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

原聲重現 繽紛音樂界

隨著族群意識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興起,近年來台灣原住民族的創作音樂,逐漸受到音樂人及樂迷的重視和肯定。

原聲重現 繽紛音樂界

記者 施勗皓 文  2012/03/11

隨著族群意識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興起,近年來台灣原住民族的創作音樂,逐漸受到音樂人及樂迷的重視和肯定。如2011年秋冬時節,電影《賽德克‧巴萊》以賽德克族母語作詞的主題曲<看見彩虹>,在台灣流行音樂市場颳起一陣原住民風。除了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外,更有外國人學習賽德克語翻唱此首歌曲,簡潔的副歌也讓許多人琅琅上口。

以往大眾對原住民族音樂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古謠傳唱及祭典歌曲的形式,其中又以阿美族歡樂熱情的曲調旋律,加上語助詞「喔嗨央、喔咿央」,以及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八部合音」最令人熟知。然而,在不同族群之間,所流傳的音樂風格和使用的樂器,卻截然不同。

如泰雅族的古調,曲調間充滿勇士般的力道,及祖先們流傳的諄諄教誨,而他們更擅長以口簧琴演奏來表達愛意;居住於阿里山的鄒族歌聲,則是高亢嘹亮,「戰祭」(Mayasvi)所演唱的歌曲,更是猶如在山谷間迴盪,直通雲霄;賽夏族的歌曲,則較沉穩內斂,音韻莊重而嚴肅,表達對矮靈的敬畏和尊重。


鄒族特有的戰祭(Mayasvi),族人手牽著手唱著嘹亮的歌聲,直通雲霄。
(圖片來源/Yuyupas鄒族文化部落網站)


除了唱功 還要創作

在競爭激烈的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上,原住民的歌唱實力一直是被社會大眾所肯定的。雖然如此,長期以來原住民歌手多半只能在國語樂壇上發光發熱,相較之下聽眾對原住民母語歌曲的接受度就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原住民音樂也開始以嶄新的面貌,試著要向這個市場證明他們的存在。廣大的聽眾歌迷群,也逐漸接受不同語言的音樂,加上許多音樂獎項對原住民音樂的重視與鼓勵,讓原住民歌手有了屬於自己的發揮空間。

顛覆一般人對原住民古謠的印象,許多原住民歌手嘗試以「母語」作為創作題材,將其融入流行音樂中,創造更多可能性。如台東都蘭阿美族的Suming(舒米恩),除了擔任圖騰樂團的主唱外,他更在2010年發行首張全阿美族語的個人創作專輯,並在隔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以及獲得第一屆金音獎最佳專輯。


Suming對阿美族文化的傳承盡心盡力,堅持以母語創作,公開場合也不忘推廣自己族群的語言。
(照片來源/施勗皓攝)

在專輯中,Suming結合電音舞曲、搖滾以及民謠吉他等各種元素,來呈現母語歌曲。他也幾乎一手包辦了整張專輯的作詞、作曲,以阿美族語唱出阿美族人的故事。<Mahalateng>(我心所屬)這首歌曲裡,表達了從台東故鄉到城市工作的心情,懷念家鄉海邊的一切事物和家人。除了創作歌曲外,他更改編了郭英男的著名歌曲<老人飲酒歌>,重新詮釋成較輕快的現代版本。

Suming在現場演唱時,雖然都用嘲諷的語氣說:「我是來台灣發展的。」但仍然致力於母語傳承的工作,甚至將母語在音樂圈中發揚光大。他對阿美族的身分感到很自信,常常開玩笑地要觀眾把阿美族語當作法語,因為他認為兩者聽起來都是一樣的美麗。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Suming更向總統表示「原住民是績優股」,要求國家重視原住民歌曲,協助原住民文化傳承。


你聽見《鄒女在唱歌》嗎?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句耳熟能詳的歌詞來自於<高山青>一曲。來自阿里山鄒族的五個女生——高慧君、高蕾雅、安歆澐、舌頭以及拉娃辛逸,不只美麗如水,他們的歌聲更是一鳴驚人。2008年發行第一張專輯《鄒女在唱歌》,就入圍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這也是以歌手身分出道多年的高慧君第一次入圍。

鄒女裡有三個人,是在演藝圈中有過演唱經驗的,但這次的結合,讓他們彼此摩擦產生不同的火花。專輯裡有多首歌曲是以鄒族母語創作,在眾多演唱場合中,她們以主打歌曲<鄒族的天神>(Yonhu ci amo pepe)帶動現場氣氛,讓聽眾聽見來自阿里山的語言和聲音。另外一首母語創作<我想回家>,更是一語道破許多原鄉子弟,離鄉背井在外地打拼的心聲,歌曲其中一個段落還以哭聲襯托整首歌的哀傷和鄉愁。


來自阿里山的鄒女,擁有天生的好歌喉,就像高山上的天籟。
(圖片來源/鄒女在唱歌官方部落格)


搖滾當道 母語也嘻哈

在國語流行音樂為主流的歌壇中,MATZKA(瑪斯卡樂團)打敗了眾多知名樂團,贏得了金曲獎最佳樂團獎,讓金曲評審對原住民歌手的肯定再下一城。來自台東的MATZKA,是由兩個排灣族與兩個卑南族人組成的雷鬼樂團。主唱Matzka是台東的排灣族人,留著一頭如黑人一般的爆炸頭捲髮,讓人對他們的雷鬼精神一目了然,獨特的風格深受許多年輕人的喜愛。

MATZKA的音樂結合了國語、英語、原住民語以及客家元素,創造豐富的詞曲內容。他們的歌曲大部分是以詼諧諷刺的方式,表達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趣事。歌詞裡也常常加入無厘頭的對話,原住民式的幽默,總是能讓聽眾會心一笑。例如<我愛你不是開玩笑>這首歌的歌詞寫道「I love you no ha ha…」。在母語創作的部分,除了<Mado Vado>(像狗一樣)以全排灣族語填詞外,在其他歌曲中或多或少都會加入一些排灣族的對話,加上雷鬼式的唱腔、曲風,讓人彷彿聽到來自外國的歌曲。

同樣是排灣族,來自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的S.E樂團(Sun Eagle),去(2011)年在貢寮海洋音樂祭中,獲得海洋大賞。在海洋音樂祭現場,S.E樂團就以排灣族母語歌曲,擄獲全場觀眾的心,炒熱活動氣氛。嘻哈搖滾的風格,輕快的節奏和旋律,加上原住民母語Rap,讓人耳目一新。其中最受矚目的歌曲<文樂豐年祭>,熱情奔放的旋律,簡單易記的副歌,讓S.E樂團還沒發行專輯,就已受到樂迷們熱烈的關注。


屏東排灣族的S.E樂團,在2011海祭中大放異彩,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圖片來源/ThERE café & Live House網站)


音樂無國界 族群新生命

台灣近年來,在文藝活動發展上有不少成長,越來越多的音樂祭活動以及小型展演空間的開創,讓原住民創作歌手有了更多發揮的地方。除了創作歌手以外,傳唱古謠的工作,也一直在原住民音樂界中進行著。如排灣族的頭目林廣財,滄桑雄厚的聲音,如同經歷原住民千百年歷史般,因此讓他在金曲獎中以《百年排灣.風華再現》獲得最佳原住民專輯及歌手獎。泰雅族的雲力思,一直以來致力於泰雅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承,具有爆發力的嗓音,以專輯《Ga Ga》翻唱祖先的古訓歌謠,獲得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

無論是創作歌曲或是古謠傳唱,隨著社群網站和影音平台的發展,保存原住民文化已經不再只有維護古蹟、文物的方式。以分享歌謠和音樂創作來發揚原住民母語及文化,讓瀕臨消失的語言能夠流傳下來,甚至被更多的人聽見、讓更多人愛上,無疑也是一種新的文化傳承模式。縱使原住民音樂始終無法打敗主流音樂,但它存在的價值,在於它背負的傳承使命,以及讓五十一萬原住民的聲音,能被大家聽見。

記者 施勗皓
沒想到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路阿,如果走下去就要堅持到底了!
記者 施勗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