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中的小旅行 蔡淑純
廚房中的小旅行 蔡淑純
記者 蘇冠心 報導 2012/05/20
旅行跟料理兩件看似迥異的事,在廚房相遇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女廚師蔡淑純從共享的概念出發,藉由旅行各地走進更多人的廚房,分享彼此的生活與飲食。雙手是她溝通的語言,透過菜餚與文化的對話,讓更多人透過廚房認識台灣。
活潑熱情的蔡淑純結合自己的興趣,將廚房化身為跨國界的美食舞台。
(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異國旅行 挫折中學會分享
寂靜的午後三點,鍋爐匡啷啷作響的聲音劃破熟睡的巷子。跟著蔡淑純的腳步,一間隱身在街角的廚房隨即映入眼簾,這裡是她的祕密基地,也是世界各國旅人的料理舞台。身為廚師的女兒,她從小就喜歡跟在父親身邊做菜,卻從沒想過要把料理當作未來的志業,因為比起待在密閉的廚房裡,外面的世界對好動的她,擁有更大的吸引力。
十九歲的一場自助旅行,開啟了蔡淑純的另一片天,當時不諳英文的她,在速食店點餐時竟被店員趕去一旁,讓她難過不已。回國之後,她決定開始苦讀英文,希望有一天能夠暢行無阻地走遍全世界。喜歡品嚐美食的她,選擇拾起外國食譜當作教科書,除了能夠增進英文能力,還可以順道學習香料與料理的名稱。她笑說:「做一件事情,我會希望感同身受地體會它,而不是透過制式的學習方式。」
在大學期間,蔡淑純曾一度迷失方向,主修資訊處理的她整天埋首於數字之中,對於電腦程式也興趣缺缺。因此畢業之後,她選擇在家中開設的餐廳幫忙,順便思考未來的出路,沒想到卻做越有興趣,還主動向父親要求去外面學習西餐技藝。她從最基礎的餐前菜-麵包一步步從頭學起,當時的西餐麵包均使用工業酵母製作,吃起來的口感普遍不佳,談到這裡,她皺起眉頭說:「如果連廚師都不愛吃自己做的東西,那顧客怎麼可能會喜歡?」
為了做出心中完美的麵包,蔡淑純開始自己培養天然酵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聽說法國尼斯的山上,有許多專門培育天然酵母的麵包店,於是帶著簡單的行囊,她毅然決然地前往法國拜師學藝。當時正值寒冬,她依然頂著風雪,咬著牙登門拜訪當地的麵包店,卻總是吃閉門羹。
但蔡淑純並沒有被一次次的拒絕打倒,反而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培養出更寬廣的視野。當時求門無助的她認為:「我應該要擁有更開闊的心胸,而不是堅守那些獨門秘方。」她希望能與大家分享廚房裡美好的一切,這個想法在她的心中漸漸茁壯,成為旅行廚房的雛形。
蔡淑純喜歡用影像記錄旅途中的美好回憶。(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旅行廚房 文化雙向交流
這樣樂觀、大方的性格果然為蔡淑純帶來好運,經過一番努力,她終於找到肯傾囊相授的法國麵包師傅,在學習的過程中,她也繼續在歐洲各地旅行,結交了許多熱愛烹飪的朋友。長時間停留異地,讓她深刻地體驗歐洲在地生活,並在當地人的廚房中學習如何烹調異國美食;同時也小露身手做了些台灣料理讓當地人品嘗。
蔡淑純笑說,雖然台灣一向以美食與小吃自豪,但一走出台灣,大部份的外國人還是對台灣了解不深,甚至許多人完全沒聽過台灣這個國家。因此她會把握出國的機會,配合地方特性與季節,介紹不同的台灣美食給外國人。有一次旅行至阿爾卑斯山時,考量到當地氣候寒冷,與法國人愛品酒的天性,她便用台灣米酒煮了一道燒酒雞,讓法國人眼睛為之一亮,個個讚不絕口。
那天晚上,蔡淑純深刻地體會到:「能夠透過雙手結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要美味的料理一上桌,不需要任何的語言溝通,便能融化疆界與文化的隔閡。回台後,她開始構思如何向大家分享在國外的飲食體驗,某天她突然靈機一動:「為何不邀請這些愛做菜的外國朋友,來我的餐廳裡一起辦場派對呢?」
她稱這種派對的形式為旅行廚房,透過不同國家的料理愛好者,讓來用餐的每一個客人,都能在餐桌上經歷一場小旅行。於是從去年開始,分別有挪威、法國、以色列等國的友人在此一展身手。在用餐前,她會先播放自己去該國所拍攝的紀錄片,短短十幾分鐘的影片,不但能一窺當地生活的真實面貌,更神奇地拉近客人與料理者間的距離,「更棒的是,馬上就能親自嘗到當地人的拿手菜。」她興奮地說。
樂天的性格在蔡淑純身上一覽無遺。(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廚房啓示 工作即生活
旅行廚房就像一個文化大融爐,各種文化因子在此碰撞、交融,形成新的火花。與外國友人一同準備派對的同時,蔡淑純也會反覆咀嚼旅行的點滴,將心得化為桌上的菜餚,她走過的每一步都替料理加味。從馬賽的酒、挪威的起司、到義大利的Pasta,蔡淑純的料理就像一個小型的聯合國,沒有口袋菜單,只有一顆希望呈現美味食物的真心。
她不跟隨飲食的潮流,也不為自己的料理設限,只堅持使用當季新鮮的食材來製作料理,並採用能夠留住食物的原味的烹調方式。她甚至在廚房的後院養了一隻羊,每天擠新鮮的羊奶來做特製起司,就是希望提供最獨特的口感給顧客。
蔡淑純飼養了八年的這頭羊,與她擁有深厚的情感。(照片來源/蘇冠心攝)
小時候與同為廚師的父親一起下廚的美好回憶,是組成她美味料理的必要元素之一。父親做羹湯時,不斷舀起來嘗、加點味的反覆過程,時時刻刻地提醒著她:「沒有任何料理是一次到位的。」父親對料理的堅持與熱愛,不僅溫暖了她的靈魂,更讓她學到許多食譜上沒有教的事。廚房與人生一樣,沒有任何的標準答案,在廚房中用舌頭反覆地嘗味道;在人生中則必須透過身體力行的多方嘗試,才能交出最亮麗的成績單。
即使每天身處油煙之中,繁重的廚房工作卻從未壓垮蔡淑純身為廚師的熱情,因為她認為唯有享受自己的工作,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從生澀的料理門外漢到現在能獨當一面的她,十三年來始終秉持著熟能生巧的信念,不斷努力地精進廚藝,並從中尋得樂趣。她開朗地笑說:「其實做菜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內化成我生活的一部份。」
旅行廚房的開花結果,讓世界各國的旅人有機會在此大展廚藝,而台灣人也能吃到道地的異國料理。雙方在餐桌上分享文化,結為好友,為彼此的生命打開另一扇窗。蔡淑純將感動化為行動,讓旅行跟料理在廚房中相遇,譜出動人的樂章。
![]() |
記者 蘇冠心
哈摟,我是小Can:) 喜歡讀溫暖的字、 彈吉他與旅行, 目前最大願望是吃遍各地美食, 希望能用喀報記錄這一年的曾經走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