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

我的老朋友 花園城市

「中興新村要被拆掉了!」高中三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流言在校園間引起同學們議論紛紛,也讓許多人半信半疑。從我小時候到讀高中,在我眼裡中興新村一直以來並無太大的改變,怎麼可能會被拆掉甚至消失呢?

我的老朋友 花園城市

記者 林彥伶 文  2012/03/11

「中興新村要被拆掉了!」高中三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流言在校園間引起同學們議論紛紛,也讓許多人半信半疑。班上某個同學還信誓旦旦地對我說:「我媽媽在水土保持局上班,消息是上層通知的應該不會錯。」當時,這個說法對我而言根本就是一個謠言,從我小時候到讀高中,在我眼裡中興新村一直以來並無太大的改變,怎麼可能會被拆掉甚至消失呢?

高中畢業後的暑假,保留中興新村的相關連署活動不斷被發起,使我堅信中興新村不會消失的想法開始動搖,但當時我仍不清楚發動連署活動背後的真正原因。直到去﹝2011﹞年,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政府計劃將中興新村改建為高等研究園區的消息,證實了先前的傳言並非謠言,而是事實。一時之間,我難以接受這個熟悉的地方即將要面臨的轉變,對於中科的進駐已成定局,我心裡的疑問不斷增多,未來的中興新村將會擁有什麼樣的新面貌?中興新村的街道、房屋和綠樹,這些我曾熟悉的景物會消失嗎?原本居住在這塊土地的居民們又該何去何從?


中興新村擁有相當多樣化的建築,中興會堂呈現濃厚的歐式風格。(照片來源/林彥伶攝)

我住在南投市距離中興新村只有十分鐘的車程,從小到大去過中興新村已經無數次,高中又在當地讀了三年的書,我以為我對中興新村已經夠瞭解了,但因著中科開發計畫使我第一次主動去搜集中興新村的相關歷史資料,這時我才發現我對這個村子的認識竟比我想像的還要貧乏。我所知道的中興新村是我記憶中的印象,是我在歷史課本裡讀的幾段文字還是地圖上畫在南投市範圍裡的小城鎮呢?

我知道中興新村是因為省政府為了疏遷而建的行政特區,但我不懂它的建村設計與理念是根據英國新市鎮觀念而興建的花園城市。我知道中興新村有許多的行政大樓與宿舍群但我不瞭解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中興新村擁有全臺灣第一套雨、汙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時,讓我非常地驚訝,目前臺灣還有許多地區無法做到這樣的設計,但中興新村竟在1957年就有這樣的生活環保標準,應該算是臺灣都市計劃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

仔細回想過往,中興新村的街道、綠樹與老房子這些景物以前在我的眼中是那麼平凡與理所當然的存在,我鮮少去觀察此地細微的轉變,了解它發展的軌跡。於是我開始從記憶中尋找線索,很小的時候,每到十月國慶日中興新村從大門口和省政府大樓前的圓環開始都插滿了國旗,一路延伸至中興新村其他的主要幹道,當風迎面而來,國旗隨著風飄揚,場面非常壯觀,充滿濃厚的國慶氣氛。大草坪上許多家長帶著孩子放風箏,揮舞三色的國旗彩帶。但自從精省後,中興新村褪下省府的光環,現在的國慶日中興新村已不再見到這樣的景象。


中興新村擁有許多綠地,每到假日總會有許多民眾來此放風箏、運動。(照片來源/林彥伶攝)

從中興高中畢業之後,每次回到中興新村都有不同的感覺,剛開始是想念的心情,懷念高中生活的點滴。得知中部高等研究園區開發計畫的消息後,我再回到這個村子,對它的感覺已不再是單純的想念,更多了一份不捨的感覺。

雖然我不住在中興新村,但此地卻擁有我很多成長的回憶,也承載了許多的情感,兒時我和爸媽一起在大草坪上放風箏、和妹妹在公園裡玩捉迷藏,高中時和同學一起到中興新村像迷宮似的小巷中冒險,這些都已經不可能重來。去年九月底我帶著相機獨自來到中興新村,希望能夠趕在這裡的景物改變之前用影像記錄它的模樣。

恰巧當我走過大操場時遇見一個正在放風箏的老爺爺,在他十七歲的那年發生國共內戰,被迫從軍的他一路跟隨國軍撤退來臺灣,而後又因省政府為了下鄉疏散定居中興新村。我想不止是我所遇見的這個老爺爺而已,中興新村應該還有更有年老的長輩們,他們曾經一同經歷那個戰亂的時期,一個充滿多少顛沛流離與生離死別的時代,當我再想到中科進駐可能帶來的影響,舊時的國家宿舍一定無法避免被拆除的命運,住在這些老房子裡的長輩們也必須搬離住了一甲子的家。因為這個開發計劃的緣故,使得他們連最後的終老之地都要被剝奪,我覺得並不公平。


在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希望中興新村的人文歷史環境仍能被妥善保存。(照片來源/林彥伶攝)

走向新科技,能夠活化中興新村嗎?將中興新村這個原本簡單、純樸的村子規劃成為科學園區對中興新村而言真的是正確且適合當地的發展方向嗎?或許中科會為中興新村帶來許多正面效益,帶動臨近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就業機會,但勢必也會為當地的人文環境帶來衝擊。產業發展與保存文化資產之間的平衡該如何取捨?希望中興新村能夠面對社會變遷與政策所帶來的挑戰。

記者 林彥伶
我是奇異果的忠實愛好者噢! 喜歡到處走走唱唱歌, 最喜歡的詩人是鯨向海, 如果能再長高十公分,我就心滿意足了!
記者 林彥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