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

電影新趨勢 中港合拍片

近年來全球電影業受到盜版、資訊科技的洪流等衝擊,電影產量銳減,電影的素質也良莠不齊。不少片商開始到中國內地籌集資金,並開拓新市場中國大陸。但要通過中國電影檢查制度並非想像中容易。

電影新趨勢 中港合拍片

記者 嚴芷茵 文  2012/04/29

香港電影事業在華語片歷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其中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只是香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也是兩岸三地其中一項電影指標。不過,近年來全球電影業受到盜版、資訊科技的洪流等衝擊,電影產量銳減,而且電影的素質也良莠不齊,以致觀眾入座率大幅減少,從而令不少片商開始到中國內地籌集資金,並嘗試開拓新市場──也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大陸。但要通過中國電影檢查制度並非想像中容易,首先要了解整個制度的運行才能知道如何能符合到內地的市場,在內地上映。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的檢查

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的嚴格程度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基本上電影裡頭如果有牽涉到政治方面的敏感議題都會被禁止上映及發行,如「自由」、「民主」這一類電影都會被禁止上映。這個審查制度限制了不少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空間,電影工作者在創作上不但要顧及內容,為了要打入內地市場更要為符合「合拍」的條件而不斷修改劇本。

中國的電影檢查制度主要禁止的內容包括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禁止煽動民族分裂、泄露國家秘密、宣揚不正當性關係,嚴重違反道德準則等等的規條,限制了不少電影工作者的創作。

以1994年《國產凌凌漆》,臺灣片名稱《凌凌漆大戰金鎗客》為例,有一幕講及電影中的周星馳因快要被執行死刑時想要逃過一劫,以100元人民幣行賄公安而獲釋,以暗示在大陸貪污問題的嚴重程度,因為片中有不少影射中國的弊病,當時這部片在中國是被禁止上映的。另外,《表姐,你好嘢!》因為內容涉及到兩岸三地的政治問題也同樣被禁播。


《表姐,你好嘢!》電影中經常表現出中港台兩岸三地的矛盾。(影片來源/YouTube)

當然還有很多影射中國政治敏感話題的影片也都被禁映,例如1992年田壯壯的《藍風箏》、張藝謀1994年的《活著》等。《藍風箏》諷刺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多次政治運動的內容,涉及到文化大革命的敏感議題,所以中國的電影檢查局把它列為禁片,導演田壯壯也因此片而遭到八年的封禁。張藝謀的《活著》講及文化大革命時期,同樣禁止在內地上映。而2006年婁燁的《頤和園》因內容涉及到「六四事件」也一樣被禁映。只要內容涉及到影射中共、提及到文化大革命、天安門、六四事件等等的都會被禁止上映,而電影創作者也有受罰的危機。若內容涉及到宣揚不正當性關係也同樣被禁映,李安的《斷背山》、韓國片《王的男人》因描寫同性戀議題而被禁映。


刪減 改結局 為上映

若不想被禁止上映,製片商只可乖乖的根據電檢局的守則予以刪減以符合內地標準。2006年《無間道》原版結局中,本是黑社會的劉德華殺死了進入黑幫的臥底梁朝偉,內地認為這是美化了罪犯的形象,為了迎合內地守則──此電影美化罪犯形象,引起人們對罪犯同情和讚賞應予以刪減或修改──所以內地上映的版本變成殺人的是梁朝偉,以符合正義、警察才是對的一方。

涉及宣揚封建迷信的內容也是審查重點之一,2003年劉德華、張柏芝主演的《大隻佬》因題材涉及到輪迴的題材也被要求重新剪接。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影檢查制度嚴格之處,很多時候都破壞了電影的整體性,導致影片失去了導演原有想表達的內容,大大減低了電影的可看性。


港產片轉型中港合拍片

無可否認的是,香港七百萬人口是一個很小的市場,加上現在電影院入座率銳減,要尋求更大的市場,中國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香港資深製片人在電視節目《品味人生》表示他未來發展的方向主力將會是合拍片,他認為合拍片也可以拍出香港味濃的電影,例如2011年的《歲月神偷》、2012年的《桃姐》,在香港以及內地都同樣賣座,取得不錯的票房紀錄。


2012年上映的《桃姐》橫掃多項電影獎項,同樣是合拍片,但不失香港味道。(圖片來源/Google)

在2003年,中國提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政策(簡稱CEPA)下,提及到中港合拍片的香港製作團隊人數比例不受限制,但內地演員比例則不可少於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且故事情節要向內地有關,於是合拍片開始在電影市場嶄露頭角。

在香港就讀電影相關學系的黎小姐表示合拍片有改善的趨勢,因為她說:「以前的內地片給我的感覺是很鄉村、落後的感覺,題材離不開鄉下或是武俠片,看起來跟時代脫節。」可是,她最近看了一套新的中國電影《失戀33天》,覺得中國電影開始拍一些現代的影片,而不是那些成本高、千軍萬馬的電影,給她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過她也認為合拍片因要配合內地電影審查的制度,電影工作者選材方面會有一定程度的避重就輕而有所限制,有可能影響整套電影的可觀性。


中國內地鮮有貼近現代的電影《失戀33天》。(圖片來源/Google)

在現今香港電影圈裡面,合拍片已經成為大趨勢,這是無可避免的。為了籌集資金,尋求中國內地的贊助是最佳方案。始終,香港市場太少,若要把香港電影發揚光大,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看來是現在最好的辦法。但合拍片的另一個難處是,它有規定一定比例的內地演員,有時侯電影可能都是跟香港有關的場景或故事,內地演員便必須演香港人來配合合拍片的要求,導致有點四不像的狀態,所以中國應盡快實施《電影法》,讓電影有明確的分級、審批制度,以免電影工作者自我審查。在完善明確的制度下,才能讓合拍片保有濃厚的香港色彩,而不會令觀眾感到不倫不類。

記者 嚴芷茵
大家好 我是KATH,嗆仔、阿唔、歐逆、香港人(下省一千字...) 我是來自香港的村民 來台灣已經第3年 可是對台灣交通還是在狀況外 個人很愛聽台語歌曲 歡迎大家介紹好聽的歌給我 (什麼類型、語言都OK,因為音樂無疆界=])  
記者 嚴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