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 我在六龜
去年夏天 我在六龜
記者 洪欣慈 文 2012/04/01
今年夏天,透過平日課輔的學校主任介紹,我來到了充滿歷史的六龜育幼院。這是一個簡單卻處處充滿愛的地方,牆上、走廊,隨處可見的是小朋友的童年塗鴉及作品,陪伴了許多人成長,也孕育出許多夢想。
位於高雄縣六龜鄉的山地育幼院,至今已有近50年歷史。(圖片來源/Google)
出發前一天,新聞開始播報有颱風形成並將往台灣南部前進的訊息,媽媽一看到,便十分憂心的問我:「六龜不是在山上嗎?之前八八風災的時候那邊很慘耶,你們還要去嗎?」我總是笑笑的說:「不會有事啦,颱風還那麼遠。」嘴上這麼說,但心中仍不免有些小小憂慮,在與當地老師確認過狀況以後,一行人還是決定驅車南下,前往六龜。
從抵達到離開
從左營高鐵站出站,轉而搭乘每小時一班的公車,緩緩開向六龜。隨著車子漸漸遠離城市,進入山區後,透過車窗的窗戶向外看,看到的是層層堆疊的山巒,但本應帶著青綠的山巒,卻東禿一塊西禿一塊,河床上也積滿砂石,讓這幅景象變得十分不協調。經過六龜大橋時,司機大哥跟我們說,這都是風災過後所留下的痕跡,「現在走的這條橋那時候風災時也都毀掉了,好不容易才搶通的。」我點點頭,腦中浮現的是新聞報導裡的災區畫面,距離遙遠的場景從電視裡跳出來,變成我身邊的景色,感覺似真似幻,很難把電視裡風災後支離破碎的畫面與正經過的地方產生連結。
已修復的六龜大橋,八八風災當時近乎全毀(圖片來源/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思緒還在飄盪時,車子也到達了育幼院。小朋友蜂擁而上,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在短短相處的幾天裡,透過許多活動,我漸漸認識了這個地方,也開始熟悉每一個院童的臉孔,彼此之間不再陌生。
在六龜育幼院的短短幾天,每個小朋友的笑容都將長存心中。(圖片來源/邱羿茗提供)
預計離開的前兩天,院內的游老師在晚餐時跟我們說,颱風好像越來越近了,這幾天天氣也十分不穩定,細雨大雨不斷,問我們要不要提早下山,不然她怕我們到時候可能會困住回不去,院內也開始要準備一些防災的措施。游老師臉上充滿擔心,幾個在旁邊年紀稍長的學生也顯得有些緊張,考量過後,為求安全及避免育幼院麻煩,我們也決定趕在颱風登陸前先行下山。
晚飯過後,大夥聚在餐桌前隨意聊天,邊喝茶,游老師也提到兩年前八八風災的情況,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是育幼院近幾十年遭遇到的最大天災,當時,院內缺水缺電,院童們的下一餐都不知道該怎麼辦,聯外道路也都損毀,只能等待外界協助,不過幸運的是,沒有任何人員傷亡,但現在聽到颱風要來,就會很怕八八風災的情形會再重演。
回家之後
當時對於「災後」這件事,還沒有特別的意識,聽著聽著也就過去了。直到離開六龜,回到家中,一時想起,開始尋找風災時的新聞、文章,才知道原來當時的六龜,因連日大雨及雷擊,低勢地帶淹水,附近地區也都房屋損毀、缺乏資源,院內種的許多樹木也都因為雷擊而倒塌,牆壁也產生裂縫,與我們現今看到院內的一片綠意盎然,有著許多不同。
開始慢慢了解,老師為什麼會如此戒慎恐懼,而年長點的院童們又為何會對颱風感到緊張。我想,對他們來說,當年風災的記憶永遠無法消除,身處在一個敏感地區,每一次的狂風暴雨,都會勾起心中的不安,深怕再來一次莫拉克颱風,家園就會不見。回想起在去的路上,所感受到的衝突感,我找到那連結了,原來,道路可以重建;產業可以重新開始;山林可以重新復育,但留在經歷過的人心中的陰影及恐懼,卻是不論多久都難以消除的。
八八水災時,志工幫忙運送物資到六龜。(圖片來源/sogi討論區)
2009年的八八水災,重創台灣高屏一帶,許多人被迫遷離家園,許多學校、房舍也待重建,但大家及媒體的眼光大部分只會注意到災難發生當下的慘況,風災過後也就漸漸淡忘,但對於實際經歷過風災的人來說,災後重建的日子,才是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相形之下,還有許多災情比六龜育幼院更為慘重,在六龜所感受到的種種,也引起了我對其他地區現今狀況的好奇與關注。
啊!但在這個當下,還是先趕緊聯絡育幼院關心這次的颱風狀況吧,希望他們一切安好,而這些問題,則值得未來花時間細細了解。
![]() |
記者 洪欣慈
嗨大家好~~ 上大學以後認識我的人都叫我壽壽, 可是其實一點都不瘦呵呵。 生活中的小確幸就是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 發自內心綻放出燦爛的微笑! 世界可以很美好,只要你有一雙明亮的雙眼, 喜歡傳科的大家 希望我們能一起到世界的終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