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條對的路
選擇一條對的路
記者 施勗皓 文 2012/05/06
找一件你喜歡的事或值得的事去做,即使再累也不會覺得厭倦。身為一個學生記者,有很多事是以前無法想像的,是以前做不到、以後也不一定做得到的。進入大學已經過了快三年的時間,對新聞寫作從一開始的新鮮、生澀,到後來漸漸熟練,開始了解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也替自己累積許多經歷。但是當開始面對原住民的議題之後,越深入了解,就越能發現自己的渺小,尤其是身兼記者與當事人的一部分時,內心的矛盾更是無可言喻的。
除了就地取材,訪問周遭的親朋好友外,第一次真正的採訪,是在重感冒時,搭了三個多小時的客運,在台南完成的。那次的訪問,拖著疲憊的身軀,硬是要把任務完成,還好有朋友的陪伴,讓我能夠支撐下去。受訪者是一個樂團的主唱,在採訪開始之前,他還請我們到附近小吃店用餐,也讓我對於「採訪」這個工作烙下完美的印象。
面對族群和自我 打開原民之路
決定要在文字工作上以原住民議題為主軸,大約是在一年前的暑假期間,在原住民族電視台實習,遇見來自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朋友,發現每個族群或個體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加上對自己族群(平埔族)以及高山原住民的了解逐漸深入,才慢慢醞釀要走入這個領域。
在實習期間,看著每天播出來自台灣或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新聞,對整個族群意識、各民族間的輪廓才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實習的同事們,各來自不同族群,面對著不同問題和衝擊,諸如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該如何延續傳統文化;傳統領域遭受威脅;母語能力弱化等等。而當自己也面臨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的問題時,很理所當然的要把握當記者的機會,寫出問題意識,讓更多人了解。
在原民台實習的過程中,認識來自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朋友,也讓我了解更多族群議題。
(照片來源/施勗皓攝)
在訪問的過程中,許多原住民受訪者給了我不少啟發。在一次採訪中,了解到身為原住民,在主流社會中很可能會面對族群文化及語言的邊緣化,但是為了工作機會又不得已必須到城市打拼。面臨傳統文化傳承的困難及無奈,只能透過定期舉辦的活動,讓後代子孫以「上課」的方式,來學習傳統文化和母語。
矛盾與無奈
還有一次透過電話訪問,討論原住民族保留地與政府和財團之間的衝突事件。事前花了兩個禮拜蒐集資料和約訪,而且總共花了超過三小時的訪談時間,加上電子郵件的來往才完成了一篇報導。在訪談的過程中,聽見了來自部落居民,在面對政府或財團時的無助,有時很想伸出手安撫受訪者,有時很想應聲附和贊同他的理念。聽完與她的訪談,深深地感到世界的不公,希望能以自己的雙手幫助他們。
除了原住民受訪者外,還必須對政府單位以及財團進行訪問。在政府單位的訪談中,很明顯能感受到「官方說法」的口氣和內容,也許是迫於無法回應的無奈,也許是出於不耐煩,但總讓人覺得公家機關在回應議題時言之無物。而與財團公關部門的談話中,討論到居民的反彈抗議時,他們釋出善意與積極的態度,雖然表現出十足的誠意,但也許是為了公司門面及形象而有所顧忌。
在這次報導的訪談中,兩方交替的說法讓人掙扎拉扯,深入了解議題的衝突和雙方的矛盾後,除了更加肯定自我實踐對社會貢獻的期望以外,卻無奈地發現記者工作很難發揮重要性與影響力。回顧一般主流媒體給人的印象,多為腥羶色新聞,很少報導能夠將原住民在現代與傳統間,所遭遇的問題呈現出來。
在政府、財團之間的原住民傳統領域,對比出微弱的反抗能力。(照片來源/環境資源網)
走進歷史名單中
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採訪是扛著攝影機,在下雨的街頭上,與一群平埔族群抗議民眾,一同在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國民黨黨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總部、親民黨黨部間,來回奔波。那次是感到最貼近業界記者工作的一次採訪經驗,民眾看見攝影機時,都會自動讓出一個視野良好的位置給攝影師;而當發言人面對著鏡頭時,整個場面就會逐漸變得宛如記者會,許多麥克風與攝影機皆紛紛湊過去。
藉著這次採訪機會,出入許多重要機構,見到許多警力在維持秩序,看到很多政治人物,也認識不少在平埔族群正名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近距離地接觸這些人和抗爭場面,震驚的情緒久久無法回復,也深刻體會新聞報導的即時性,在社會議題中是很重要的元素。
更讓人感到矛盾的是心境上的轉變,這次平埔正名抗爭的採訪,正好命中自己長久以來最關心的議題。當抗爭隊伍的發言人,面對著鏡頭闡述自己的立場和無奈的心情時,攝影機後的自己,只能強忍住激動的情緒,在心中不斷地點頭附和,有好幾次差點沒脫口說出自己的心聲。
藉由這次採訪機會,認識更多平埔正名運動中的參與者,與他們深度訪談後,赫然發現自己其實也身在一個社會運動中,正參與社會上某件事情的發生和經過。雖然記者的角色必須要中立報導,但在這同時,也記錄下了這個事件的點滴;親身經歷它、參與它,也更加堅定要繼續走上平埔正名這條路。
儘管再困難、再疲憊也要堅持把工作完成,以傳遞群眾的期望和達成自己的使命感。
(照片來源/胡哲揚攝)
使命感與期許
很多人認為,學生記者的好處就是,擁有記者的身分,卻不必在意你想寫的內容會不會受他人反對,這一點倒是讓自己在採訪工作上格外有力。例如能夠在台北參加平埔公聽會、到台南拍攝西拉雅族夜祭、在南投訪問噶哈巫族耆老等等,對自己投入的領域盡心盡力,卻始終不會感到疲憊。得到的卻是更多的使命感,以及對族群事務的了解,每當訪問完一個人,就會在自己身上加諸更多他人的期盼。
雖然在採訪時,有時因為經驗不足或是學生身分,造成一些困擾或阻礙,但是在新聞採訪的工作上,不時都能發現新鮮刺激的事物,也是促使自己能夠繼續努力下去的動機之一。但更重要的動機,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所學和作品,為這些議題或抗爭發聲,親自參與社會的運作,而不是躲在角落無病呻吟,期望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影響社會的一部分。
![]() |
記者 施勗皓
沒想到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路阿,如果走下去就要堅持到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