛國也受邀發表意見。但是講歸講,這種會牽涉到政府以及多種意見的議題,總是會產生複雜的情況,導致事情一拖再拖,遲遲無法解決。


社區意識 如何凝聚

社區並不僅僅是指侷限於小區塊的房子,可能是一個里、一個市等數個住宅社區的群聚。公三公園因牽涉到周遭數個社區,以致社區意識是個很重要元素。「我們不是沒有社區意識,我們有的是一種無奈的社區意識,無奈的社區感。」談到周遭社區意識時,他無奈地說。

很多新的住戶在搬進公三公園周遭的社區之後,第一個問題就是「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因為絕大多數住戶都有工作,多數人都是處於忙碌的狀態,因此在面對「怎麼一回事」時,只能用消極的態度回應,一直凝聚不出正向、有力的社區意識來解決問題。張衛國表示,他們都很樂意去公園走一走,樹底下有坐位,大家可以在那邊聊聊天,彼此認識,這樣才會有所謂的共識。」

他也認為,這個公園當初在規劃時,空間的利用並不正確。現在大家已開始關心自身的生活品質,才會發現各種問題。老房子究竟是要留還是不留?對於公園的空間有很大影響。但是住戶們的態度,讓他感到無力與無奈「很多規劃可以好好再做一次,但是說實在,我有一些無奈感,我覺得,重點似乎不見了。」張衛國說。


歷史 重要的文物資產

公三公園的文物並不僅止於RC屋與紅瓦屋。就這小小的地方,有一條年代久遠的水圳,曾經是附近地區重要的水資源;以及土牛溝,也就是清代時為了區隔漢人與原住民設立的界線。對張衛國來說,老屋並沒有那麼重要,反倒是土牛溝與水圳,才是值得好好保存下來的文物。不只是張衛國,新竹縣政府的相關官員也認為這老屋不可能是古蹟,甚至是不是文化資產都有疑問。如此情況下,張衛國希望老房子可以拆除,多餘的精力就好好用來整理水圳以及土牛溝。

排除歷史的因素之後,還有治安問題也是讓他支持拆除老房子:「你看房子的牆面鋼筋都會已有的問題。再加上會有野狗出沒,甚至有人在裡面喝酒賭博,造成一些治安問題。」後來縣政府派人施工將周遭圍住,但是圍住與上鎖也僅僅是防一般人,依然有人任意進出,無視於警告標語以及四周鐵欄。


右為RC屋,其餘為紅磚屋(照片來源/新竹生活網)

歷史歸歷史,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樣樣都留,總得存菁去蕪。學者與舊住戶希望可以保存老宅,但是張衛國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說:「不能無限上綱,保留不代表什麼都保存,一定有所取捨。」張衛國認為,對一個地區有足夠代表性、具有特殊價值的文物才值得保存,而非樣樣都得留下。


保留數十年後的綠地

大家聚集討論時,客家文化與保留的意見總是會在台面上出現。但是張衛國認為,房子拆除並不會影響到客家文化的保留,他表示,以前他以為那個白色的RC屋是這個附近第一個特別的建築。他後來問老住戶劉興煥,才知道附近有不少地方都有蓋這種RC屋,這只是其中一個而已。」除了RC屋之外,紅瓦屋也並非絕無僅有,六家與新瓦屋其實都保存了許多古早的建築。

對於未來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張衛國認為把公園裡頭的水圳整理好,種上可以代表客家文化的植栽,才是正確的作法。或許短期內不會收到顯著的效果,但是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將會有巨大的改變。張衛國語帶自信地說:「以後這邊成為一個小森林,可能到幾十年後附近都成了高樓大廈後,我們就會發覺,現在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記者 胡哲揚
大家好! 我是傳科02學生胡哲揚 ^^
記者 胡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