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面貌的文學 運動書寫
不同面貌的文學 運動書寫
記者 許雅筑 文 2012/04/01
儘管並非主流,甚至有些零碎,但台灣的運動書寫是持續在進行的。這裡指的運動書寫,不是報紙體育版對於賽事或體壇的報導,而是對運動各方面的觀察與感受,甚至從運動出發進而探討其它領域。從過去中國時報等報紙的副刊、專欄開始,到現今市面上棒球、籃球、單車等以項目區分的各類運動雜誌,和各種運動員傳記,再到許多小有名氣的個人寫手例如米果、瘦橘子等人,近來也有談論關於運動的各種面向例如經營管理、文化脈絡等書籍出現。
運動書寫在台灣有散文的形式,也有主題式的探討,然而即使運動書寫在身邊隨處可見,它究竟能不能被視為一種文學形式,仍沒有定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台灣的運動書寫以各式各樣不同的面貌持續存在並發展,而且由於往往結合時事,運動書寫還能記錄當下的社會脈絡。
各類運動雜誌是運動書寫的範疇之一,圖為現已停刊的《HIT!職棒迷》棒球雜誌。
(圖片來源/台灣棒球維基館)
如同對任何情有獨鍾的事物的書寫,運動也是一樣,愛好運動或欣賞運動比賽的人,單單就運動本身,就能自成一套見解。更何況在現代,運動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強身健體的途徑,職業運動、國際運動組織的出現與發展都讓運動推進到了另一個境界,在這個愈趨複雜的體系中,有更多層次值得關注與探討。
運動社會學的視角
詹偉雄的《球手之美學──運動的52個文學視角》以描寫個別職業球員或球賽感想的方式,結合文學、社會脈絡和運動員個人的背景,分析「職業運動員」這個特殊職業中的倫理、階級等,是從台灣出發看世界的「運動社會學」觀察。
《球手之美學──運動的52個文學視角》 結合文學、社會脈絡和運動員個人的背景,
分析「職業運動員」這個特殊職業中的倫理、階級等。(圖片來源/老爹的啃讀記事)
詹偉雄在自序中,談論現代英國足球是如何演變而來時,展現了厚實的社會學背景。他引用德國社會學家伊里亞斯的話,「運動的出現」是一連串行動的非預期性結果,中世紀的足球是庶民的熱門娛樂,那時的足球沒有規則可循,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可說是十分蠻橫、混亂,然而卻有著連結農村情感、集體意識的功能。
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和國會的出現等社會變遷,為鄉間仕紳帶來財富,在他們移居倫敦的同時,也將鄉間生活一併帶上,而包括足球在內,許多原本在鄉間帶有玩耍性質的粗魯賽事,加上了「紳士禮儀」,在大城市中逐漸變成有明文規範的運動。
然而當社會禮教對足球的管制越多,球賽越是文質彬彬,也就益發枯燥乏味,因此經營現代足球的人,必須在不踰越底限的情況下,開發球賽的暴力。一場失控的暴力球賽和文質彬彬的球賽同樣失敗,當發展到職業運動的層級時,運動同時也是表演,有著許多口角、犯規、高得分、緊密防守的「麻辣」賽事,更能讓觀眾滿足,詹偉雄這麼形容。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在人類文明化的同時,也越發壓抑,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實處在高壓力狀態下,球賽則提供了一個安全無虞的方式讓情緒宣洩,而球賽在週末夜晚所帶來的亢奮,會成為人們在下星期面對各種困境的精神寄託。
由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現代運動,更能理解運動在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觀眾、運動員、球團等「各類」人們在整個運動體系中的位置。自序對運動的闡述如此透徹,不免讓人期待接下來的人物篇章會以什麼筆法更深入探討,詹偉雄寫人物和球賽,觀察細膩、敘述生動,彷彿那個球員、那場比賽就在眼前重現,對運動場上的各種深層思索和比喻,也有不少能獲得看球同好的共鳴。
詹偉雄形容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克萊門斯是「卡夫卡式城市人」的寄託,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小說《蛻變》有著悲涼的隱喻,那就是多少人自卑委身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邊緣,卻還是被眾人嫌棄?克萊門斯剛出生父母就離異,繼父早逝,他的童年並不單純,但從兼差三分工作,以拉拔六個孩子長大的母親身上學到的意志力和「飢渴的力量」,成為他征戰球場最有利的武器,進而改寫了許多大聯盟投手記錄。克萊門斯的成功,為他曾經屬於的那個經濟弱勢族群大大出了口氣。
詹偉雄形容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克萊門斯是「卡夫卡式城市人」的寄託。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每個運動員不同的故事和背景,讓運動員不只是運動員,更是獨一無二的人,經歷了許多遭遇才成為現在的他,光芒耀眼的巨星如此,載浮載沉的無名小卒也是如此。每個獨特的運動員選擇用運動來展現自己,向大眾述說自己的故事,他們的態度、目標等心靈層次,是在運動表現之外,球迷另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球迷在看球賽、關注球員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球員身上尋求認同及共鳴,將對球員的喜愛,延伸成一種出口,各種自己的願望和寄託,能以運動員的成就之形式得以實現的出口。
類比方式雖不同 仍值一探
或許受限篇幅和主要撰寫人物的文章性質,單篇文章的社會學眼光和批判,都不如自序要來的有力,有幾篇在歌頌球員、欣賞球賽的部分比社會學檢視還要多,這類文章不是不好,只是頂著運動社會學的名號,總希望看到不同於一般球迷書寫的作品。詹偉雄的寫作風格浪漫,聯想力豐富,特別是在連結文學和運動員時,有些連結固然有其道理,但並不是所有比喻都能讓讀者完全理解及認同,有時甚至讓人有為了比喻而比喻之感。
描寫運動員的文章中,有不少篇幅是在敘述運動員的成長背景,進而推演到背景對運動員個人,以至於球迷的影響。這樣的寫法必定建立在對運動員及運動環境的了解上,閱讀單篇文章時,這樣的角度新穎有趣,但若是連續看了幾篇,便會困惑,為什麼同樣是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早熟、進入職棒後成績斐然的球員,卻用不同方式和文學作品來類比?為什麼非得這樣比喻不可?簡言之,難以讓讀者完全了解每個比喻的必然和獨特性。
《球手之美學──運動的52個文學視角》展現了一種新的運動書寫形式,雖然以其自詡為運動社會學書寫的角度來看,力道未必足夠,但有些將運動、文學和社會相連結的觀察角度令人驚豔,仍值得一探。
![]() |
記者 許雅筑
喜歡棒球 喜歡拍照 喜歡海 喜歡咖啡 喜歡馬鈴薯 覺得有時候其實也不是那麼了解自己 不過 無論走到哪裡 都不要忘記最一開始的理由 相信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 全宇宙都會合力幫你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