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車變成小車
當大車變成小車
記者 陳建安 文 2012/03/11
我是一個竹科工程師,每天早上八點從竹北開車到科學園區上班,晚上八點下班。目前單身一個人租房子在外面,除了工作以外,似乎沒有其他的生活重心了。一切看起來是這麼的平常,直到有一天一覺醒來,發覺自己平常開的汽車變得好小好小,只能容下一個人而已,勉強一點是可以容的下第二個人,但這樣這台小汽車就變的非常難開了。外殼也產生了變化,原本高檔的寶藍色鋁合金外殼變成了塑膠外殼了,不只質感沒了,也失去了保護的效果。
即使沒有了原本的大小和保護效果,也還是能繼續使用。就照往常一樣開車到園區上班吧。但是開著這麼一小台塑膠汽車,真的很沒有安全感。開到路上之後才發現,原本內線禁行機車的標語全都被塗掉,改成禁行汽車了,汽車唯一能走的就只剩下最外側的汽車優先道了。這真的讓人感到非常不愉快,雖然機車的數量是最多的,但是機車都是窮人騎的,且他們又不守交通規矩,如果騎到內線被汽車撞了一下,都不知道要賠多少錢給騎機車的人。
不過既然法律這樣訂了,也就只能遵守,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線道上汽車只剩下外側的汽車優先道,機車擁有三線道的路權,卻還是占據了最外線的汽車優先道,裡面兩線的禁行汽車道反而沒什麼機車,造成兩線空一線擠的奇怪現象。
政府也不知道怎麼了,在最外側給汽車畫上一個禁止直接左轉的符號,還在地上畫一個待轉格,意思是要汽車兩段左轉嗎?這實在是讓我摸不著頭緒,我去過了這麼多國家,在那些國家開著正常的車子,或者騎著正常的機車,就算沒有兩段左轉也活的好好的,怎麼回到台灣就給機車規劃了一個兩段左轉,而且今天更奇怪,就在我的汽車不知道為什麼縮小之後,就變成汽車需要兩段左轉了,這難道是因為車子比較小所以比較沒有路權嗎?
小車和大車應該分別享有相同路權,而不是大小車路權不相等。(圖片來源/網路搜尋)
在過馬路時我想待轉,卻被突然從左後方衝出想要右轉的機車撞上,被撞了之後,才發現現在的機車跟之前不一樣了,塑膠殼都變成又硬又厚的鋁合金鋼板,連機車駕駛的位置都是全鋼板包覆性的設計,反倒是我的汽車塑膠殼被撞爛了,人也滿身是傷,機車卻只有外殼有一點點刮傷而已。除了無奈地感嘆今天這一連串奇怪的現象和奇怪的法律之外,好像也不能做什麼。這時候機車駕駛還下來跟我理論,說他要右轉,汽車不應該擋在他前面,否則被撞也只能自己理虧。
這一趟路途實在是太衰了,戰戰兢兢的到了公司後,跟同事們聊天時才知道,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路上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像是開在最外側卻被停在最外側突然衝出來的機車撞到,不然就是被內線要右轉的機車撞飛,也都是汽車駕駛受傷,機車卻只有外殼一點點小傷而已。大家都對這個現象感到不滿,但是現在的法律就是這樣制定的,誰也沒轍。
終於熬了十二個小時下班了,準備開著我的迷你縮小版汽車回家,又有一連串的衰事發生。我開在最外側的汽車優先道時,後面有一台機車想要超車,不斷的對我按喇叭,我納悶這不是汽車優先道嗎?地上寫著大大的四個字「汽車優先」,為什麼後面的機車還能肆無忌憚的按喇叭?就算我想讓他先過,也沒有地方可以閃躲,外側停滿違規停車的機車,要是隨便哪一台突然衝出來,我都可能被撞上,內側則是禁行汽車道,是專門給機車行駛的車道,雖然是專門給機車行駛的車道,車流量卻不高,算是可以很寬鬆行駛的車流量。
正當我打算切到內線,讓後面機車通過的時候,突然中間分隔島上亮了一道閃光,看起來是把偷騎機車道的汽車拍起來,這真是讓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平常上班薪水已經不是很豐厚了,還要付這個飛來橫禍一般的罰單。這罰單也是四位數起跳,對上班族而言也是一兩天的薪水,因為這張照片,一兩天的薪水就飛走了,實在無奈。
就在經過經國大橋時,已經很狹小的單線道路還要容納機車和汽車併行,而且時速都還在五十以上,很多機車駕駛也騎的搖搖晃晃,要是一個不小心擦撞到汽車,汽車駕駛的安全到底誰能負責?
好不容易回到竹北家裡,停好汽車上樓後,準備直接倒下呼呼大睡,結束這荒謬的一天,沒想到一倒下去就跌到了床下,猛一回頭發現原來是一場噩夢,滿頭大汗地爬起身來跑到車庫一看,我的汽車還是原本的樣子沒有改變,這真是讓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原來一切都是夢,但是打開電視新聞,發現交通部宣布了許多條汽機車路權平等的法條,以後汽車與機車終於完全平等了,這件事情讓我感到欣慰,終於有人重視小車的路權了。
![]() |
記者 陳建安
哈囉~大家好 我是陳建安 目前是傳科準備升大三的學生 興趣是拍影片、騎車 喜歡和採訪者接觸,並且了解他們的故事、將他們報導出來 覺得這樣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但我不是個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