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危機 無感
傳統的危機 無感
記者 陳燕珩 文 2012/04/08
當追新重於念舊
時代不停在改變,新事物的推陳出新總是伴隨著舊時代的沒落,每每談到傳統與現代在現今社會中的存在關係,總是不免俗充滿著矛盾,以及不得不面對的取捨。我們似乎都知道傳統正在流失中,並且在未來只會加遽這樣的走向,但我認為對於傳統文化而言,最大的危機其實不是我們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而是對於傳統消失的現況「無感」。
在日復一日規律的生活裡,的確很難特別感受到傳統與現代間的拉扯,應該說我們幾乎完全生活在充斥著現代化事物的社會環境裡,而對於傳統消逝的任何體認或自覺,可說是微乎其微。每天習以為常地接收大眾媒體所傳遞的主流文化,嘗試吸收種種流行文化的資訊,以便跟上社會變遷的脈動,這似乎是現代人的固定生活模式。
尤其在這種快速多變的資訊爆炸時代裡,我們往往病態式地想接收最新、最快的消息,就如同不斷刷新的社群網站動態,即時更新的新聞訊息。總是會有最新的、未知的資訊,等待我們查看,事實上這早已構成一種無意識的反射行為,而仔細想想這樣的過程其實令人焦慮。於是在新的事物變化過快以致難以全盤掌握的生活裡,誰會停下來看看那些舊的呢?說來諷刺,我們總是沉溺於追求五分鐘、十分鐘的最新時效,而僅少把心思放在那些經由傳承延續而留存數十年、百年的舊事物中。
傳統與現代之間總是充滿矛盾,在迅速求新的過程裡,
試著抓住舊有的事物。(圖片來源/nipic網)
逐漸殞落的傳統
過去一年的假期裡,有機會能夠兩度走訪蘭嶼,在這過程當中帶給我不少衝擊。雖然蘭嶼是台灣的一部分,但是畢竟小島上的社會風情與台灣島太不一樣了,讓我有機會能夠跳脫原本麻木的生活環境,感受當地不一樣的社會氛圍。或許是因為蘭嶼特殊的地理環境位置,以至於相對台灣本島,現代化的事物較晚觸及到蘭嶼島上;也或許是蘭嶼達悟族的民族性,使得傳統的文化、信仰與價值,在現今蘭嶼人的生活中仍然清晰可見。於是在蘭嶼我強烈感受到傳統與現代間相互交織而成的複雜與矛盾。
了解一個特定民族的文化背景是有趣的,尤其他們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時常與生活緊密貼合,在蘭嶼這個小而美的社會型態中,他們依循著傳統,彼此環環相扣一脈相傳至今。不論是無形的傳統習俗、信仰、價值觀念,或是實體的建築、船隻、工藝技術,都讓我覺得小島上的傳統具有獨特的代表性,是珍貴且不可取代的重要文化資產。
儘管如此,文明與充沛的外來物資最終還是透過各種傳遞管道,延伸到蘭嶼島上。於是現代化的物質進入後,逐漸改變了蘭嶼人的生活方式,當然也使得所謂的「傳統」開始受到動搖。若要探究背後複雜的結構因素,實在必須牽扯到很多面向,而我特別想傳達的是,在這樣社會變遷的脈絡中,我看到的是蘭嶼年輕人面對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生活時,自我解析與自我定位下的矛盾情感,他們一方面嚮往現代化的物質生活,卻又覺得傳統的根絕不能斷,於是開始不斷地拉扯、遊走。
如何在現代化不斷入侵的情況下,延續珍貴的部落傳統文化特色,而自己又該在蘭嶼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是蘭嶼年輕人正面對的問題。那麼台灣年輕人呢?回程後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傳統與現代的拉扯在單純封閉的部落民族中特別突顯,但這樣的衝擊並不僅限於蘭嶼社會,事實上台灣各地的傳統技藝、音樂戲曲以及民俗文化,也都在面臨流失的危機,然而台灣年輕人有意識到嗎?
當你置身這條時代長廊中,為得是觀光、娛樂、遊玩,
還是打從心裡向傳統文化跨出第一步?(圖片來源/傳統藝術中心官網)
尋找不存在的 根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年輕人,從小就生長在現代化的都市中,對於某些充滿在地性的民俗文化,或是鄉間同樂性質的街頭戲曲表演,可說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傳統的表演與文化,本來就不屬於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難怪當中會產生嚴重的脫節。我們從小在西方流行文化的灌輸下長大,喜歡聽歐美國家的搖滾流行音樂,嚮往學習來自西方的樂器,對外國歌手來台開唱瘋狂不已。而對於台灣傳統音樂及戲曲不甚了解,甚至完全喪失興趣,好像那些關乎傳統的,總是被認為是充滿台式土味的、與我不相干的次等文化。這是我必須深刻反思的部分,同時也必須說這是台灣傳統藝術領域所面臨的難題。
年輕人與傳統文化間存在著鴻溝,這並非單純透過課本上的介紹,或是相關電影戲劇等中介得以填補的,透過活動、表演藝術的推廣,能夠使傳統技藝文化能有更多「亮相」的機會,但是長久以來的發展,使得它在強勢的主流文化中趨於邊緣化,成為小眾的、限於特定時空的,又或是曲高和寡的象徵。畢竟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的部分微乎其微,想要藉由各種形式喚起逐漸消逝的傳統意識,實在非常不容易。
細數我在生活中得以接觸到的傳統技藝或音樂戲曲,簡直少之又少,除了偶爾在流行歌曲中聽到的傳統戲曲元素,或是假期到觀光勝地傳統藝術中心,勉強感染一些傳統氛圍,事實上我對這些傳統元素仍然缺乏強烈的主動性,更別提深入的了解了。這就是我認為當傳統面對現代化衝擊時,最大的危機並不是難以避免的消逝,而是年輕人對於這種文化流失的過程,絲毫沒有任何感覺。
我常在想這些珍貴的傳統民俗文化,如今似乎淪為一種符號性的象徵,我們僅僅知道它是代表台灣的特色之一,卻對於整體的文化意涵一知半解。當我們承載大量西方流行資訊的同時,難道不該停下來思考,究竟屬於這個小島的文化特色為何?蘭嶼孩子在時代的變動之下矛盾掙扎,但我們卻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理所當然地看著傳統消失殆盡而無感。
很多人會說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在傳統文化裡尋根,才能延續、傳承,甚至以另一種形式再現文化,只是尋根的概念恐怕不是找回根本那樣簡單了,因為對於很多人而言,「根」向來沒有存在過。先得認識才能接觸,接觸後才能深刻,深刻感受後才有資格談傳承與復興,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斷層,絕對需要年輕人充分意識,並且投以關注。我們無法掌握在時代的變動下,任何事物將會如何改變,但至少,給自己一個掙扎的機會吧。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