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期

傾斜的天平 失衡的軍力

軍隊,是一個國家抵禦外來力量以及威嚇潛在敵人的最大資產之一。當今台灣最大的潛在敵人—中國,在不遠之處虎視眈眈,然而兩岸的軍力目前卻是處於相當不平衡的狀態,不論是軍隊的數量,或是裝備素質,都大大的不同。

傾斜的天平 失衡的軍力

記者 胡哲揚 文  2012/05/27

軍隊,是一個國家抵禦外來力量以及威嚇潛在敵人的最大資產之一。少了軍隊,整個國家就會處在危險的邊緣,當動亂時、被攻擊時,也僅有薄弱的抵抗力量。當今台灣最大的潛在敵人──中國,在不遠之處虎視眈眈,然而兩岸的軍力目前卻是處於相當不平衡的狀態,不論是陸軍、海軍、空軍的數量,乃至於裝備的素質、研發還有經費,甚至領導人對於國防的態度,都大大的不同。

以往,台灣擁有美國在軍事上面的支持,雖然拿不到A+的武器,但也能夠拿到素質不差的裝備,但近年來美國在對台軍售的態度逐漸消極,有些的裝備不再有意願出售給台灣,對國軍而言,將可能會是一場惡夢。
 

陸軍

既然稱為陸軍地面部隊理所當然為主要力量。當海軍與空軍將戰場清掃完之後,再來剩下的就是地面部隊的短兵相接。台灣與中國的陸軍,因為人口數量差距,因此在兵力方面就有著極大的落差。

中國陸軍現役約有一百二十五萬人,其中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約四十萬人,部屬在台灣海峽的範圍之內;而台灣陸軍現役約有十三萬兵員數,在數量上就大幅度地落後對岸。陸軍作戰時,主要看重步兵與裝甲車輛的作戰能力;而單兵武器的成本並不高,因此雙方在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期紛紛推出替代品,如中國的QBZ95與聯勤的T91,以取代原先使用的槍枝。


雙方軍隊主要步槍,左為解放軍QBZ95,右為台灣T91。(圖片來源/環球展望網、維基百科)

在另一個重點—裝甲車輛,兩岸依然呈現出很大的落差。台灣陸軍的主力戰車從早期的M48,後來升級成CM12,以及與GM合作研發的CM11和自美國買入的M60TTS,都是1960年代美軍所使用的產品以及衍生品,許多防護與武力設計早已過時,但是國軍卻遲遲未有下一代戰車的研發行動,僅有前朝扁政府時期推動的雲豹裝甲車計畫。如此武力在面對中國裝甲部隊時,將會形成一場屠殺。


M60為第四代巴頓戰車,是台灣向美國購買的戰車,卻是1960年代美軍所使用的產品以及衍生品。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反觀中國,從二戰結束後,向蘇聯購入一大批堪用的T54/55等第一代戰車之後,自身的坦克研發就一直沒有停過。儘管中間遇過文革,整個國家幾乎停擺,但是69式、80式系列戰車一直到最新的第三代99式戰車,發展幾乎未曾間斷,中國在這些研發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技術。除此之外,中國空軍也擁有為數不少的中大型運輸機,對於陸軍的境外作戰能力也有大幅提升。


中國新一代主力──99式戰車,未來陸軍不可或缺的裝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雙方的陸軍人員數以及裝備素質落差,將會令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面戰役成為一面倒的局勢,台灣陸軍當務之急應汰除舊型戰車,並購入適用於台灣地形的主力戰車,否則在未來的地面戰將會成為敵軍的活靶。
 

海軍

對於疆界有接海的國家而言,海軍是絕對的恫嚇力量。以美國為例,只要有需要,航空母艦戰鬥群隨時可以毀滅一個國家,潛艦、驅逐艦也能夠輕鬆地對敵對國家進行封鎖,甚至從遙遠的地方進行毀滅性的打擊。目前中國海軍總艦艇數約為274艘,其中東海與南海艦隊負責台灣海峽區域作戰的艦艇數量約為202艘,而台灣海軍艦艇總數為107艘,在數量上面就有兩倍的落差。

台灣海軍最近幾次的重大更新,包含1993~2004年間陸續成軍的四艘成功級巡防艦,以及2005~2006年間由美國陸續移交給台灣的基隆級驅逐艦。這幾艘雖為美國的退役艦艇,但是對於台灣而言,仍為相當強大的海上軍力。相較於水上艦艇,台灣的潛艇戰力則相當薄弱,儘管美方之前曾有意願出售八艘柴電潛艦,但是礙於軍購案屢次被封殺以及潛艦國造等爭議,因此遲遲未見成功。除此之外,台灣現有四艘潛艦,其中兩艘為二戰時期的美軍柴電潛艦—─海獅級,對於海獅的狀況軍方一直保持低調,對於是否可以作戰仍為未知數;而另外兩艘為1980年自荷蘭購入的劍龍級,持續服役至今,而2012年時向美軍採購的反艦飛彈也已經試射完畢,預計2013年完成戰備。


紀德級驅逐艦,基隆號。(圖片來源/大紀元)

相較於台灣的吵吵鬧鬧,中國在台灣內訌期間已經悄悄地增加了許多現代化戰艦。中國對台的主力艦隊為南海與東海艦隊,而這兩支艦隊有許多新型戰艦,例如:052飛彈驅逐艦以及053、054護衛艦,以及台灣未來可能面對到的最大威脅—09X系列核子潛艦以及中國最近自俄羅斯購入的K級潛艇,該艦以強大作戰能力以及低噪音而聞名。除了這些之外,中國的野心最近延伸到了航空母艦上,與陸軍相同,中國一直自行製造各種軍用艦艇。而最近還從烏克蘭購入了前蘇聯海軍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儘管官方說法為科研與實驗,但是近期的改造卻開始加裝武器與雷達等作戰設施,因此外界認為這很可能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


拖回中國途中的瓦良格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軍隊的重點不在於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是質的問題。海峽兩岸的海軍裝備素質落差,近年來有急遽擴張的趨勢,若台灣當局再不思改進,那麼未來我們的海軍只有被封鎖在內海的份。


空軍

對戰爭來說,空軍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取得制空權的一方,不論支援地面部隊的攻擊、增援兵力、偵察、轟炸或是空投補給地面部隊,都能夠逆轉戰局,因此空軍戰力至關重要。目前中國在對台灣的作戰範圍內,共部屬了約530架各式飛機,而台灣本身軍力為433架飛機,數量上有著約100左右的差距,不至於有過大影響,不過若是戰爭時期,難保不會從其他地方調派支援軍力,到時數量差距可能就不僅僅如此。

台灣空軍現有軍力多為第三代戰機,包含F16 A/B、幻象2000-5以及F-CK-1,還有較為舊型的二代F-5E。近年來空軍數次向美方表達購買F-16 C/D的意願,但是被美方以愛國者飛彈以及空中預警機預算的不明確為由而拒絕。軍方也曾向美方表達購買F-35或是二手F-15的意願,但是基於中國若是對台戰爭將會優先摧毀機場等設施的前提下,美國也拒絕此項提案。近期通過提升空軍戰力的提案則有AIM120、AGM84的採購,以及數架E-2空中預警機的升級案。


F-CK-1,經國號戰機。(圖片來源/Military-Today)

而中國空軍現今主力為殲-7、殲-8以及殲-10,另外包含許多從蘇聯手中購買的Su-27以及後來自俄羅斯手中購買的Su-30MKK,還有自家生產的轟-6轟炸機。中國從早期與蘇聯合作研發、到近期幾乎自製的戰機,從中獲得的技術將會在以後顯現出更大效果。而近期最令外界訝異的是殲-20的首次亮相,這是中國首款具有匿蹤效果的戰機,不論其目的是做為下一代的戰機,或是為了升級現有的各式戰機,它的出現對於鄰國的空中領土將會是個重大威脅。


殲-20側視想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雙方戰機的戰力並未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台灣從軍購案遲遲因為各種因素未過,乃至於國軍士氣的低落,在未來可能會成為兩岸空軍軍力失衡的因素之一。加上新一代戰機的採購一直未有定論,台灣的空中優勢能繼續維持多久沒人說得準。


減緩天平傾斜

兩岸軍力失衡早已經不是新聞,現在該想的是如何補救,讓天平不要太快地倒向中國那邊。然而從最近的實彈演習取消以及之前飛彈試射屢屢出錯,可以發現國軍內部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再加上之前軍購案無法通過,現在美國又不願意出售武器給台灣,可以想見軍隊士氣會逐漸低落。或許政府該開始思考,為何台灣的軍力會失衡,又為什麼台灣有錢卻買不到武器。

記者 胡哲揚
大家好! 我是傳科02學生胡哲揚 ^^
記者 胡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