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的汙名 來自何方
將的汙名 來自何方
記者 陳燕珩 文 2012/04/22
八家將是台灣民俗廟宇活動的一部份,家將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處境艱難,要延續這些傳統邊緣文化,除了必須面臨經濟、世代交替及文化轉型等多面向問題,社會長期以來對家將文化的汙名化,更導致八家將的負面形象始終難以翻轉,成為台灣傳統藝陣發展中的限制。
八家將通常以年輕男孩做為跳將,配合熱鬧的廟會活動進行神聖的儀式。(圖片來源/振裕堂Facebook專頁)
扮像裡外 兩種觀感
在傳統文化逐漸沒落的社會中,世代交替向來是最根本問題。擁有傳統文化技藝與知識的人隨著時間漸漸老化,文化推演過程裡面臨的年齡斷層,往往是讓傳統不得不走入歷史的因素。所有文化都需要傳承,才得以永久延續保存,因此年輕人的投入格外重要。
年輕人在家將文化中的定位十分特殊,由於八家將自始就是由年輕男孩做為跳將,加上它因應民間信仰活動而生,具有相當複雜程度的裝扮程序、儀式,以及傳統的藝陣形式,並非短時間可以訓練而成。因此許多陣頭館會吸收年輕男孩加入,以培養他們成為藝陣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原為單純投入傳統文化的舉動,卻逐漸演變為許多社會與教育層面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現今社會中加入陣頭的年輕人多半為中輟生,或是家庭破碎的邊緣族群。他們在主流價值觀感中被放棄,卻透過陣頭館集體生活所賦予的歸屬感,找回自己對家的渴望,以及自我實現的價值。藝陣中的臉譜、步伐、儀式充滿濃厚的宗教意旨,這些年輕人透過跳將獲得精神慰藉,也藉由「神明的化身」得到眾人尊敬的目光,肯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定位。
只是當八家將褪去了肅穆莊嚴的扮像,脫離了廟會活動的神聖意涵之後,似乎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社會觀感。陣頭文化充滿了在地性及團體群聚的特性,由於部分私人神壇的控管不佳,使得某些家將團缺乏紀律管制,加上幫派組織的滲入,導致八家將淪為少年次文化的象徵。社會對於跳將的年輕人充滿負面觀感,認為他們行為有偏差,時常群聚在一起鬥毆、吸毒,助長社會歪風。而原本充滿宗教神聖意涵的陣頭館,也逐漸被視為是不良少年的庇護所。
這些八家將少年在褪去了神明扮像之後,承受的是截然不同的社會負面印象。
(圖片來源/振裕堂Facebook專頁)
沉重標籤 抹煞文化
八家將成員的脫序行為的確存在於台灣部分家將團中,只是長久以來媒體在處理相關負面社會案件時,總是會將八家將的身份標籤化,進而以偏概全。至今不乏出現許多實際案例,當社會新聞的加害者具有八家將身份時,媒體的論述總是進一步將犯罪行為,轉而連結到整體家將文化層面上,而不問少年犯罪事由的前因後果,也不論是個人行為還是文化背景所致,一味讓八家將與幫派分子、鬥毆吸毒等不良行為劃上等號。
在強調主流價值的大眾媒體報導中,不乏有藉由主觀意識型態的傳達,迫使弱勢邊緣文化遭受汙名化的例子。對於同志、外籍移民/移工或是原住民等族群,媒體時常將其身份與負面事件進行標籤並放大報導,導致長久下來社會對於這些弱勢族群充滿偏見,並且讓這些負面刻板印象一以概之,對於整體族群文化有失公平與尊重。
八家將的負面觀感在社會中存在已久,即使台灣近來不斷積極推廣廟宇藝陣,各個地方活動和電影演出也成功帶起風潮,使得家將文化獲得更多關注,但還是難以翻轉八家將背負的沉重標籤。今(2012)年上映的電影《陣頭》創下三億超高票房,脫離電影橋段帶來的激情後,觀眾對於現實中的陣頭文化仍舊充滿疑慮,媒體長久以來塑造的不良觀感,以及民眾對於八家將反射性的負面聯想,事實上都是對廟宇陣頭文化本質的一大傷害。
八家將的組成具有許多文化意涵,除了民間信仰的投射、臉譜藝術的表現,甚至是跳將的身體展演,都是陣頭文化中的精隨。如今社會汙名化之下的種種鄙視,已經完全將這些珍貴意涵拋開,徹底改變原有文化活動的本質,甚至損害到整體廟宇藝陣的精神價值。當一個在地文化無法獲得民眾的認同,又該怎麼傳承延續?不可否認的是,八家將至今仍然處在失落的處境中。
媒體在盲目標籤化八家將負面形象的同時,也削弱了整體陣頭文化的精神價值。
(圖片來源/振裕堂Facebook專頁)
弱勢文化的出走
這幾年透過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以及傳統技藝團體所做的文化轉型,讓廟宇文化提升為表演藝術的層次。許多人樂見這樣的發展,卻不了解當中隱含了許多民俗技藝團體的無奈。因為台灣當地長久難以抹滅的汙名化,使得在地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於是許多陣頭館只能藉由「出走」,轉而在國際舞台上尋求肯定。
愈來愈強調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表演形式,對於長期受到汙名化的八家將來說,事實上也是一種解套方式。不論電影《舞陣》中融合街舞、《陣頭》中融合搖滾樂和戰鼓,或是《電哪吒》當中融合電音元素,或是真實存在的九天民俗技藝團對於陣頭表演的轉型,都是為了透過新的手法、新的面貌,以尋求大眾的認同。不禁讓人感歎,是否逐漸衰落的傳統價值,以及被負面觀感限制的廟宇文化,一定得加入主流強勢文化中熟悉的元素,才能喚起大眾的注意,在文化市場中保有一席之地?
雖然各個傳統文化的轉型和演進,未必會使原有的文化精神消磨殆盡,家將文化能有新發展面貌也為大眾所樂見。但是回歸八家將在主流與邊緣文化的對抗中,一直被放置在被動弱勢的位置,不斷受到主流意識型態的控制,背負汙名化的刻板印象動彈不得,僅能藉由出走、改變、融入大眾元素等方式博取市場的接受度。然而,這些強勢文化的操控者,卻始終沒有站在家將文化的角度深刻思考,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他們的處境為何,這無非是台灣許多傳統技藝文化至今仍面臨的逆勢。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