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期

在流浪中 尋味

帶著一本口述歷史,瞿筱葳獨自踏上奶奶七十年前的逃難之路,回台後寫下《留味行》做為旅行的註腳。因為她明白,唯有流浪在那片土地上,才能夠循著思念,活化記憶裡的味道。從越南到上海這段奶奶彼時的流亡路,她重新遇見深藏底心的味道與嶄新的自己。

在流浪中 尋味

記者 蘇冠心 文  2012/03/25

奶奶有著上海姑娘的一雙巧手藝,雪菜肉絲麵、醃篤鮮、紅燒肉…這些家鄉菜沒有一樣難得倒她,但隨著奶奶的逝世,這些味道在眾人的記憶中也漸漸消逝。帶著一本口述歷史,瞿筱葳獨自踏上奶奶七十年前的逃難之路,回台後寫下《留味行》做為旅行的註腳。她明白唯有流浪在那片土地上,才能夠循著思念,活化記憶裡的味道從越南到上海這段奶奶的流亡路,重新遇見深藏底心的味道與嶄新的自己。


《留味行》道出瞿筱葳與奶奶間的深厚之情。(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與故鄉連結的味道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一名女子從上海經過香港、越南輾轉抵達四川大後方,一面逃亡一面尋找當時在四川做工的未婚夫瞿順欽,她正是瞿筱葳的奶奶──徐留雲。七十年後,她的孫女瞿筱葳因緣際會之下被雲門流浪者計畫錄取,帶著記憶中的滋味走上彼時奶奶的流亡路。

瞿筱葳的父親是中研院的研究員,在奶奶逝世前幾年,她的父親每個中午都與奶奶在廚房裡一邊吃午飯、一邊做口述歷史的錄音並集結成冊。紙上五萬多字的家族記憶,逐漸拼湊成奶奶完整的人生圖像,也成了她這趟旅程的起點。帶著薄薄的小冊子與簡單的行囊,瞿筱葳在大陸流浪了三個月,尋找奶奶食譜味的根源,但從越南河粉、雲南麵線、貴州酸湯鍋、四川麻辣一路吃到了江南,卻都沒尋著奶奶的味道

某天在杭州家常餐館裡,翻開菜單一看,上頭的爛糊肉絲、蜜糖蓮藕…等,無一不是奶奶擅長的菜色,她這才發現,原來想像中逃難所造成的大江南北口味,只是奶奶食譜中的一部分,奶奶絕大部分的拿手菜還是保留了年輕時在上海的故鄉味,上海臨近杭州地區,順道吸收了浙江菜的精華,此區的菜餚才會如此接近瞿筱葳心中的味道。

這時她才明白,不識字的奶奶用味道與故鄉連結,她的食譜是一封從來沒寄出的家書,一直靜靜地躺在廚房裡陪伴著瞿家人。

 

流浪尋得的味道

回台灣之後,瞿筱葳將奶奶逃亡的過程與自己在彼岸流浪中所遇到的插曲做對照,撰寫成《留味行》一書,並於去(2011)年底出版。書名取材自奶奶的名字徐留雲,一方面在記憶中留住奶奶,一方面也記錄這趟「留」下味道的旅程。

瞿筱葳本身是影像紀錄者,文字也相當具有畫面感,《留味行》中的每句話都像一個鏡頭,透過口述歷史的小冊子與旅行經驗的相互拼湊,她用文字剪接出一段專屬她與奶奶之間的回憶瞿筱葳在旅途中所到的每個地方,經過歷史與現今的對照,以兩種不同面貌躍於紙上,交疊出時代的變遷當初瞿筱葳的初衷是找出熟悉的味道,沒想到在旅途中竟尋出了另一種歷史的味。


瞿筱葳由奶奶一手帶大,祖孫關係親密。(照片來源/MOT/TIMES)

奶奶的記憶與大時代的故事像一排連環船緊密相連,無情的戰爭卻像一把燃燒得太急太快的火炬,將各種人、事、物重新洗牌。循著奶奶年輕時候的流亡軌跡,許多地方早已物換星移,但是在探訪的旅途中,瞿筱葳從時代的細節裡有了更多對生命的體悟

書中分為四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像瞿筱葳的心境轉變,從第一章〈上路去〉的濃烈情感到第四章〈回家〉,文字情緒逐漸變得透明而輕盈,〈回家〉的倒數第二篇文章收錄了奶奶生前幾天與她吵架的過程,原本自責的心情,反而透過書寫得到了釋放。似乎也象徵她逐漸能提起對奶奶的思念,並將其化為人生中的行囊,帶著這份行走於往後的人生之中。

另外本書也對於不同世代間的文化現象有諸多描寫,在〈鄉音這件事〉一文中提到隨著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外省人自成一股特殊的眷村文化,因此當時的父輩們多半會說流利的眷村話;相較於父輩,奶奶持的是吳儂軟語的上海話,再搭配上幾分眷村腔

兒孫輩的瞿筱葳既不會說奶奶的故鄉話,也不懂父輩的眷村腔,因此每當奶奶與父輩用他們的語言談起話來,她常常被晾在一旁,好像自己是文化的孤立者。但也多虧了父親懂得一點上海話,奶奶的口述歷史才能順利完成,否則有可能勾不出奶奶內心最深處的東西,因為語言是一種與原鄉記憶最直接的連結。

 

愛與家族的味道

戰爭的年代逝去了,烽火下的味道卻在時間中凝結,等待著被想起。作家簡媜邀請了幾個老朋友聚在桌前說「吃」的故事,並由手藝出眾的好友黃照美掌廚,替每個人記憶中的味道加溫,一同共享人生體悟。這八場說故事的筵席被集結成《吃朋友》一書,帶領我們走入一段栩栩如生的歷史現場,聽書中的主角娓娓道來自己懷念的那份味。


在簡媜的號召之下,八個朋友一同赴筵完成了《吃朋友》一書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與徐留雲同樣經歷抗日戰爭流亡的幼教專家趙國瑞,也一直收藏著母親的那份味道。趙國瑞出生在戰爭開打的幾個月前,抗戰結束後,本該恢復平靜的家卻面臨政治清算,全家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那年的中秋節,母親仍強打起精神為全家煮她拿手的浙江菜,那天桌上有趙國瑞最愛的栗子燒雞、紅燒肉、紹子豆腐…,每一道菜都是母親滿滿的愛。隔日母親卻突然病倒,隨即驟逝,留下十三歲的她與三個弟妹。

長大後,趙國瑞感念媽媽無私的愛,成了一名特教老師,照亮了無數學生的人生。這篇故事被收錄在〈將戰火煉成太陽的女子〉一文中。與《留味行》相比,瞿筱葳踏上奶奶的原鄉尋找與思念相連的味道;趙國瑞則將思念化為另一份愛,淬煉出另一份味。此段故事與其他七篇文章一起組成了充滿故事的食譜──《吃朋友》。書中依照故事背景分年代排序,帶領讀者一起穿越時間的洪流,找尋歷史與家族的味道。

兩本書皆以家族記憶入味,從大時代中的渺小個人談起,拉出若干與親人相處的時間軸線,而充滿回憶的線構成了一個大時代,讓我們得以窺見,戰火下那些艱困的家庭,是如何用盡全力地守護屬於自家的味道,那些在廚房中燒出的家常菜就像是時代中幸福的縮影,蘊藏著龐然而充沛的情感,流動於後代子孫的心中,讓思念有了著落。

詩人雪萊曾說,生命最討厭的地方在於不管什麼東西,一旦熟悉了,就沒法不熟悉。食物的氣味更適用於此,熟悉的味道早在不知不覺中被舌頭記住,我們無從名之卻難以忘懷。也許日子會在回憶裡斑駁,但家族的味道將會永遠存封於廚房之中,而且歷久彌新。

記者 蘇冠心
哈摟,我是小Can:) 喜歡讀溫暖的字、 彈吉他與旅行, 目前最大願望是吃遍各地美食, 希望能用喀報記錄這一年的曾經走過。
記者 蘇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