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化 年輕人怎麼辦
台灣高齡化 年輕人怎麼辦
記者 蔡雯琪 文 2012/03/11
高齡化社會對年輕族群帶來的影響日漸明顯,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年輕人在經濟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世代之間的福利與資源分配難取得平衡。貧富差距擴大給社會新鮮人帶來無形的壓力,社會的期許和重擔落在未來主人翁的身上。
年輕族群主導社會
年輕人塑造了社會大部分的經濟與活動,當走在街道上,映入眼簾的多是為年輕族群設計的店家,與以此年齡層為目標客戶的商品,舉凡服務、旅遊和科技業等市場都能感受到社會的主體,基本上是為年輕人所打造的,而年紀介於25到35歲之間的族群正好是最具有消費動機與能力的。
多數的品牌形象都主打著年輕的外表,專屬年長者的商店十分少見。(圖片來源/FWA website)
另一方面,從社會的人口結構來看,青壯人口雖占了多數比例,但台灣逐漸老年化的跡象卻引發了一連串的社會變動。根據行政院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佔10.7%,也就是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個老年人,社會的老化指數也以68.6%創下新高。從統計資料可明顯地看出,未來年輕人的負擔越來越重,特別是剛踏入社會的七、八年級生,他們即將面對老年人口眾多的社會。而社會普遍的價值觀總是賦予這群人重責大任,同時也期許他們有能力成為新世代的中堅分子,不僅要成就自我,也需擔負起照顧長者的責任。
生活壓力從何而來
以台灣的整體情況而言,少數的年輕人必須扶養日漸增多的老年人口,社會的經濟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內政部在2010年公布的數據指出,台灣的扶養比升高至40% ,表示年幼者與長者對青壯人口的依賴增加,而其中一項影響因素為家庭成員的數量不斷縮水,以七年級生為例,他們的成長家庭人數約為四到六個人,但現在已婚的家庭成員數量卻減為一半,甚至有些雙薪家庭並沒有扶養小孩。
年輕人組成小家庭或雙薪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而這類型的家庭不像以前大家庭的型態,有長者能夠教育幼童,顧慮到工作忙碌或職場壓力,許多父母擔心疏於照護而不生小孩,使得台灣社會的生育率逐年下降。而等到這些小朋友慢慢長大後,就必須扶養自家雙親以及結婚對象家庭的父母,在「少子化」的循環之下,扶養比只會增加並不下降,勢必加重下一世代青年的負擔。
年輕人大部分的生活壓力受到收入影響,而國內普遍的經濟狀況不佳、工作難尋,逐漸累積成七、八年級生對未來生活的不安全感。每日努力耕耘存款,但社會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就業的勞動價值並沒有呈現在薪水上面,辛苦工作獲得的酬勞和成就感,對於現代人而言不成比例。
準備好一起變老了嗎
台灣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並未做好完善的準備,使得年輕族群想像不出老年退休生活的全貌。在社會上也沒有釋出足夠的空間與機會,讓年長者發揮他們用年齡換來的智慧,大部分以一種包袱的心態來看待年長者,以刻板印象描繪出一個模糊的輪廓,例如:健康狀態不佳、行走不便或思想古板等,多為負面的形容詞與形象。
老年人也同樣擔心自己成為家庭的累贅,除了身體機能退化外,在家中的金錢、地位和權力關係也不如以往,由照顧者轉變為依賴者的角色,他們隨著年齡增長,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保障,所以成為相對弱勢的一群人。除此之外,部分年輕人對父母年老後需要照護的情況感到徬徨,也因為工作壓力大又需扶養小孩,對於家中長輩的照料已分身乏術。
老年人在外貌與健康方面已經不如年輕人,感官知覺與記憶力也漸漸衰退,生活上需要家人特別留意。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向未來貸款
依據內政部於2011年10月份公布的統計資料,台灣居民的平均年齡為79歲,而政府對於老年依賴人口的界定為65歲以上,這平均多出來的十幾年需要家庭或社會福利的支持。然而,為了讓老年人有機會能夠負擔自己日常生活、醫療與保險的支出,減輕家中年輕人的重擔,出現許多延遲退休的案例,政府也因此減少養老福利金的支出。
延遲退休年紀的辦法各有利弊,由於工作職缺有限,當年輕族群進入職場後,若年長者不願退休,可能導致新生代卡位不容易、工作機會減少,在未來的升遷機會上,或是老人年金與保險的分配,年輕人的資源皆可能被老年族群分食,而且這些青年在未來也必須照顧家庭年長者的生活、給付醫療方面的支出等。
往後的年輕族群也許能夠享受到老人福利與退休金的保障,但政府必須向未來借更多的錢彌補財政大洞。社會老化不再只是整體經濟的走下坡,更成為年輕族群往後必須面對的個人問題。
台灣的生育率創新低使得人口結構產生變化,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讓未來子孫的負債累累。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 |
記者 蔡雯琪
我是蔡雯琪也可以暱稱我為凱莉 出生在炎熱的台南 喜歡夏天 海邊和小吃 身材迷你 但平常會大吃 大笑 大打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