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歌仔戲 奔騰的白馬
電音歌仔戲 奔騰的白馬
記者 陳燕珩 文 2012/03/11
在西方文化與流行音樂為主流的現代,不少創作人嘗試在音樂中加入東方樂器,賦予流行音樂濃厚的中國風味。然而,在各種中西合璧的元素中,卻始終不見代表台灣在地的音樂文化,蘇通達便首開先例,在《我身騎白馬》專輯中,大膽將歌仔戲唱腔融合電子樂,呈現出穿越傳統與後現代間的經典之作。
《我身騎白馬》專輯封面出自平面設計大師蕭青陽之手,
並入圍47屆葛萊美獎最佳專輯設計。(圖片來源/Yahoo奇摩音樂)
文化衝擊下的全新突破
蘇通達從四歲開始學習音樂,擁有豐富的西方音樂底子,在美國就讀柏克萊音樂學院期間,由於主修爵士編曲,必須時常和同學交換創作理念。當被問到什麼是代表台灣的音樂時,他突然發覺自己一直以來所接觸的不是西方古典樂、搖滾樂,就是來自中國的傳統樂器,但究竟什麼才是台灣特有的在地音樂?這樣的反思促成了《我身騎白馬》專輯的誕生。
這張專輯廣為受到注目的原因在於結合了兩種極為不同的音樂元素。將充滿濃厚台灣風味的歌仔戲唱腔,以及傳統歌仔戲的七字調、十一字都馬調等元素,搭配電子樂、沙發音樂等實驗性素材,在編曲的安排上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以創作出這張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概念專輯。
要挑戰將傳統戲曲融入現代音樂,必須具備很大的勇氣。因為這類作品若是處理得不恰當,很容易陷入「四不像」的窘境,甚至可能引發保守衛道人士的反彈,認為這樣的音樂背離傳統歌仔戲的原貌。但是,《我身騎白馬》專輯卻在歌仔戲團中廣受讚賞,認為這樣的新創意能夠為傳統戲曲吸引更多新世代觀眾。
有別於一般專輯錄製的程序,這張電音歌仔戲專輯是先進行收歌與歌手配唱,邀請台灣春美歌劇團當家小生郭春美及小旦王雅鈴進行錄製,呈現道地的歌仔戲唱腔,再由蘇通達融合電子音樂元素,完成後續的編曲工作。要將現代音樂融入傳統歌仔戲曲中,必須顧慮許多層面,由於流行音樂、拉丁、藍調甚至搖滾等曲風,具有較固定的節奏以及難以更動的音樂元素,若將歌仔戲曲結合在其中,較難產生創新且協調的新音樂風貌。但反觀電子音樂本身就具備實驗性的元素,包含許多音效與合成效果器製造出的音響,在編曲過程中擁有較大的自由度與包容性,在融合傳統音樂元素上的限制相對較小。
蘇通達在推出《我身騎白馬》專輯後,被譽為台灣音樂鬼才。
(圖片來源/蘇通達部落格)
傳統樂與電子樂 巧妙融合
整張專輯最廣為人知的〈我身騎白馬〉一曲,經新生代歌手徐佳瑩一唱爆紅,但眾人熟知的版本為加入流行音樂元素的改編版。在原專輯中,郭春美以歌仔戲唱腔演繹,搭配電音迷離而磅礡的氛圍,呈現的是更具台灣傳統戲曲原味的版本。而在整張專輯中的編曲安排,蘇通達巧妙地將電子節拍與主聲線結合,在較為悲愴的曲目中,以電音效果製造出時空錯置的感覺,隨著小生、小旦演唱的情緒起伏,映襯出傳統戲曲中的情節編排,讓歌曲傳遞出橫跨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美感。
另外,在〈那並不是愛〉與〈何必心酸酸頭低低〉兩曲當中,極具多元層次的編排尤其令人驚艷。歌曲前奏以輕快俏皮的節奏鋪陳,讓人以為是慵懶的沙發音樂,直到歌仔戲剛強的唱腔一出,豪放不羈的曲調編排便巧妙襯托輕快悠揚的電子元素,激盪出極具新鮮感的歌曲氛圍。當中最令人讚嘆的是在傳統歌仔戲曲中,並沒有因為電音的加入而背離原曲的情緒,反倒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曲風融合之下,產生出協調又充滿音樂性的旋律。而曲目中悲歡離合的哀愁思緒,也在電音的調配之下,轉換為另一種新風貌。
《我身騎白馬》專輯在編曲的考量上,除了使節奏與歌曲情緒充分契合之外,歌仔戲曲總是擺脫不了濃厚的鄉土風味,因此不論與都會時尚的沙發音樂,或是迷離虛幻的電子音樂結合,都必須仰賴高超的編曲功力。蘇通達並不是一味將電子元素硬生生地套用在傳統戲曲中,他非常懂得掌握兩種曲風本身的音樂性,因此創作出來的歌曲能夠不失傳統原曲的風采,卻又能利用現代音樂元素,互補傳統樂器所不及之處。這也是聆聽整張專輯時,能夠穿梭於傳統與現代的時空中,卻不相互衝突、矛盾的關鍵因素。
傳統音樂新面貌
歌仔戲曲與電子音樂在台灣音樂市場中,都屬於非主流的音樂型態,蘇通達首開先例做出融合這兩種音樂元素的創舉,突破了既有音樂風格的框架,無疑使得《我身騎白馬》專輯展現極高的音樂價值。除此之外,在西方樂曲當道的現代社會中,傳統音樂與戲曲面臨沒落危機,蘇通達從小接受西樂洗禮,如今在傳統樂曲中尋根,反思台灣音樂的特有的風貌,在歌仔戲曲加入新元素,以創新樂風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也使得這張專輯展現深刻的文化意義。
現今台灣整體著重在商業化的流行音樂市場,年輕人不但對非主流音樂感到陌生,更與傳統音樂戲曲文化產生嚴重脫節。這倒不是說《我身騎白馬》專輯扮演了傳統文化復興的角色,畢竟在專輯中揉合而生的曲風,與原本的歌仔戲曲仍有不同,只是當舊有的方式無法喚起年輕族群的關注,適時將新元素融合與傳統音樂之中,賦予全新的音樂風貌,不僅能有效增加市場接受度,也能使更多樂迷有機會接觸傳統音樂,重新思考它在台灣音樂文化中的價值。
蘇通達在推出《我身騎白馬》專輯後,持續進行創作,以他擅長的編曲技巧,將不同風格的元素揉合於樂曲中,展現傳統與後現代並置的音樂藝術。透過他的創作理念,可以思考的是:在所謂辨識度極高的東方樂曲之中,屏除了中國風的音樂元素,代表台灣特有的音樂文化在哪裡?而這些音樂除了以傳統的、小眾的模式現聲,也許能透過與現代音樂的結合,提升在大眾音樂市場的能見度,喚起更多人重視傳統音樂的價值。
蘇通達於2011年為電影《走出五月》創作的主題曲,當中也融合傳統音樂元素。
(影片來源/YouTube)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