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費 消費女性?
女性消費 消費女性?
報導/ 薛怡凡 2007/10/14
是女性本能的購買欲望創造了無限商機?還是龐大的商業利益成功的煽動起女性衝動型的消費風潮?雖然物價節節高升,但是女性朋友們在荷包縮減的壓力之下,仍舊在貨幣市場與現金流通之中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逛街購物對於女性的吸引力不曾減緩,消費像是瘟疫一樣在人群中流竄,少有人倖免。
女性在家庭中總是要肩負起「採買」的工作與責任,就算是現今家庭,夫妻雙方均為上班族,買日常生活用品、孩子的衣物等工作主要還是落在女性的身上。所以女性很自然的就成為了廠商的主要目標:丈夫的西裝、孩子的玩具、家裡的用品經常都以家中「媽媽」的意見或喜好為其購買主因。由此可知,無論是為人母、為人妻,甚至為人女友,「她們」的訴求就成為了廠商覬覦的商業利益。
但是,以上這些消費因素都不能拿來當作「女性個人消費」的藉口。隨著近年來一波波的文化熱潮或媒體炒作的議題,例如哈韓、哈日、名媛風、好萊塢明星熱等等,女性花了一大筆開銷,廠商就賺進了一大把鈔票。到底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容易從事衝動型消費呢?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林暐家同學表示:「我覺得大部份女性會受女性雜誌和時尚流行節目所影響。而且,女性很容易被一些促銷的字眼所誘導,造成衝動性消費。還有,我認識的女性中有許多人比較喜歡實體消費,反而不喜歡網路購物。但是實際購物時就會被周遭友人或店員煽動,一發不可收拾。」
近年來女性消費力的驚人提升,和廠商與媒體均脫不了關係。媒體對各項流行議題的煽動的確發揮了很大的效用,例如對名媛與明星從頭到腳的穿著分析,其專業及詳細程度絕對不在話下,包括介紹了產品品牌,購買管道,以及價錢等等。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蔡宜君同學表示:「雖然自己不是走「名媛風」或是「好萊塢明星」那種風格,但看到媒體介紹相關的產品,如包包、配件等等,多少都還是會勾起想要購物的慾望。」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鄭婉玲同學也說道:「雜誌上的名媛風和好萊鎢明星熱每期都在報導,自己多多少少會受影響。」由此可知,近年來媒體對流行文化議題的關注與熱烈的報導,對女性購買慾望的提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老師段馨君說道:「現今的國家文化政策確實不同於過去以儲蓄為主的時代,刺激消費、金錢流通才是整個大環境的訴求,但是我們不可以之為花錢、消費的藉口。」
因愛美而消費 卻反被社會消費
除了以商業利益掛帥的大環境造就現今女性的消費習慣外,社會文化的建構以及性別因素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就拿現代年輕人來說,在女生小時候,父母大多會給她們玩芭比娃娃的裝扮遊戲,而不是無敵鐵金剛的戰鬥遊戲;到青少年時,女生開始從母親、同學甚至電視或雜誌中學會打扮自己的技巧,好似一個潛在的「社會化」過程,因此才會有「女大十八變」、「沒有懶女人,只有醜女人」等說法。
女性在出生的一剎那,就被定位為「被觀看的一群」,所以要是她想要符合這個社會所賦予她的期望,就會自然而然的朝著這個方向邁進。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士班江伯浩同學說道:「女生在這個社會上就是容易被社會化成需要打扮,而對男生來說這點普遍不受社會重視。」而段馨君表示:「女性情誼(Sisterhood)也是影響女性逛街購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自身發展出來的聯誼活動有一項(且佔大宗)就是和女性友人喝茶聊天,逛街購物,而這個活動竟遍及了從小學女生到銀髮族的婆婆媽媽,更不用說擁有消費能力的女性了。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嚴國彰同學說道:「女生又會互相比較,所以就會有些人消費力比別人高很多。」
理性判斷 活出自己
真正對自己有自信的人,是不需要靠昂貴的華服與名牌去證明自己的存在。當然不是說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滿足慾望、活在當下固然重要,只是我們必須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作權宜性的取捨。只要活出個人風格,打扮得宜,自會賞心悅目而且還不用年紀輕輕就負債累累。在如此金錢為上,消費糜爛的時代中,如果能切記「個人價值判斷」以及「理性評估」和衡量自己財務狀況的重要性,相信每個人都能當一個愉快的消費者。
![]() |
記者 薛怡凡
我現在是交大傳播科技系三年級的學生, 未來的夢想是做國際時尚雜誌總編輯。 我的文筆不是很好的那種,寫作也不喜歡循規蹈矩,亂來應該是我天生的專 長,而且我熱愛幻想與作夢! 我一直深信只要有心,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願意去實行,總有一天能夠達成。 時尚、流行文化、青少年與弱勢族群,都是我所關心的議題。 能讓我身體力行的一句話是:Fashion has to be integrated into life! e-mail: elainehyf@hot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