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圈解密 創意與辛酸
電視圈解密 創意與辛酸
記者 胡乃文 文 2012/04/01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不論對於明星與幕後團隊,都再適合不過。《這些創意不是亂講——王偉忠團隊的13堂獨門創意課》(後以《這些創意不是亂講》簡稱)與《大明星了沒——電視圈的維基解密》(後以《大明星了沒》簡稱)這兩本書,也各自印證了演藝圈中的辛酸血淚與光怪陸離。
幕後操盤手 現身說法
《這些創意不是亂講——王偉忠團隊的13堂獨門創意課》由《全民最大黨》的製作人王偉忠與陳志鴻合述,分為13個單元,一一介紹該節目的製作流程與創意來源。2007年開播的《全民最大黨》是以針砭時事、模仿名人為主軸的綜藝節目,並將娛樂與新聞結合,該節目的演員們以幽默的方式嘲諷政治,也意外產生了一股火花,更吸引觀眾的目光。
另一方面,《大明星了沒——電視圈的維基解密》由資深製作人李方儒撰寫,內容有三個部分,一是藝人成名背後的故事,二是李方儒踏入電視圈的甘苦談,最後則是各種節目類型的特色與殘酷面。在從事電視行業二十多年,李方儒分享他的經驗,除了解釋節目收視率長紅的理由,也不吝談論自己曾造成的錯誤與遺憾,希望能讓大家知道電視圈的生態與發展趨勢。
《這些創意不是亂講》告訴大家創意從何而來。(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壓力之下 能量迸發
在《這些創意不是亂講》中,作者以《全民最大黨》中曾出現的單元〈寶來祕密花園〉為例,該單元模擬了前總統陳水扁卸任後的生活,特點是穿越時空、內容偏離常軌。身為製作人兼編導,陳志鴻認為:「生活就是最大的創意來源」,所以他仔細觀察社會、每天都會從報紙裡找靈感。
總結這13個單元,其實創意就是要顛覆邏輯、結合原創與聯想。作者提到,有時撰寫腳本可虛擬時空,讓被模仿的人物跳脫正常的行事風格,做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但不致於太過離譜,目的是要無傷大雅、讓觀眾開心。總而言之,書中提到的創造創意的方式,若運用在各行各業,應都能激出不一樣的火花。
相較之下,李方儒在《大明星了沒》裡談的是電視工作者的血淚史。他從搬道具、拿便當的打雜小弟做到知名製作人;從起薪一萬八到後來月薪數十萬;從台灣闖蕩到大陸。總而言之,這樣的過程給人的啟示不外乎是:「今日的成就都是昨日的努力。」
但李方儒也提到,嚇壞眾藝人的恐怖箱、造假的真人實境秀、惡整明星的外景節目等許多可怕的創意都是出自他手。但有了高收視率撐腰,製作人也就肆無忌憚地發揮,能有越多人收看、替節目賺進越多廣告收益越好。李方儒在這本書中點出了身為電視工作者的無奈,也說明電視圈的各種亂象。
娛樂之餘 觀眾還記得什麼
然而,這兩本書都偏向「自傳」性質。說穿了,《這些創意不是亂講》其實是在介紹《全民最大黨》這個節目的發展史與內容,再加上兩位作者都是該節目製作人,難免有「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之嫌。
製作人陳志鴻在書中曾提及節目創立的宗旨:「在混亂對立失望的政治中,為台灣帶來一絲絲的笑聲。」並說:「不管我身在世界哪個角落,每天還是會盯著節目、檢視當日討論的題目,看看這些是否逾越了節目創立的宗旨。」
諷刺的是,去(2011)年3月正值日本震災時期,《全民最大黨》便打鐵趁熱,在3月31日的節目中模仿日本明仁天皇及美智子皇后到災區賑災的情節,但因時間敏感、表演過度戲謔,所以引起台、日網友群起抨擊,製作單位與模仿演員也在事後出來道歉。
《全民最大黨》模仿日本震災的橋段曾遭網友抨擊太過戲謔。(影片來源/YouTube)
解密之後 業界改變了什麼
《大明星了沒》則是以李方儒個人的眼光綜觀整個娛樂圈的發展,因無旁人佐證,部分內容也沒有明確指出涉及對象,所以角度難免偏頗。此外,儘管作者對於節目造假、玩太大、名嘴亂象等有所批判與反省,但終究是蜻蜓點水,並沒有付諸改善行動,是可惜之處。
李方儒在書中的章節:〈滿城盡是那專家——電視名嘴的亂象〉曾提到,以前電視台對節目的內容管制嚴格,若要錄遊戲節目、請來賓做體能測驗,因為怕觀眾會模仿導致意外,所以製作單位得請來醫生到場背書,使醫生成為第一個上節目的專家。
從此之後,各行各業的來賓都成為「專家」,不論他們的來頭大小、資歷深淺,只要被套上「政治評論家」、「時尚大王」、「社會觀察家」等看似厲害的頭銜,再適時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功力,彷彿就能成功說服觀眾,但也因此成為了台灣綜藝圈的亂象之一。
政論節目曾出現暴力毆打事件,節目與來賓素質令人質疑。(影片來源/YouTube)
閱讀過後 讀者別忘反思
兩本書固然有其可取之處,如《這些創意不是亂講》分享了創意發想的過程與訣竅,作者也表達電視人的熱忱與堅持,算是給讀者的正面訊息。《大明星了沒》則描述許多知名藝人努力的故事,李方儒更是從打雜小弟一路做起,辛苦多年才有現在的「兩岸金牌製作人」的頭銜,勇於吃苦忍耐的精神,也值得大眾借鏡。
不過,儘管電視節目的確逗樂了觀眾,無形中卻也會影響他們的想法與觀點。若尺度有所逾越,也會招惹非議,因此工作團隊對於每段表演內容、台詞的安排都得謹慎以對。此外,綜藝節目可以將嚴肅的新聞事件娛樂化,但這並不代表你我就能因此降低對於新聞事件的關注。若觀眾能在捧腹大笑之餘,還記得這些詼諧的模仿背後,都有需要大眾關心的故事與現實面,那電視節目便會有更深遠的社會意義。
![]() |
記者 胡乃文
嗨~我是胡乃文 喜歡: 巧克力、孫燕姿、陳綺貞 討厭: 拍照、香菇、拖拖拉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