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 拯救中華白海豚
關鍵時刻 拯救中華白海豚
記者 陳思佑 文 2012/05/13
2007年成立的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期望將宗教信仰結合環境保育,讓中華白海豚的保育議題,透過大甲媽祖遶境的活動,能夠有更多的曝光率,也希望讓更多人民知道,在離臺灣沿海那麼近的地方,有一群即將瀕臨絕種的海豚,與我們的沿海漁業共生。
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在2011年遶境時,所提出的訴求。
(圖片來源/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網站)
在波浪中翻滾的白色身影
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在2009年第一次帶著他們標誌性的白海豚模型,踏上大甲媽祖九天八夜的遶境活動。他們期望藉由遶境活動,使大家注意到白海豚保育的迫切,尤其在白海豚數量越來越稀少的情況下,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行為若無法有效減少,則整個臺灣西邊海岸的生態都會受其影響,影響的除了海洋生物以外,連周邊的經濟漁業也會受到影響。
中華白海豚,亦稱媽祖魚、粉紅海豚、或是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等等,分布在印度洋與太平洋西岸,而台灣海域的白海豚則自成一個族群,棲息在苗栗到嘉義這一段西部海岸邊。近年來,隨著保育研究增多,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海豚與人類的魚類飲食習慣非常接近,加上族群皆居住在距離海岸非常近的地區,所以不但白海豚棲地附近的沿海居民有很大機率可以直接在岸邊目擊到海豚群,漁民也有很大機會捕撈到中華白海豚。
台塑六輕工業區與國光石化設廠之時,曾經有不少保育團體聲明,為了建設工業區所進行的填海造陸,阻擋了中華白海豚的洄游路線。研究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最主要棲息的生態地有兩個區域,其中一個位在台中大甲溪至大肚溪沿岸,另一個則在外傘頂洲至嘉義沿海。矗立於其中的工業區形成一個強大的障礙,不但有汙染海水的憂慮,還可能阻擋了南北兩大熱點的白海豚交流,進而影響牠們的繁衍交流。
漫畫諷刺六輕工廠建設時,環保署官員對於白海豚的態度。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牠跟我們一起拜媽祖
保育團體認為,正因為中華白海豚與人類的生活習性非常親近,所以白海豚可以看作是一項生態指標。根據白海豚族群的生活狀況,就可以推斷出沿海漁業的發展到底是好是壞,例如當成年白海豚的體型大多偏向瘦弱時,就可以得知沿海的漁獲其實並不好,因為連白海豚都吃不到足夠的魚了,那麼人類又怎麼可能捕到豐碩的漁獲量?
換句話說,白海豚的族群其實也跟沿海環境息息相關。隨著臺灣的工業發展,越來越多的汙染沿著河水、海水一起流到台灣沿海,造成台灣沿海漁業無法像過去一樣捕到這麼多的漁獲。一旦漁獲銳減,漁民們就必須想盡辦法讓自己捕到的漁獲維持過去的水準,因此衍生出來那些將一地資源全部掠取殆盡的捕撈方法。
現在所見的白海豚很多都如同照片中所攝的模樣一般,露出凹陷的身體。
這些景象證明了臺灣白海豚的營養不良情況很嚴重。(照片來源/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雖然臺灣法令已經明令禁止,並處罰那些使用電魚、毒魚、流刺網捕魚等方式捕撈的人,試圖阻止漁業對整個海洋資源進一步的破壞,但這樣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不只需要面對污染的破壞,還要面對與人爭食的困難,甚至連在海中悠遊,都可能會被魚網捉住,最終失去性命。
牠住在我們隔壁
為了要延續白海豚的生存空間,保育團體不停地遊走在國家、財團、以及地方之間,試圖找出突破點,讓這個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列入「極度瀕危」等級的稀有種類,可以獲得一絲希望,能夠繼續洄游在臺灣西部的海岸邊,與人類一同嬉戲。
日前轟動一時的國光石化建設案爭議中,政府官員及企業認為,相關研究中指出「白海豚是會轉彎的,所以建設在那邊沒問題」的論點,受到所有環保團體的抨擊。即使報告確實說出白海豚會轉彎的論點,但那是因為海豚的智商沒有那麼低,而且最重要的,白海豚會不會轉彎,跟國光石化的污染會不會減低牠們族群數量,根本沒有直接關係。
雖然中華白海豚在臺灣西岸,主要在台中與雲嘉一代進行繁殖與活動,但是報告也指出,這兩個棲息地之間的帶狀海域,是無法分割的。政府與企業試圖用海豚是否會轉彎這個論點來模糊觀點,想要直接在這個帶狀海域中插入一個工業區,忽略了南北族群若是因此減少交流會產生的影響。
工業區擋在中間,就像是一個屏障,海豚們想要像以前一樣交流互動,就必須繞過人類的工業區,面對其中可能會遇到的污染與傷害。過去曾有國家在面對類似案例的時候,提出建設特殊水道給當地需要洄游的魚類使用,結果當地的魚類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這麼領情,反而因為無法回到家鄉進行繁殖,而步上了滅絕的道路。現在事情發生在臺灣,一旦建設下去,白海豚就會直接面臨族群繁殖量減少的情況,也可能因此加快近親繁殖造成的滅絕。
中華白海豚在臺灣的棲息範圍,其中與沿岸人民的生活環境重疊率非常高,
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汙染或漁業活動影響。(圖片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牠希望可以繼續活下去
雖然現在國光石化已經決案停工,但政府依然無法作出有效作為。在中華白海豚估計數量已經少於一百隻的現在,不僅族群越來越衰弱,保育所要花費的經費與力量也越來越大,越來越艱難。五大白海豚主要面臨的考驗,包括因為填海造陸所造成的棲地消失;水庫、攔沙壩等導致的淡水輸入減少,影響牠們的食物來源;沿岸居民的生活廢水,以及農、工業的廢水化學汙染;港口船隻等發出的強烈水下噪音,影響了海豚聲波對於環境的辨識;以及最血腥的,非法流刺網的誤捕。
而當初的報告書中,因為大多數人太過著重於會不會轉彎這個議題,反倒忽略了報告書最後的結論。報告提出,最容易衝擊整個白海豚族群的因素,其實是岸邊的人類活動,換句話說,海洋汙染對於整個白海豚保育才是最大的威脅,國光石化的建設,對於白海豚最大的迫害或許並不在它阻擋了海豚們南北往來的路線,而是它所可能造成的汙染,會直接令整個族群健康受到影響,而在短時間內產生比阻礙交流還要更嚴重的後果。
至於漁業捕撈所造成的影響,則次於人類汙染。若是不停止使用那些讓魚類不可能逃脫的捕魚方式,白海豚可能在人類把海洋資源耗盡之前,就直接絕種。而政府明明聽到許多環保團體從2007年開始,就一直呼籲要建立一個白海豚的生態保護區,將這一片海域列為重點區域,維繫數量瀕危的白海豚族群,卻一直遲遲不做出表態,即使國光石化好不容易停工,白海豚的生存依舊受到來自岸邊的威脅。
未來,到底白海豚可以掙扎到什麼時候,沒有人拿捏得準。學者專家、政府企業、保育人士之間的拉扯也持續進行著。在白海豚議題上,眾人若是無法找出一致的方向,持續朝那個目標邁進,那麼白海豚依舊身處在危急的環境裡,隨時都有可能消失。希望不要到有一天白海豚跟媽祖一樣,成為人類在供桌上膜拜的對象之後,人們才開始後悔。
海豚媽媽(顏色較淡)帶著小海豚(顏色較深)的景象,一般稱這樣的配對為母子對。
子代是一個族群的希望,可惜在白海豚中,這樣的景象越來越少見。
(照片來源/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 相關網站: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 相關報告:《中華白海豚棲地熱點評估及整體保育方案規劃》
![]() |
記者 陳思佑
依舊磨練當中。 試著學習如何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即使腦袋已經跟上或是超越目前進度,仍然想要用最踏實的方法去抓住。 但,人生仍是要有足夠的調味料,我的口味有點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