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 漫步台北
公共藝術 漫步台北
記者 楊佳靜 報導 2012/03/25
一個美麗的城市,往往能夠輕易抓住居民的心,甚至吸引更多外來者。身為首都的台北市,在公共空間的藝術表現上發展甚久,從散落城市各處的公共藝術作品中,可以看見這一路的變革過程。
紀念,是最早期公共藝術被賦予最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二二八公園裡高聳的紀念碑,
代表著希望人們不要輕易遺忘過往的歷史。(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雕像,也是台灣公共藝術初步發展時,最常見的形式。通常是出於對歷史偉人的緬懷,
是一種寫實且具有威嚴的形貌。(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行人穿越島,是政府在公共空間設置藝術品最常見的地方,在車水馬龍之中,
成了馬路上吸睛的裝飾。(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趣味,是近代公共藝術品越來越常見的元素。有別於以往強調的緬懷、紀念性,
更希望民眾能夠從作品中感覺到「共享」的愉悅。(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隱蔽,在各種公共設施裡外,都可能發現公共藝術的存在,需要人們仔細地留心周圍,
以免呼嘯而過造成了損失。(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空蕩,原本期望能點綴繁忙都市的美麗街道家俱,位置多在大馬路中間,
降低了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反而失去部分公共藝術的預期成果。(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孩童,常常是近代公共藝術品的目標對象,因為他們通常會在這些散佈都市裡的藝術品旁駐足、好好賞玩一番。(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邁入科技,是數位化的公共藝術品越來越常見的趨勢。為了因應時代潮流,
新興的互動式公共藝術品,也能成為民眾MP3的音響。(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塗鴉,本來是以往社會所不被認可的反叛行為。如今,政府不僅開放專門的「塗鴉區」,
還讓它變成觀光景點,就像其他公共藝術般可供人拍照。(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現在的街頭,有越來越多商家以充滿藝術的形式裝飾店面,也意外地美化了這個都市,
不再只看得到公部門認可的藝術措施。(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 |
記者 楊佳靜
嗨 我是躲力也可以叫我jiab靜 我喜歡酸酸甜甜的泰國菜 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想要踏遍全世界 我也希望可以跟大家好好相處 多多指教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