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

樂旗 要消失了嗎

一般人聽到「樂旗隊」的第一直覺反應,是在國慶日表演,或是在各大遊街活動中,身穿制服邊行進邊吹奏的隊伍。直至2008年由建中、北一女、中山女高和景美女中組成的樂旗隊,在義大利的世界樂旗大賽奪冠後,才有較多人知道這種以高中生為主的另類社團活動。

樂旗 要消失了嗎

記者 吳孟芯 報導  2012/03/11

一般人聽到「樂旗隊」的第一直覺反應,是每年都在國慶日表演的北一樂儀旗隊,或是在各大遊街活動中,身穿筆挺制服邊行進邊吹奏的隊伍。直至2008年由建中、北一女、中山女高和景美女中組成的樂旗隊,在義大利的世界樂旗大賽奪冠後,才有較多人知道這種以高中生為主的另類社團活動。


樂儀樂旗大不同

現今部分國、高中都有成立樂旗隊,但仍以高中為主要參與樂旗隊的對象。早年台灣的高中生樂隊皆與儀隊搭配演出,表演動作整齊劃一、音樂或莊嚴或氣勢磅礡,從操練到表演都帶有當代軍教風格,女子高校幾乎紛紛成立樂儀隊,其中較著名的如北一女中、中山女中、景美女中等都是。

特別的是,建國中學也在當時效仿建立室外樂隊,並在之後成為率先引進美式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表演型態的學校之一,也為此型態成立表演旗隊。因此原先僅注重樂儀表演的女校,部分在後期也紛紛改良表演風格,從傳統軍樂隊形式轉型為具藝術性的表演,在編制上也各自不同。

例如北一女樂儀隊在後期加入旗隊後,對外會因表演、比賽場合的不同,而改變參加的隊伍,國慶表演時是樂儀旗共同表演,但是純粹講究音樂和藝術的室外音樂比賽,則是在此提到的「樂旗」為主要參加對象。


北一女除了改良樂隊型態,仍結合儀隊在國慶進行遊行表演。(影片來源/YouTube)


樂旗活動 各區大不同

一般來說,以室外表演為主要內容的樂旗隊,分成樂隊和旗隊兩部分。樂隊的編制主要由打擊樂器、銅木管樂器組成,依人數調整樂器多寡;旗隊則主要練習槍和旗,或其他如彩帶、環或球等可以結合不同舞蹈風格的道具。

由於在室外進行表演,樂旗隊成員必須結合前後左右行進和吹奏、耍旗槍的技巧,並長時間在場上帶著重量不輕的樂器或旗、槍,因此除了練習音樂與肢體動作,也格外強調體能鍛鍊。跑操場、手持樂器或旗站在大太陽底下反覆行走練習,學生成為名符其實的「汗」人,讓汗水濕透身上的制服。

雖然學生練習的份量辛苦,但也因此和樂旗隊結下不解之緣。成立於1996年夏天的首支非學校樂旗隊伍「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就是由畢業於建中、中山女高等校的學生組成。代表台灣出賽的樂旗隊屢受國際注目,即是因為該團體和建中組成的聯合樂旗隊,分別在每一年從世界樂旗大賽中奪冠;近年也有如嘉義大學成立首支以大學生為主的樂旗隊。

目前致力於發展樂旗隊的學校,除了有北部地區較知名的中山女高、松農等校,南部地區如台南、嘉義也有許多學校隊伍;中部的學校相較之下卻少許多,可見各地區發展的情況各有不同。但實際上,前面所提以高中生為成員大宗的樂旗隊,其實並未因知名樂旗隊獲獎而大幅增加人數,反而面臨凋零問題。



建中領軍的樂旗隊於2010年在德國波茨坦世界樂旗大賽奪冠。(影片來源/YouTube)


轉型社團 逐漸沒落

曾幾何時,越來越少學生願意投入這樣需要耗費時間、汗水的社團活動。台灣在近年逐漸重視多元入學,強調學生適性發展、避免一味死讀書,入學管道、社團蓬勃發展,但是以前受到重視的社團,卻隱有沒落危機。

以中部樂旗隊學校台中女中而言,轉型成學校性社團是參加人數銳減的主要原因。雖然在每一年社團迎新賣力表演,仍不敵其他社團對時下高中生的吸引力,從前幾年已縮減至六十多人的情況,在今年更只剩下三屆加起來約四十人左右的窘境,多年前的百人盛況已經不復見。

就連一直是注目焦點的建中、北一樂旗隊等,也都曾傳出人數不足。北一女中的樂旗隊具有校隊性質,招生兼採徵選、自願加入兩種方式。徵選主要按成績將學生加入樂儀旗隊,學生須經六次練習才能決定是否繼續參加。這種招募成員的方式在近年受到許多家長反彈,一度讓校方決定取消徵選制,後來北一女樂儀隊的學生家長、畢業校友等緊急成立北一女中樂儀旗隊永續發展協會,經過各種招生努力後才讓參加人數再度回升。


北一女中樂儀旗隊永續發展協會網站放上努力推廣後,樂儀旗隊提升的人數。
(照片來源/北一女樂儀旗隊永續發展協會網站截圖)

屢次出國比賽、以建中為主的隊伍,也因人數不足而時常向友校借兵,2008年至義大利世界樂旗大賽奪冠的樂旗隊,就是集結建中、中山女高、北一女和景美樂旗隊而成,才能在國外展現音樂與隊形的同時,還能充分表現人數的氣勢。

可惜的是,當年令台灣驕傲的樂旗隊奪冠為人所知的原因,竟然是北一女校方禁止協助的學生曝光而鬧上版面,可見台灣對於此類表演團體仍沒有足夠的認識與了解,不僅顯現在此次爭論的重點僅是校方認為兩校性質不同,沒有正式受邀;也顯現在國內樂旗隊比賽的評審人選上。

全國音樂比賽的室外項目,是台灣現今樂旗隊能以比賽論高下的唯一舞台。但是每年北、中、南區的室外行進樂隊比賽,總有針對評審資格產生疑慮的聲音出現。事實上,國內雖然已經有不少學校注重表演藝術型態,致力結合音樂和隊型美感的呈現,但仍然缺乏能同時評判兩者內容的適當人選,往往只能聽出音樂的好壞,看不出隊形變化的深度,留下諸如「衣服很漂亮、全隊人很少」之類的評語。

對於現有體制並未注重、只能靠自身努力和著名隊伍繼續獲獎,甚至學生心態從能參加就是驕傲轉變為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存在於年輕人間有著特殊身分的樂旗隊,隨著整體高中生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少,這樣的社團活動究竟能持續多久?還是一個不樂觀的未知數。

記者 吳孟芯
  我一直覺得 方向對了,只要不斷努力 路再遠都會到達。 哦 選擇好了,就走吧 : )  
記者 吳孟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