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華香港遊 開拓研究新格局
李美華香港遊 開拓研究新格局
報導/ 江柏廷 2007/10/14
一個教授的思想是否國際化,不是端看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取自哪個世界國家,而是怎樣在求學期間獲得前瞻性視野,進而在執教時使用多元、不落俗套的觀點,循循善誘,讓學生在制式化教育體制下,仍有自由馳騁的想像空間。而現任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系主任李美華,正是其中絕佳的代表。
「我在東海大學唸外文系的時候,很喜歡參加社團活動,從中發現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有趣,所以決定研究所轉向傳播領域。」李美華開懷暢談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怎樣見微知著,轉換跑道從事傳播研究。她一派輕鬆、自在的笑聲,很快地打破訪談一開始容易面臨的尷尬氣氛,而就在這樣輕鬆愜意的氛圍中,李美華不疾不徐地娓娓道出如何選擇美國攻讀碩、博士,然後回到台灣淡江大學執教,又是怎樣的瓶頸困挫,讓她轉念前往香港擔任訪問學者的種種經驗。
俄頃轉念 見識香港效率之都
「我的求學生涯算是相當順利的,原本到美國唸傳播研究所時,只打算修碩士學位,但因為被激發了興趣,所以又花四年拿到博士學位,我算是很幸運的。」李美華在六年期間,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並謙虛地戲稱是自己太幸運。根據調查指出,台灣在近年漸漸國際化的同時,老師、教授們的學歷背景也相當「國際化」,前往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攻取學位的教授級人物不勝枚舉;然而,多數教授在選擇異地求學後,往往會選擇回到土生土長的國家進行教育工作,當然,李美華也不例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當她在台灣淡江大學耕耘了十二年後,順利當上系主任時,卻因為一個俄頃的轉念,一張機票,決定了她在香港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旅程。「當時我遇到一些瓶頸,想要到外地看看不同的傳播環境,正好也有這個機會,到另一個國家進行研究、認識。」對當時的李美華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不只可以回味逐漸淡忘的異國經驗,重要的是,可以針對本身嫻熟的領域向他國汲取經驗,並與異國學者交流切磋,開拓個人研究的另一契機。
危機亦即轉機,李美華在辦妥淡江大學留職停薪手續後,便渡海前往香港,準備接受另一傳播文化的刺激。李美華表示,香港浸會大學是一所擁有雄厚歷史背景的大學,很多知名媒體人都是從此校的傳理學院發跡,學院共分成三個系別:傳播系、新聞系以及廣播電視電影系。「這個學院的架構相當完備,傳播系下還細分語言傳播、廣告公關、以及數位傳播,新聞系下則有很多英文功力相當好的準記者,而重視實作的廣播電視電影系,則是集導演、影視企業的大本營。」李美華在浸會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期間,對其傳理學院的組織架構有很高的評價。「這所學院相當重視所學的應用」,儘管這是很多傳播系所重複不下上百次的論調,但是李美華特別重申浸會大學在這方面的高度執行力。
在香港擔任學者的期間,李美華也受到相當的禮遇,除了英國舊識、香港同事,還有傳理院同事等,都讓李美華感受到身處異地的人情溫暖。「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同事的聚會啊!彼此交流工作心得。我還參加了那邊的遊行,像是香港特首直選的遊行,我也有參加!我還看到黎智英(蘋果日報創辦人)在我旁邊發傳單、綁布條!」李美華提到在香港教學之外的軼事,講得津津有味,一臉意猶未盡。對於香港當地的文化民情,李美華則表示:「香港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城市,生活步調比新竹、台北都要來得快,尤其香港是世界的商業中心。一點蕞爾小島,彈丸之地,大家都在賣命工作,壓力很大的!」香港素以高效率、簡潔的行政效率著稱,甚至當地的秘書還被譽為「全世界最有效率的秘書」,對此,李美華點頭附和。
|
|
李美華開心地分享在香港教學期間的香港身分證。。(攝/江柏廷) | 李美華老師在大三的傳播理論課程中,與學生侃侃而談。(攝/江柏廷) |
香港學生愛玩愛讀書,也愛李美華
談到對學生的感觀,李美華表示:「那邊的學生,幾乎都有工作,不管是全職也好,兼差也好,他們就是不要閒,還有他們都愛穿名牌,常常還會說我打扮太樸素簡單,說要找我一起去逛街!」因為香港是個資本主義盛行的消費社會,人人競爭,所以年紀輕輕就懂理財,想靠一己之力掙錢,對於名牌、時尚也極其講究。「他們很愛美沒錯,但是上課也是很認真的,很少看他們缺課,尤其是他們都有很好的英文能力。」李美華稱許地說道。根據李美華的說法,台灣因為大學數量多,只要家裡繳得起學費,學力測驗只要十八分就有大學可以唸,但香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全香港總共只有六所大學,擠破頭都不見得有學校唸,所以能唸到香港當地大學的香港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未來幾乎都能躋身高等階級,而那些沒大學唸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要不是直接進入職場,就只得轉戰其他國家的大學了。
「在我的班上,有一個美國來的黑人學生,他表現地很好,提出的問題都很有建設性,還有一個法國金髮女孩,很漂亮慧黠,很有想法;相較之下,其他班上的香港學生,就顯得比較安靜,他們很專心的作筆記,到下課時間才又變得很活潑!」李美華特別提出因為文化背景所造成學生特質上的異同。李美華進一步表示,西方國家的學生,把老師當作一個平輩,上課就像是朋友之間的對話。對她而言,老師只是一個早學生一步了解某一知識體系的人,當全班學生一個一個將自己成長背景、擅長的事、物進行統合,老師本身所學根本不足為奇,所以她特別喜歡與學生互動,透過了解學生的思考模式,使自己繼續學習、繼續成長。
「香港社會裡,大學教授在公務員算是很高薪的,理所當然地,競爭也很大!」李美華回憶起在香港執教期間,一群浸會大學學生靠著民意力量,協力將一位擁有超博士學位的教授逐出班級,有相當大的感觸。香港因為大學數量少,相對應的是政府對大學生的高度注目,這除了反映在李美華提到的大學教授高薪現象中,還有校方對學生意見的重視。香港近年來中學教師的自殺事件頻傳,在在顯示政府過度施加無謂的壓力,讓老師們一面求好心切,卻又得一邊擔心經濟能力,造成一種難分難解的教育問題。
「學校有很多可愛的學生,我現在還常跟他們聯絡!一年結束後,學校本來還問我的意願,看是不是要繼續待在浸會大學,確定不續任時,學生還幫我辦了一桌菜,我很感謝他們!」李美華欣慰的表示。「就是在不同國家任教,見識到不同文化的傳播環境,所以我不想只待在行政上的傳播領域,現在到了交大,就是因為它關心的面向還包括跨文化這一層面。」當結束了浸會大學訪問學者的教職後,李美華對傳播領域的視野也著實開拓了,透過親身體驗,證實了傳播之存在不應當僅僅是紙上談兵與滿口理論,進一步的,則是嘗試應用所學,具體實踐。在接觸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傳播領域後,李美華的研究之路更加坦蕩與寬廣;於此同時,李美華以本身的經驗作為見證,鼓勵同學勇於嘗鮮,即使遭遇挫敗,誰知道是不是下一個轉機?Go ahead!
|
李美華在台灣、香港兩地的執教經驗,培養出對傳播的多元性前瞻視野。(攝/江柏廷) |
![]() |
記者 江柏廷
我是傳播與科技學系的江柏廷,目前大三,走的是理論研究的學群,我喜歡文字分享這件事,所以希望在這門電子報課程中,學到怎樣使用不同文字風格,來表達各種概念及心裡的所感所想。 我比較關心及了解的領域是娛樂圈的消息,像是樂評以及影評,這些都是我很喜歡嘗試的寫作方向,因為任何一個音樂者或是影像工作者,都是淬煉極久的內涵及心血,才成就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及風格(尤其是非主流這一塊),這些對我說來別具意義。 未來希望能著手需要深入採訪、分析的電子報形式,這是除了我過去習慣的發表感想之外,更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會。另外關於我寫作的特點:因為不想使用過平凡安全、誰都能說出的話,所以可能有較直接的字眼,只為讓意思能深刻表達,僅此而已。 E-mail:larry830kimo@yahoo.com.tw MSN:larry830kimo@hot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