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期

廚房 療癒的所在

不管遭遇多艱難的困境,新生是一種最強而有力的救贖,而廚房正是擁有這種能量的地方。不同於日復一日求學、工作場所的單調,廚房中充滿創新的力量。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帶讀者從廚房中找到生命的新出口,重新坦然地凝視自己生命中逝去的事物。

廚房 療癒的所在

記者 蘇冠心 文  2012/04/08

不管遭遇多艱難的困境,新生是一種最強而有力的救贖,而廚房正是擁有這種能量的地方。不同於日復一日求學、工作場所的單調,廚房中充滿創新的力量,透過料理者的巧手,廚房內靜置的蔬果與生鮮搖身變成一道道菜餚,獲得新的生命。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帶讀者從廚房中找到生命的新出口,重新坦然地凝視自己生命中逝去的事物。


吉本芭娜娜的
《廚房》一書,從1988年出版後歷經數十餘年,
目前已翻譯成多國版本。(
圖片來源/吉本芭娜娜官網)
 

死亡震央的出口 

吉本芭娜娜於1988年出版的處女作《廚房》分為三個章節,其中〈廚房〉與〈滿月〉可視為連續故事體,最後一篇〈月影〉雖然為另一獨立短篇小說,但重生的精神仍與前兩篇主題相呼應。〈廚房〉與〈滿月〉雖然僅有三個主要人物,通篇小說卻饒富韻味,從小雙親相繼過世的女主角御影,在最後一位親人祖母逝世後,暫住在祖母熟識的少年雄一家中,與雄一的母親惠理子三人一同在屋簷下生活。

過去御影一直習慣睡在廚房中,因為有冰箱不斷運轉的馬達聲陪伴她,讓她忘卻身心上的孤單。搬到雄一家後不久後,惠理子也因意外而過世,御影與雄一因為同樣失去親人的際遇在心靈上產生連結,兩人漸漸明白,即使摯愛的親人離去,陪伴過的感覺卻不會消失雖然每個人最終還是得自己走完人生的路,但至少曾經有那麼一個人同行。

死亡的衝擊讓御影對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這個世界並不只為自己一個人運轉,既然無法決定不如意的事發生與否,那麼至少還能選擇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所言,命運就像不斷改變前進方向的沙風暴,越想避開就越逃不出風暴。對御影來說,她的風暴就是自己,唯有勇敢地筆直穿過風暴,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放不下的事物。

吉本芭娜娜以生意盎然的廚房與灰暗的死亡相互對比,廚房就像是一座舞台,而準備料理的過程就是一種展演,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相形之下,死亡卻是沒有一絲生息的巨大停滯,但若能藉由死亡來理解人的侷限,從侷限點上再次出發,就能坦然地接受死亡的無所不在。當人位於死亡的震央時,能夠在黑暗中重新發光的唯有自己。
 

後現代式的療癒文學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當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因為天生弱視的緣故,小時候甚至有一段時間幾乎看不見,與黑暗為伍的時光卻意外培養出敏銳的聽覺與觸覺,對於往後的作品書寫產生極大的影響。

她的寫作主題通常圍繞在一種「不再」的氛圍之中,相較於此類文學作品中大多流於緬懷不再的寫法,吉本芭娜娜通常會藉由某種特殊儀式或情境來轉嫁哀愁的心情,讓書中主角重新拾起勇氣面對往後的人生,因此在日本也有療癒系作家的美稱。

在吉本芭娜娜的小說作品中,大多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手法呈現,且主角以年輕女性居多,這種後現代主義的寫作手法將再現與真實混淆,我們可以在《廚房》中窺見一二。惠理子就像御影心中理想的自我,擁有著開朗直爽、奮不顧身的性格,而平常的御影個性溫和、較為怯弱,但透過死亡的情境,打破了御影自我與超我間的隔閡,讓內心部份的自己得到了釋放。

另一個例子是吉本芭娜娜2010年的作品《喂!喂!下北澤》,女主角好好因為想逃避父親逝世的事實,刻意搬到下北澤並在附近的法國小餐館打工,藉由廚房忙碌的準備工作來轉移注意力,忘卻內心的悲傷。透過料理的過程再現人的本能,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的一切透過吃這件事情,會露骨地呈現出來菜餚能夠盛放廚師對顧客的關心,同時顧客也會以食用的多寡做為回饋,展現內心當下的情緒。


今年三月才在台灣發行的《喂!喂!下北澤》,透過女主角打工的餐館,
重新審視了人與食物間的關係。(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食物的身體性與寫作

從出道處女作《廚房》開始,吉本芭娜娜在作品中試圖帶出食物與身體的相關性,以食物的感官記憶作為筆下主角的象徵符號,並賦予此符號正向的生存意義。作品中因為美味而感受到存在的美好,或是做菜時腦中的細胞好似正在增殖的感覺,都成功凝聚了食物生生不息的意象。

身體性的描述與勞動通常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作家的書寫,通常會將自身勞動的過程,化為作品中的標記因為這些過程真實而具有溫度,因此在閱讀時往往令讀者深入其境。吉本芭娜娜因為曾經在餐廳打工過一段時間,其作品中便時常出現製作食物的地方,從家裡到餐廳中的廚房均是她取材的場所,對於準備食物的過程與下廚的心境用詞精準,描繪也相當生動。

從吉本芭娜娜早期作品《蜜月旅行》中女主角下廚做的鍋燒烏龍麵、《雛菊的人生》裡阿姨家所開的煎餅店,一路到近期作品《喂!喂!下北澤》中女主角打工的法國小餐館,這些人物與廚房的原型都能在她的雜文集《食記百味》一探究竟。作品內收錄了一百篇關於飲食的短文,用俐落簡短的筆觸記錄了與家人在廚房與餐館中共食的記憶,並將這些美好的意象轉化為作品中的場景或體悟。


雜文集《食記百味》中收錄了吉本芭娜娜與不同地方的廚房及食材間的回憶。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幾十年來不斷的書寫過程中,愛做菜的吉本芭娜娜更深刻領悟到寫作與料理間的相關性。年輕時候下廚,追求的是「自己」的味道,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卻開始想追求「普遍」的味道。自己的味道像一張唱片精選輯,首首好歌卻不留餘地;而普遍的味道不受拘泥於固定的模式,以希望做給別人吃的這種念頭為優先,就好似寫作中最初期望形塑自我風格,但最後發現任何人都能津津有味地讀著自己的文章,才是從事寫作最快樂的事情。

吉本芭娜娜的療癒式廚房,形成一層保鮮膜讓人忘卻外界的繁雜。不論是對人物心理狀態細膩的描寫,或是面對人生的種種體悟,都以飽滿而豐富的姿態流動在字裡行間。也許今後會遭遇各種困境,但只要明白內心尚有廚房這種尚未崩壞的地方存在,便能勇敢的面對一切事物。

記者 蘇冠心
哈摟,我是小Can:) 喜歡讀溫暖的字、 彈吉他與旅行, 目前最大願望是吃遍各地美食, 希望能用喀報記錄這一年的曾經走過。
記者 蘇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