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期

隨手拾起 改變世界的概念

在許多藝術工作者的心裡,都曾出現過一段對話,不停反覆、不停爭吵,讓藝術工作者陷入某種掙扎。那段抗爭的過程,在於怎麼讓心中最重要的小事,引起大眾的共鳴。

隨手拾起 改變世界的概念

記者 陳琦 文  2012/05/13

在許多藝術工作者的心裡,都曾出現過一段對話,不停反覆、不停爭吵、不停拉扯,讓藝術工作者陷入某種掙扎。最後那個叫做作品的產物,就會是那些心中繁雜混亂不清的聲音,相互交融後最完美的呈現。那段抗爭的過程,在於怎麼讓心中最重要的小事,引起大眾的共鳴。

每個藝術工作者都有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他們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力,來自世界社會和生活中的觀察。這些因為活著而體驗出來的概念與價值,會被藝術工作者,藉由一個媒介呈現在大眾面前。可能是由文字組成的一本書、由線條構成的一幅畫作、由畫面拼湊的一件攝影,或者是所有元素交錯的一部電影。

然而,在藝術背後的哲理,往往很難正確無誤的被閱聽眾領會。若站在閱聽眾的角度來思考,一件作品如果只能被少數人欣賞,是不是就失去了它應該要被大眾觀賞的必要性。在藝術作品上的榮耀,究竟是因為理念太深奧,所以無法被大眾接受,還是因為藝術工作者將自己設定在一個浮雲中的世界,用孤芳自賞的作品,留給大眾一片問號。

其實對於大多藝術工作者而言,自己的理念,能不能被大眾接受或是理解,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這個好的概念,不論它是以美的姿態,還是邪惡的面貌出現在這個世界,一定可以影響一些對這個概念有共同經驗的閱聽者。而這種微乎其微的影響力,很有可能就此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道路。

 

多元平台 認識美好概念

藝術、設計與創意,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的文藝美學。當前的藝術工作者,大多是透過比賽、參加市集或是網路的力量,接觸閱聽眾。


新一代設計展是國內設計、藝術類學院學生的大舞台,
2012新一代設計展展期為5/18-5/21。(圖片來源/Google 搜尋)

藝術工作者可以藉由各式各樣的國內外比賽,讓自己有一舉成名的機會。得到一個知名競賽的獎項,就像是高中升大學時,考上台成清交政一樣,給他們未來的起點立了一個保證。然而競賽就像是大學的多元入學方案一樣,充滿不確定性。在藝術、設計與創意的殿堂裡,好與壞的鑑定,都較以主觀性為依據。而比賽中產生的每一顆遺珠,卻都有令人欣賞的燦爛。


市集是當前創作人集結的熱門管道,而市集也多為透過網路宣傳。
(圖片來源/陳琦攝)

因為擺攤的門檻比較低,拿著裝作品的器具與平常累積下的作品,就有機會和路人交換眼神與故事擺攤是一種永遠不會被淘汰的表演模式,在台灣街頭常見到騎樓下、街道邊、店門口,擺著零零總總商品等著路過了人挑選。近年來,藝術工作者也常用擺攤的方式,推廣自己的作品與理念。擺攤的好處在於直接的溝通,藝術工作者可以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閱聽眾。

每個經過的人們,都是一種緣分,在攤位前駐足的人,是對自己的作品產生共鳴的人,攤主可以直接和他們介紹更多關於作品背後的故事,而匆匆撇過的人們,是蜻蜓點水的過客,這些理念是不會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的。

這些好的理念與好的故事,從街頭出發是個起點,然而真正能被多數路人接受,最後發展成一個店面,或是有自己品牌的創作,卻不是多數。藝術工作者在專注於創作與分享自己理念的同時,也需要懂得經營品牌,才是長久之道。

當今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藝術工作者有更大更廣闊的平台,將內心的任性,用更平易近人的方法跟世界分享。藝術的影響力透過網際網路的廣布,造成更大的渲染力。


許多創意設計與藝術工作者都會成立自己的臉書(Facebook)的粉絲專頁,
跟閱聽眾有更多長期的互動(圖片來源/Facebook 截圖)

許多的競賽都會有自己的官方網站,讓大眾可以欣賞每一件作品的精彩。每一個展覽也都會有自己的網站,讓閱聽眾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展覽的緣起、概念結構和作品欣賞。這些作品藉由網路這個擁有無限容量的平台,不停地被記住,此外,創作品牌或是藝術工作者,幾乎都有自已的粉絲專頁,讓閱聽眾可以在追隨他們的作品之餘,也能夠認識創作者本身對世界的價值分析。


藝術 是生命的養分

許多的故事、資訊和知識,都在身邊,甚至可以說是唾手可得,創作者源源不絕的精彩呈現,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在不同平台上,閱聽眾有機會去認識更多的觀點,並吸收更多不一樣的概念,這些觀點與概念,可能不是生活的必須,卻是生命的營養。

在生活之中,排一些時間,去逛逛市集,看看藝術雜誌或是瀏覽相關網站,就可以取得藝術工作者的任性,這些任性代表著他們對於自己作品的堅持、對世界美好的想像,還有更多驚奇的寶藏,等待著閱聽眾自己挖掘、自己解讀、自己消化,最後實踐。

記者 陳琦
你好 我是陳琦 一個美麗的畫面就像是所謂風景那般會感動人 一段溫柔的文字就像是所謂歌曲那般會進心裡 很開心可以在這裡學習與分享  嘗試著用駕馭文字和畫面去撼動世界:)
記者 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