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期

傳統戲曲的蛻變 現代意象

傳統戲曲的表現形式包含了程式化的生旦淨丑四大角色,及配樂、唱詞、臉譜等元素,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才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現代化的京劇,有了貼近觀眾的特殊審美經驗,且蘊含著廣大歷史洪流的痕跡與嘗試突破的新意。

傳統戲曲的蛻變 現代意象

記者 林儀 文  2012/04/01

在傳統戲曲中,京劇的表現形式包含了程式化的生、旦、淨、丑四大角色,觀眾在欣賞戲劇時,還包含了角色的穿著與臉譜、配樂的選擇、角色的台詞演繹方式等元素融合其中。而戲曲經過幾百年的劇烈演變,才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現代化的京劇,有了貼近現代觀眾的特殊審美經驗,其在劇本的主題、思想和表現技法上,其實都蘊含著廣大歷史洪流的痕跡與嘗試突破的新意。


李小平藝術涵養深厚,與大學生們分享他對於京劇的看法。(圖片來源/林儀截圖)

 

藝術 永恆的追尋

國家文藝獎第十五屆戲曲類得主、同時也是現任國立國光劇團導演的李小平,曾詳細地與大學生們分享他對於表演藝術、以及當今京劇呈現意象的看法;同時,也分別談到在藝術呈現上,表演者與觀眾的角色定位。他認為,所謂的表演就是從事藝術工作類的人,試圖讓這一個剎那變成他人心靈的永恆,然後窮盡一生去追求。「藝術家就是這種古怪的性格,無所不用其極地去得你生命當中永遠的記憶跟懷念,這就是藝術家。」李小平這麼形容。

從觀眾在一場表演中扮演的角色來看,李小平則認為觀眾的心態可以是相當平常而放鬆的,「你可以選擇一個陰涼舒爽的地方,給心靈一個視窗,就會看到無止無盡的表演」。或者,表演也可以回到劇場裡面,以八大藝術類的型態來呈現,而李小平最熟悉的領域──戲曲,也是在東方社會常常被拿來做為表演的一種型態。


戲曲源流與台灣文化

「戲劇」分為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兩大門類,而中國偏載歌載舞兼說故事的方式,所以又被稱為「戲」「曲」。在戲曲的分類中,因為方言上的差異,開始有了如四川川劇、河南豫劇等地方個性的系種;也有華北地區大腔大調敲鑼打鼓地唱法,和南方河流匯聚、人文濃密的聆賞方式。

戲曲裡面的京劇,是因為起源於北京的地緣關係,過去因國民政府在北平,也叫做平劇。來到台灣之後,藝文人士有心推動其成為一國之劇,所以又被稱為國劇。戲曲在台灣最早落地於宜蘭,並因著台灣歷史的因緣際會,讓許多文化來到這裡匯流,形成特別的台灣性格。像李小平這樣的藝術工作者,便開始意識到傳統戲曲在台灣社會立足的正當性頗低,常常被視為外省移入台灣的文化物種,因此,他們積極尋找新的價值:「如何讓台灣的文化情感,在這個異質的文化園地裡面重新自生?」思考著要用甚麼樣的語法,來與大眾對談。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不論是稱為京劇或國劇,都只是一個文化載體,如何讓它的內容說得更豐富比較重要。


京劇的演出,包含了許多面向的元素。(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歷史上的京劇流變

從歷史上的演進來看,京劇出現不過兩百多年,卻匯聚百戲、小戲於一身,在北京樹立了一個稱做「文(文戲)武(武戲)昆(崑曲)亂(百戲雜燴)不擋」的系統。在清末時,京劇殿堂化、進了宮在國宴上演出,後來京劇被遺落,只能在戲樓演唱,尋常百姓爭相走看這個原為皇家娛樂的表演,反而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

爾後,大量西方思潮進到中國,除了科學之外,還包括了人們對待戲劇的思維,所謂的「西方話劇民族化,中國戲曲當代化」說得簡單,但執行上相當需要歷練。在1966年,由於政府的政治策略需要透過文化來做為其傳聲筒,當時梅蘭芳的京劇紅極一時,政府便決定用京劇做為其傳播管道,然而,這卻成了戲曲界的十年浩劫。原本的京劇從業人員被迫演出八大樣板戲,從走位的步數、唱音的高低、乃至於臉譜的位置,都謹守公式化的演出模式。直到解嚴後,人們思想漸漸開放,京劇人員開始從「心」催生出屬於它們自己的藝術作品,對於「審美」標準的審視,也更貼近觀眾的經驗,是一種京劇的現代化。

新思維 京劇的現代化

京劇的現代化除了審美觀念的貼近外,在過去的戲曲界,是沒有導演這個位置的,老生和花旦各自教導徒弟,最後再與文武場配合。李小平在男生們青春時的一段倒嗓期,恰巧有機會徹底地離開舞台的地毯,從中央走到旁邊,用客觀的視角看待整個戲曲的脈絡。他發現,戲曲尚缺乏的是一個對於整體構圖、節奏的統合有意識的角色,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導演」一職。而從演員轉行為導演時,當時並不算資深的李小平,嘗試將多年來對生命歷程的探索,轉化成已豐厚的內在涵養,引領進傳統的戲曲圈。

做為一個傳統戲曲行業的從業人員,經歷戲曲由傳統走入現代的過程,李小平表示,彷彿是家道中落的貴族矜持著想要保有原本的身分,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歷程。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也曾試圖擺脫傳統戲曲的疆界,因而產生了文學性的思維,期望將「綜合的劇場、固守戲曲傳統的、個人性格強烈的文學作品」三者結合於舞台上,在護持傳統的同時,重溫文化內涵的溫床。他們將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金鎖記》改編為戲曲,試著將文學意象用不同的方法呈現於舞台上,即是一例。


國立國光劇團演出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金鎖記》。(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在近年來的八點檔與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影響之下,人們觀看戲曲時已習慣線性的敘事方法,根據角色主人翁的起承轉合,走進他的處境中,才產生了移情作用;而表演者則傾盡全力,將表演的分量灌注於角色中,帶著角色的真實情感,給與觀眾一個新的藝術刺激。就如同李小平在開始時談到的,藝術的欣賞其實就是心靈層面上的提升,正所謂「無技不成藝」、且要「由技而入藝」,經過幾十年來一次又一次地經驗累積,讓每一個訓練時的細節內化成表演者身體記憶的一部分。有內涵的演出,才能讓觀眾得到心靈上的審美過程。

記者 林儀
我是林儀,一個道道地地來自風城的孩子。 喜歡尋找有故事的東西,然後試著用文字記錄下來 其他關於我的一切,希望能用這一年的喀報生涯真實地呈現:D
記者 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