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藝術也能變醫術
原來 藝術也能變醫術
記者 楊佳靜 文 2012/04/08
當醫院遇上藝術,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名詞,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每當人們提起「醫院」,腦海中大都會浮現出有關生、老、病、死等字眼,也會自動與疾病、痛苦、死亡、恐懼等詞做連結。人們造訪醫院都是有目的性或是不得已的,因此,醫院從來不會是讓人想要多逗留的地方。然而,當貼近人心的藝術注入令人憂懼的醫院空間後,就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轉變發生。
每當想到醫院,心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憂慮、害怕?(圖片來源/Yahoo搜尋)
醫院與藝術的淵源
自古以來醫院便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環境空間,人們到此渴求能夠再度獲得健康的身心、擺脫疾病。而疾病的成因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美國曾有科學家在醫院做過相關研究實驗,透過改善醫療環境,證明環境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提供好的環境,的確可以有效促進人們的身心靈平衡。由此可知,藝術除了最主要的美化功用之外,也具有撫慰心靈的效果。
從歷史來看,讓藝術進駐醫院,其實不算是近代才出現的全新概念。早在中古世紀開始,西方國家的醫院便會邀請藝術家來佈置院內環境,通常是以宗教為主題,目的是讓每個病人都能在院內看見上帝的畫像,並向這些繪畫為自己和家人祈禱健康平安。雖然初始僅是以宗教信仰為立基點,但是這種藉由藝術撫育心靈的思維,也延伸發展出往後的醫院公共藝術概念。
早在百年以前,著名的護理大師南丁格爾便注意到藝術可以帶給人療癒的效果,她曾寫下:「給病患欣賞不同的形體與顏色,是使他們痊癒康復的實際方法之一。」這樣的一段話,南丁格爾認為良好的治療環境,除了需要重視衞生乾淨外,美感也不容忽視。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紛紛成立提倡醫院公共藝術(Hospital Art)概念的組織單位,讓藝術成為醫療領域裡的重要環節。
藝術也能變醫術
現任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陳惠婷女士認為,公共藝術就是透過藝術作品來提昇環境的品質,並且提供所有人欣賞,「就像是一種很好的社會福利。」她如此形容。
陳惠婷曾造訪過美國多家醫院,考察其中的公共藝術建設與裝置,並深深地感受到這些醫院中的藝術,所帶給人們的效用與力量。陳惠婷表示醫院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通常在那裡聚集的,都是渴求恢復健康的人們,身心比較脆弱。因此,出現在醫院裡的藝術,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公共藝術,往往能夠發揮更多除了美化環境以外的功用。
醫院是人們經歷生命波折的場所,但他不一定要讓人們沉浸在凝重的氛圍。(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醫院中的公共藝術最積極的目的就是透過營造藝術化的空間環境,增進健康因子,讓藝術也成為治療的工具之一。陳惠婷表示以心靈層面來說,醫院裡的藝術作品可以分散患者對於病情的注意力,提供他們心靈想像與回憶的空間,進而紓解病患及家屬的憂慮心情與壓力,重建他們對未來的期待與盼望。而以空間環境層面來說,製造出更生活化、人性化的環境場所,不僅能夠增添親切感,也可以降低患者的恐懼,「不要讓住院就像進監獄一樣。」陳惠婷認為當患者的心情得到舒緩、感到安定,醫生的療程也能更有效率地進行,同時也提升了自我治癒的能力。
醫療環境的藝術化,讓辛苦的醫院工作者,能夠在更優質、溫暖的環境中工作,相對地也會有更好的服務品質,對工作者、患者兩邊都是好事。而公共藝術呈現的方式更是多元、變化多端,不一定只拘泥於永久性的實體作品。目前陳惠婷正在籌劃的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藝術設置案,便是透過互動藝術的方式來進行。她設計了許多藝文相關活動、計畫等等,期望病患能夠從共同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紓解他們因為疾病所帶來的孤寂與痛楚,並且藉由作品表達出自我的感受與情緒,或在人際互動的交流中,建立正面的態度、減少壓力,達到更人性化、溫暖的醫療環境。
台灣醫院的公共藝術
與許多國家的醫院相比,台灣在醫療環境的公共藝術發展上,顯得較為緩慢。以目前全國的醫療環境來看,陳惠婷認為只有少數如台大兒童醫院,是頗成功的案例之外,大多數的其他醫院,在公共藝術的設置概念上,都僅止於擺出幾張複製畫作和幾盆植物。「台灣的醫院都太擁擠了。」陳惠婷表示,由於台灣人口稠密,在這樣擁擠、匆忙的環境下,沒有悉心安排過的藝術設置,反而會有扣分效果。
台灣醫院的公共藝術大部分也都缺乏「整體」的概念。國外醫院的公共藝術設置,大多是從建造時就開始計畫,從外到內,都由專業設計師安排。美國的波士頓兒童醫院,醫院大廳以明亮、活潑的配色為風格,連服務台都刻意降低高度以配合兒童身高,這種「量身訂做」的概念,台灣的醫院卻鮮少看見。
台大兒童醫院內的走廊充滿各種可愛的圖畫與裝飾,充滿親和力,降低兒童對醫院的恐懼。
(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而台灣發展公共藝術的另一個困境,便是「資金」的來源不足,雖然現在的法律規定,新建設的公共機關必須有百分之一的經費來設置公共藝術,不過這樣的預算只能算是基本保障,若要以完善且長期的經營來看,勢必需要更多的資源與經費。歐美國家的醫院藝術設置,除了政府資源以外,多是來自民間的組織或一般大眾的募捐和策劃。目前,台灣民間資源投入公共藝術的比例依舊不高,醫院也不會挹注更多的資源在美化環境上。
陳惠婷認為,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台灣民眾,仍不太清楚醫院公共藝術可以帶來的價值,「如果它的正面積極效益,能夠讓大家有更多的認識,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去做這件事。」她表示或許大家還不習慣有藝術圍繞生活的感覺,也尚未感受到對它的需要。即使陳惠婷發現近來在其他領域方面,台灣對於藝術美感的需求有逐漸地提升,但是醫院方面依舊比較缺乏。
台大兒童醫院在候診空間也設置了許多遊戲區,讓等候看診的孩子,不會感到無聊或是焦慮。
(照片來源/楊佳靜攝)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醫院這樣讓人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的空間,而透過藝術來美化、重新在環境裡注入生命力與溫暖,便可以轉變整體原本緊張的情境,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升到更好的層次。不只是長期住院的患者可以受惠,等候看診的病人或陪診的家屬,也能夠在更舒適、美麗的環境停留。但目前這些效益都無法明確去統計、或是以實質的數據資料來證明,藝術在空間環境中所能創造的價值與效用,其實是相當可觀且超乎想像的。未來台灣的醫院藝術發展,仍需要大家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註:有關於美國環境對身心影響的研究資料來自於《心靈門診 醫院公共藝術》一書。
![]() |
記者 楊佳靜
嗨 我是躲力也可以叫我jiab靜 我喜歡酸酸甜甜的泰國菜 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想要踏遍全世界 我也希望可以跟大家好好相處 多多指教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