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期

青年 部落重建的要角

災後,所帶來的不一定是消逝,也重新喚起了部落青年對於家園的情感與責任。但走到第三年,要如何延續這股年輕動力,還留待各地青年思考。

青年 部落重建的要角

記者 洪欣慈 文  2012/05/13

災後,所帶來的不一定是消逝,也重新喚起部落青年對於家園的情感與責任。許多青年自救會的成立,替災後的部落發展帶來不同的可能性。但走到第三年,要如何延續這股年輕動力,還留待各地青年思考。


屏東 三地門部落青年自救會

回想起自救會的創立,成員莊爵瑋說,三年前八八風災剛發生時,往部落的道路都中斷,來自各界的援助難以進到部落,部落裡的一群年輕人便自發性的組成自救會,來協助運送物資。由於當時適逢暑假,許多在外的部落青年學子紛紛回鄉幫忙,協助部落度過最急迫的初期階段後,自救會也開始著手中後期的重建協助,包括成立招募平台,了解重建條例並協助部落產業重建。

莊爵瑋表示,自救會在重建裡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部落與重建單位間的「橋梁」。讓部落在面對重建條例時,想法及聲音不會被淹沒,能有一個窗口傳遞給政府機關。到後期,自救會也開始推動部落生態旅遊以及農業發展,協助農民做行銷及包裝,「部落農民自己要做行銷包裝,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更需要透過自救會青年的幫忙。」莊爵瑋說。

但一路走到現在,自救會的成員數事實上在減少,莊爵瑋表示「我們一直努力想把部落年輕人留下來,但成效並不佳。」的確,家園受到重創後,許多青年開始對部落有所省思,在創立初期,不論是回鄉或是一直在部落的,許多年輕人都紛紛投入重建工作,但隨著時間過去,在外唸書的需要回去繼續完成學業,而部落就業機會的缺乏,也無法阻擋部落年輕人向外追夢的腳步,如何延續這股因天災而凝結起來的力量,成為自救會的後續挑戰。

 
因八八風災而成立的三地門部落青年自救會,是部落與重建單位溝通的重要橋梁。
(照片來源/莊爵瑋提供)


嘉義縣 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一開始在做的時候,只有少少幾個人。」聯盟的執行長方惠珊說。後來透過網路,以及災後各地青年回鄉情緒的高漲,開始慢慢招集許多散布在台灣各處、來自各行各業的鄒族青年,一同推動阿里山鄉周圍的鄒族部落重建。

談到聯盟在重建路上對部落的影響,方惠珊認為,主要是將外界的訊息帶回給部落,也能在部落遇到問題時,把狀況傳遞給重建專員及外界知道,並且主動尋找資源。在產業重建上,也成立咖啡班輔導部落居民,並且開始嘗試不要透過中盤商,直接經由網路尋找買家,「價格真的差很多,農民也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方惠珊說。

從剛成立到現在,聯盟的動作開始慢慢減少,方惠珊坦言,是因為運作到後來,許多開始浮現。透過風災後的重建路程,讓部落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公共議題的討論,對於部落發展的意識及觀點都相對提升,但很現實的是,部落青年需要先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才有辦法替部落繼續努力。以她自己來說,從八八風災後,她便從外地重新返回部落定居,得重新在部落尋找工作機會,「如果我自己的根都還沒紮好,要怎麼替部落發聲呢?」方惠珊說。


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凝聚了阿里山鄉各聚落的鄒族青年,一同為災後重建努力。
(照片來源/阿里山鄒族行動聯盟)


紮根  部落發展的未來

「青年」在部落災後重建的路上,始終都能有一定的協助及影響力。風災剛發生後,當大家都還對家園消失感到茫然無措時,各地自救會已開始陸續成立,年輕人的部落意識被喚起,紛紛運用所長來投入救災,透過不同的力量將災區狀況傳達出去。在其後的重建路上,重建條例的快速頒布,讓各地部落感到措手不及。部落的意見需要一個能夠傳達的管道,各地青年組織透過與其他聯盟的接觸,能夠將重建訊息快速且準確的傳回部落,並且凝結部落想法,使部落的聲音可以發揮足夠的效力。

而年輕族群使用網路的能力,也能隨時將部落處境讓社會大眾知道,並且可以替部落主動對外尋找資源,對於農業行銷的市場概念也慢慢改變部落重建後的產銷方式。

身處在部落內及在外地的青年,又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在外地的青年能夠做的,是發揮自己在社會上的身分,來提供資源及訊息給部落。但所能參與的還是相當有限,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部落的重建要維繫並能永續發展,真正重要的還是待在部落的這群年輕人。工作機會的缺少卻讓青年人口持續流失,也連帶影響到各地青年重建組織功能的運作。

重建的過程並不會因為條例時效的屆滿而停止,其往後還有相當長遠的路要走,年輕族群將是這條路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讓青年在部落有紮根的思維與空間,繼而持續協助部落發展,成為未來漫漫的重建路上,一個重要的思考點。


如何維繫青年力量並使其持續發酵,是重建路上的一個重要思考點。(照片來源/莊爵瑋提供)

記者 洪欣慈
 嗨大家好~~ 上大學以後認識我的人都叫我壽壽, 可是其實一點都不瘦呵呵。 生活中的小確幸就是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 發自內心綻放出燦爛的微笑! 世界可以很美好,只要你有一雙明亮的雙眼, 喜歡傳科的大家    希望我們能一起到世界的終結: )        
記者 洪欣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