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亦師亦友的魏玓

魏玓老師的深造路

亦師亦友的魏玓

報導/ 曾偉旻  2007/10/14

 

 

中國二零年代五

 

 Δ 魏玓老師授課情形 (記者曾偉旻/攝)

 

四運動期間,陳獨秀、胡適和魯迅等人,推動一連串革新的新文化運動。要求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兩大主張落實於生活 中,並要求政府進行改革。台灣九零年代初期,社會改革的聲浪也在台灣發聲,要求政府針對國會進行改革。在這股改革浪潮中,魏玓沒有缺席,三月野白合學運, 魏玓在廣場上與全台紛沓而至的學生們向政府發出嚴正怒吼,雖然不屬於學運的核心份子,但當時這股學運滾燙的熱潮,也在他的血液裡竄流著,蓄積能量並燃起批 判的火種。需要迫切改革的台灣社會,給予魏玓新的視野,在觀察社會,洞悉社會的體認下,改寫了他往後的人生取向。

 

人生要適時的踩下煞車


魏玓所處的高中時代,男生選念理工科被視為主流的、理所當然的選擇,在數理方面表現不俗的他,也順理成章的選讀自然組。大學聯考後,選填志願便是按照組內的排序亂填,由電機填到機械,最後落點在中央大學機械系。

念了一學期,魏玓開始發覺不對勁,他對於機器無生命的東西,毫無興趣,反而在具體生命與人類社會等面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大學階段的自由度較高,接觸 的東西也較廣,過了一學期,魏玓便決定轉換跑道。由於中央沒有社會學背景的系所,因此他決定報考台大、政大社會學系的轉學考。在缺乏相關領域知識的情況 下,皆未能如願考上,但這並不影響他日後在社會問題的探究和學習。考場失利的他,開始花較多時間在校刊社團中,採訪編輯,做報紙編雜誌。並與社團同學組成 讀書會,在社會學與傳播問題上作討論。

大學畢業後,魏玓決定轉換跑道,不再往機械領域發展。原本對於廣告創作、創意發想較有興趣的他,認為這方面的技能較為薄弱且取代性較高,因此決定往新聞傳 播類研究所深造。為了準備碩士班考試,還故意被當掉一科,延畢以避開兵役問題,並利用時間到政大傳院旁聽翁秀琪教授的傳播課程。果真皇 天不負苦心人,雖然分數中等,魏玓還是順利的考上政大新聞所。由於基礎較為薄弱,他的壓力更大,必須比別的同學花更多時間去唸書,但因為這個領域為自己 所選所愛,反而更能夠獲得成長。

擁有良師陪伴 學術之途更加豐碩

碩士班中,影響魏玓最深的便是馮建三教授,他們師生倆都愛爬山,亦師亦友的師生情,開啟了魏玓對於批判理論的興趣,也開 啟了魏玓研究的大門,因此走向社會學領域,企圖用理論解答社會問題,兩人研究取徑相去不遠。

唸完碩士班後,魏玓便去當兵,服役過後的他並未放棄走媒體實務的路,便開始從事平面記者的工作,主跑財經路線。當財經記者不久後,又發覺沒有報導的內涵。 終日寫稿發稿的記者生活,讓他倍感身心疲倦,決定立刻轉換跑道,重回學術研究的領域。

一直以來都想出國深造的他,雖然想換個學術環境,但因家中經濟狀況無法負擔而打消念頭。卸下記者工作半年後,魏玓考 上政大新聞所博士班,念了一學期後,剛好有教育部公費補助留學的機會,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取得這個資格。在尋找博士的指導教授時,碩士時代的恩師馮建 三,適時的幫他牽起了一條學術研究的紅線,替魏玓推薦自己在英國唸書時的指導教授Graham Murdock

魏玓回憶起當時與指導教授Graham Murdock相處的情境,心中充滿感激地說:「英國是師徒制,老師的角色不像在台灣教授講解,學生聽講的過程,老師的角色功能是一個引導作用。但是在引導之前,老師得對學生學術上所遇的盲點、疑點,一一指出。」

期許自己也成為良師益友

Graham Murdock不僅在學術上給予魏玓幫助,指導過許多亞洲學生的他,也瞭解這些學生在語言的使用上會遭遇的瓶頸,因此都會以較淺顯的字彙來指導。當時的魏 玓在英文檢定時,憑著些許運氣,獲得不錯的成績,因此認為自己英文程度還不錯,直到有天Graham Murdock在研究室接電話時,英文講的飛快,但是魏玓一句也聽不懂,這才發現,原來老師在跟他交談的時候,是刻意變得緩慢,好讓他瞭解。就如同多數的 台灣學生在英文考試成績偏高,但是真正要到說英文的階段時,卻如貓咬舌頭,更別提在學術用字淺詞上,更容易出現問題。

Graham Murdock的指導下,他慢慢克服語言的障礙。由一開始論文辭不達意,時常被改得滿江紅的情形,到最後寫結論時組織結構得宜,只剩小地方的錯誤,這樣的 進步都是藉由不斷面談修正而得。然而,能力上的問題好解決,心理上的壓力卻沒那麼容易處理,魏玓雖然很喜歡到英國各地玩,但思鄉之情還是不免由然而生。他 說道:這三年內,我回家了將近五、六次。雖說在學術研究上,更應該專心致志,但我還是如期完成我的博士論文,只是真的很想家。

批判取徑並非一味的批評,而是須培養相當程度的判別能力。因此,魏玓也在課堂上教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判別媒體,洞悉事務的能力。魏玓更在許多學生眼中,感覺毫無教授的正經八百的架子,反倒是像個年齡相近的大朋友般,與學生零距離,令學生上起課來如沐春風,因此在學生圈裡十分受歡迎,如同他的穿著,平易近人又不失莊重。

記者 曾偉旻
曾偉旻 E Mail:high221@gmail.com 我有一個新聞夢,一個新聞主播夢。這個夢要如何實踐,就是把握每一次採訪的經驗和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電子報的應用不只是文字內容,聲音、影像的文本都是電子報的一環。因此,除了文字作品外,我會朝著影像或廣播聲音類型的作品發展,才能將電子報的特性發揮至極,也可將我的興趣和專長一一展露。 由於家母在啟智教養院工作的因素,在小時就接觸了許多歡喜兒,對於相關弱勢族群等相關議題,都相當感興趣。此外,我也熱愛去探索台灣原住民議題。我認為,我們不應當以文明都市人的角度進入部落,而是當以謙卑的心態去體會與理解原住民的智慧。 新聞工作何嘗不是如此?都是要以最客觀、最謙卑的態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而非強勢主觀的詮釋。 在未來的新聞職場上,我希望自己能站穩一席之地,將所學發揮在新聞工作上。
記者 曾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