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問題 政府應積極作為
產銷問題 政府應積極作為
記者 許雅筑 報導 2012/01/08
農產品滯銷的情況幾乎年年都會出現,賤價拋售或是因為不敷成本而直接棄收,都令辛苦整季的農民心痛不已。以去(2011)年來說,夏季因天氣熱,香蕉成熟較快,但口感不若秋冬的香蕉軟嫩好吃,且碰上水分較多的水果例如西瓜、芒果等上市後,香蕉的消費量受到排擠,價格就容易向下滑落。
屏東縣蕉農、同時擔任青果社經理的鍾廣森說,去年五六月,特級品一公斤只有七元,但生產一公斤香蕉成本則要十元。前年也曾出現賣五斤米才買得起一包四十元長壽菸的情況,不少農民北上陳情。農產品產銷不平衡無疑是台灣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農產品產銷不平衡幾乎年年有,去年夏季也出現香蕉滯銷情形。
(圖片來源/TVBS網站)
靠天吃飯 政府如何因應
由於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大,不像工業產品可以即時反應市場需求,增減供應量,這時政府的角色就更形重要。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現行的政策顯示,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會共同訂定總生產目標,時時監控農產品價格;每個月也會針對當季作物進行產量預測,當預測產量超過生產目標百分之十時,便會發布超產訊息,依照作物種類由地方或中央政府召開預警會議,輔導獎勵農民調降產量、轉作等等。
為保障農民權益,當產地價格低於直接成本的百分之九十五時,就會啟動「九五機制」,將視產品不同特性採取加工、促銷、收購或銷毀等等措施。農糧署企劃組組長王安石強調,九五機制以維持良好的市場價格為前提,並會設置外銷專區或輔導農產品外銷,去年八月也設立「國產水果優惠訂購平台」鼓勵民眾消費。「非到不得已,不會收購及銷毀農產品。」王安石說。
當農產品的產地價格低於直接生產成本的百分之九十五時,就會啟動九五機制 。
圖為農糧署長李蒼郎與各地農會促銷文旦。(圖片來源/中華日報)
王安石指出,政府單位透過農會、產銷班或是簡訊來傳遞農情資訊,近期也開始培訓產銷資訊專員,力求將資訊傳達給所有農民。而對於許多學者呼籲應將現行的耕作登記機制法制化,王安石表示過去有較普遍的鼓勵登記制度,但登記率不高,因此在民國97年後,開始針對較容易產銷失衡的農產品像是甘藍、大蒜等,進行選樣登記。王安石補充,因為現在民意高漲,政策推行需要考慮的面向較多,因此會兼顧調查的精確以求產銷順暢。
政策如此 成效如何
不過,長期關心農業議題的交通大學學生張宇翔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剛光復時,錯過了將耕作法規化的時機,間接造成現在計畫性生產成效不佳;加上有些產銷班並沒有真正為農民著想,又製造了新的問題。去年中秋節後,台灣出現打柚子汁的推動部隊,負責的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執行長黃榮墩表示,照理說農民去農會就可以查到農情,以了解農作物收益情況,但是因為公務人員懈怠等原因,使得台灣的計畫性生產狀況極差,只有少數農會做得較好,「其實計畫性生產技術上並不難,是政府沒有認真在做。」黃榮墩說。
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建泰指出,現今無論對商人或農民來說,資訊都是不透通的。即使有資訊釋出,也往往只有專家學者看得懂,讓有心投入計畫性生產的農民,和關心農業議題的民眾都難以利用。另外,農糧署的產量預測和耕種面積調查等政策立意良好,但有時負責執行的基層單位並沒有確實調查,根據陳建泰的了解,有些普查不過是抄寫前幾年的數據罷了。農民因為某樣農產價格好而超種的情況,比起過去並沒有太大改善。
農地調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能夠落實,並將資訊以易懂的方式傳達給農民,就不難解決超種的問題。「農民務農二三十年,對自己種植的農作物相當了解,其實只要告訴農民像是哪裡的西瓜已經播種了、種植面積多大等等的資訊,農民就可以判斷,當我的西瓜收成的時候,市面上已經有多少西瓜、價格如何。如果農民評估後覺得不划算,自然就不會再種同樣的作物了。」陳建泰說。
經由上述可知,因為農情資訊無法自由流通,影響農民的決策,也會讓政府的統計出現誤差,政府的事前防範措施就無法發生效用。這樣一來,事後補救方案就更形重要,就必須更加依靠加工、收購等等補救方式了。補救方式有其效用,黃榮墩指出,其實今年收成的柳丁量比往年多很多,即使市面上的價格算低,但是並沒有像政治人物吵得沸沸揚揚的柿子一樣,出現價格崩盤的情形,就是因為農糧署已經在暗中護盤,穩定柳丁價格。然而在補救措施方面,黃榮墩認為政府很多時候是慢半拍,甚至沒有作為。農產品價格比工業產品低廉許多,收購農產品或是其他拉抬價格的措施,所需的並不是大數目,既然如此,更不該沒有作為。
供需之外 經濟問題
農產品從農民生產到消費者手上,還須經過「承銷」這一層,「承銷」決定了農民的實際收入以及消費者所看到的市場價格。農民採收農產品後,將農產品運到拍賣市場,在承銷商競標的過程中,決定了農產品的產地價,這個價格是會波動的,當承銷商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出價時,這批農產品就會被放棄。
而當農民對承銷商是否購買沒有信心時,就不會願意花成本採收了,新聞上常見滿園結實累累卻任其腐爛的棄收情形,就是這樣來的。既然沒有採收,農產運銷人員就沒有「銷」的問題。
當農民對承銷商是否購買沒有信心時,就不會願意花成本採收了。
(圖片來源/自由電子報)
「大家以為的供需失調是假的。柿子看起來生產過剩,但是柿子很便宜的時候,台灣每個人都吃到柿子了嗎?」黃榮墩再以柿子舉例說明這個經濟問題,有一公斤兩元的下價柿子同時,也有一公斤四十元的上價柿子存在,因為其具備消費者青睞的極佳條件。「生產過剩跟兩塊錢的柿子是兩回事,」因為就算真的生產過多,市場消化不了,政府還是有機制可以處理,只有在既有的種種策略失效時,誇張的價格才會出現。
黃榮墩更進一步指出承銷環節的重要性。他以蛋價為例說明,現在的蛋價在量販店大概是十顆四十二元,價格算是高的。高價格會讓人以為可能是蛋的數量不足,才會造成價格上揚。如果真是這樣,應該是有錢也買不到蛋,但目前的情況是,只要出高價還是可以買得到。台灣蛋農的蛋是由固定的蛋商收購承銷,因此蛋商只要停止供貨或是囤貨,就會造成價格上揚,目前台灣並沒有蛋商以外的組織,能夠進口蛋來平抑價格。
由於蛋價已經維持高檔將近半年,影響民生消費,政府的袖手旁觀讓黃榮墩非常氣憤。「如果有聯合壟斷,只要消保官介入調查,或是生產不足就進口,蛋價就會應聲降價了。」黃榮墩提醒政府,價格是可以操作的,這時只有政府可以平抑價格。因為政府一手掌握農情,一手掌握市場,比任何民間單位都有籌碼,若是政府確實、積極反應,很多狀況都可以及早獲得控制。
不合理的農產價格,不僅僅是單純的供需失調,其中更有人為操作因素在內。處理農業產銷問題,政府的確有更多施力空間,也能輔以政策,確實控制情況。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產銷兩方面都應該保持敏銳、及早因應,並將眼光放遠,以落實有益的政策。此外,儘管耕作登記法制化等推行較困難,但如果是值得建立的制度,政府就不應該只停留在「輔導」、「獎勵」等軟性程度,而應該是彎下腰,誠懇和農民溝通,用誠意推動制度的齒輪。人民需要的,是如同飽滿的稻穗般,謙虛且願意傾聽的政府。
![]() |
記者 許雅筑
喜歡棒球 喜歡拍照 喜歡海 喜歡咖啡 喜歡馬鈴薯 覺得有時候其實也不是那麼了解自己 不過 無論走到哪裡 都不要忘記最一開始的理由 相信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 全宇宙都會合力幫你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