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

教授升等 抗議指標量化

2010底大學教育界五百多名教授不滿大學過度重視量化學術成果,造成學術體制歪斜,於是連署「反對獨尊SSCI SCI等指標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活動來抗議。

教授升等 抗議指標量化

陳奕儒 報導  2012/01/08

2010大學教育界五百多名教授不滿大學過度重視量化學術成果,造成學術體制歪斜,於是連署「反對獨尊SSCI、SCI等指標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活動來抗議。

隔年清華大學出現相同的聲音,清大教授彭銘輝因為不滿目前大學體制,除了寫了多篇文章批評大學教授評量的制度,他選擇提早退休來抗議整個體制。然而這個議題受注目不多,一方面事情只含括在大學教育界,另一方面SSCI、SCI等名詞讓一般民眾難解。

縮圖
政大教育會、教改總檢體論壇與台灣競爭聯盟發起的連署,他們希望不要獨尊SSCI跟SCI資料庫,而且改善目前的體制的不完善。(圖片來源/google)

 

少子化造成指標化

受到台灣少子化影響,和泛濫的大學數量,讓台灣大學的招生狀況很吃緊。根據教育部統計處99年度台灣的大學,總共釋出三十三萬個招生名額,但卻只有二十七萬個新生註冊,其中有多達六萬人的缺口。面臨招生的壓力,台灣各個大學想盡辦法提升學校教學品質,同時也非常注重教育部的大學評鑑。

大學評鑑用意在於督促學校進步,然而這樣的制度仍有爭議。2011年10月28日,在「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論壇上,世新校長賴鼎銘表示,政府過度要求大學評鑑的等級,因此導致大學在各種評量上逐漸指標化。

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開始對國內大學進行學術評比,也就是大學評鑑,而教育部所依據的指標就是SSCI和SCI資料庫所發表的論文總數。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SCI(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費城科學資訊研究所研發的英文期刊資料庫。資料庫提供了每篇論文的引用次數以及期刊的影響指數,國家科學會依據這些標準來訂出期刊的等級。因此大學在教師評鑑上也開始注意學術發表這個項目。

依據教育部頒布的《大學法》來制定辦法。根據《大學法》第17條,教師的聘用停聘應該由教育部規定辦法。但在19條中又賦與大學權力,可以依據學校研究發展,來增列到教師聘約中。高等教育司的陳小姐表示,雖然教育部主導整個教育體制,但是教師評鑑是由各個大學自行統籌運作,在大學法第21明訂大學應該要建立教師評鑑的制度,作為教師續聘、升等得參考。

 

優良教師 評鑑不優良

2011年政治大學發生郭立民事件。郭立民是政大政治系副教授,雖然在校內教學口碑不錯,然而在18年的教授生涯中,他沒有出版一篇論文,因此政大以不符合校內教師基本績效評量為由,將郭立民強制退休。諷刺得是郭立民曾經獲得多次特優教師獎,卻因為研究上的不足,提早結束教學生涯,這個個案似乎也帶出教師評鑑上的疑慮。


郭立民在政大校教評會當中,表達政大只重研究不重教學的心聲,並質疑「政大的不續聘決定要把學校帶 往何方?」(影片來源/ youtube)

高等教育司的陳小姐認為教師評鑑只是做為參考,大學教授本身就應該在自己領域有所貢獻。「除了教學態度認真外,大學教授應該透過對自己領域的研究,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她表示教育部同仁曾經到政大了解狀況,郭立民個案的確比較特殊,畢竟政大是研究型大學,教師不可能不做研究。

交通大學教務長處的許家菻說明,各個大學是依據母法《大學法》來制定教師評鑑的辦法,但是校方只訂出評量辦法,評量細則和執行基本上是由院系獨立運作,校方只負責審核。「因為每個系所的情形不一樣,理科跟文科的教師聘用方式不同,評鑑方式也不同。」她解釋到。

許家菻表示交大最新修正的教師評量辦法是97年訂出,據辦法的第七條,從96年10月3日算起,在交大任職滿五年教師職才需要接受第一次得評量。因此目前在交大還沒有教師因為評量沒過,導致不再續聘的事件。「但如果是兼任老師或是外聘老師,因為聘期不長,如果學生反映不佳,就有可能不再續聘」她補充。

 

研究與教學 力求平衡

在多數的大學裡,助理教授通常都有升等的壓力,因為學校通常會規定助理教授在限期內升到副教授,否則不再續聘。羅惟正任職於交通大學將達一學期,是生物科技系的助理教授,他個人認為教師評鑑還算合理。

「對於大多數的助理教授,這是必須接受的考驗。」羅惟正說。因此許多助理教授常常面臨既要上課、又要趕論文的狀況,如果時間上沒掌控好,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影響到教學的品質。「以交大為例,助理教授需要在六年內升到副教授,如果沒有只好請你走路了。」羅惟正開玩笑得說,但在笑談中可以發現助理教授時間的壓迫性。

許多助理教授為了升等副教授,在教書之餘,還一邊汲汲營營於論文的產出。「升等評鑑主要是看國科會的點數,可能在這個期刊發表就有幾點,點數愈高愈有機會升等。如果在知名度愈高的期刊發表,點數自然就愈高。」 

羅惟正認為自己熱愛教學和研究,因此他可以樂此不疲。他表示自己常常在辦公室忙到凌晨一、兩點才回去休息,不避諱壓力很大,但因為是興趣所在,所以他可以坦然承受。不過他也坦承不在乎論文研究的人很少,因為研究點數會影響到研究經費的申請。「如果沒有經費,就沒有資源成立研究團隊。」他認為大學教師脫離不了研究,至少在所謂的頂尖大學中,研究是必然的。

根據2011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的調查,台大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五十四名,被引用次數卻只有一六十五名,低引用說明了論文品質普遍不高,當初政府提供五年五百億和大學評鑑,希望可以提升台灣的大學素質,但目前看來成果仍有不足。

大學評鑑到教師評鑑,大學的教育體制仍然存有很多討論跟改善的空間。從500個教授連署開始,2011年大學教育體制就像打了一聲響砲,帶動許多人的共鳴,當初的連署至今已經多達兩千多人。這代表這個議題需要更多的關注,畢竟教育掌管了未來的一代,不可不慎重。

 
記者 陳奕儒
恩恩,大家好 我是陳奕儒 別名搖搖 喜歡搖來搖去 恩恩,就這樣                                     XD
記者 陳奕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