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與他律 破除談話亂象
自律與他律 破除談話亂象
記者 胡乃文 報導 2012/06/10
台灣的人口只有2300萬,卻有100多個電視頻道,各自提供不同的內容給觀眾。而比起需要出外景的冒險、遊戲形式的單元,談話性節目的錄製時間較短、製作成本也較低,因此數量與日俱增,主題也越趨多元。
但也因為僧多粥少,各電視台為了獲取高收視率以得到廣告商青睞,綜藝類的談話型節目紛紛推出能吸引觀眾注意的單元,如性感女星、卸妝、閨房情趣等;政論節目則是越來越有戲劇成分,從來賓們原本的唇槍舌戰、口沫橫飛,到現在連模仿、還原現場都出現了。
節目轉變 媒體人現身說法
許聖梅在新聞界已待了二十多年,自從她辭去記者的工作後,便開始擔任各大談話性節目的來賓。對於現在的「名嘴亂象」,許聖梅回憶,以前很多名嘴都是資深媒體人,有些人曾在報社工作,或在電視台當過記者,對自己跑的路線很熟悉,才能提供一些看法或內幕。
但許聖梅也坦言,談話性節目發展到現在,原先對於來賓素質的要求已不再。她有時到了節目現場才會發現,某些來賓並沒有和媒體有關的背景,或甚至對於主題完全不熟悉。許聖梅擔心地說:「若來賓對某個東西不夠了解,他的言論就有可能誤導社會大眾,我覺得這個狀況要特別小心。」
目前身兼廣播節目主持人與談話性節目常客的楊月娥,以前曾主持過TVBS的財經節目《MONEY我最大》。因該節目在平日下午播出,觀眾群以婆婆媽媽為主,所以製作單位要求楊月娥,要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財經資訊、理財方式。但當節目面臨到收視壓力時,內容就該作調整,於是八卦、風水、靈異、緋聞等與財經無關的主題都出現了。然而,「這些內容都奏效,收視率真的比較高。」楊月娥苦笑地說。
現在的名嘴亂象、節目尺度等問題,在媒體圈工作二十多年的楊月娥都看見了,她表示:「有些觀眾會跟電視台反映,但說實話,電視台一旦決定後,這些聲音並無法影響到它的決策。」也就是說,如果電視台認為現今節目的走向與內容是勢在必行的,那麼閱聽人的權益便不容易被看見。
對於媒體圈現在一味追求收視率的歪風,楊月娥也深感無奈。(照片來源/胡乃文攝)
媒體亂象 都是為了收視率
許聖梅認為,儘管現在很多政論節目的來賓都自稱是「評論員」,但她覺得這些人比較像是「說書人」。因為「他們只是把故事說完,這裡面沒有態度,也沒有看法。」許聖梅強調,評論比說書難,因為評論要有觀點,而且要先透徹了解整個事件。但現在許多媒體人都淪於說故事,「因為怕得罪人,所以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但這樣就失去了媒體的角色。」她嚴肅地說,如果名嘴只是一直在說故事,內容是空洞,或者甚至是虛構的,「那觀眾就會轉走,因為收視率會說話。」
楊月娥則說,如果自己身為觀眾,她也覺得:「現在的節目好瞎喔!」因為許多節目內容都頻頻灑狗血,或是一窩風地跟進時事議題。就像最近很多談話性節目的熱門話題,如林書豪、makiyo事件,來賓都加了一些模仿、誇張的動作,甚至是還原現場,「其實這些人都是我們很尊重的媒體前輩,但為了收視率,他們不得不加,因為大家就愛看嘛!」
但若以主持人的身分看待現今的媒體亂象,對於節目內容下猛藥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如果沒有收視率,那你的節目很快就會不見。」楊月娥無奈地說。此外,她進一步表示,現在談話性節目的討論深度也不夠,很容易有所侷限,楊月娥認為,這就是現在速食社會造成的結果,「很多東西都比較表象,比較淺、不夠深,都過度簡化了。」
名嘴亂象充斥著政論性節目,許聖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照片來源/胡乃文攝)
力挽狂瀾 媒體自律
談話性節目原先「討論」、「對話」的特性,幾乎已轉為綜藝、娛樂的方向。主持人與來賓們討論的主題都非常淺薄,如邀請藝人卸妝、二手名牌包拍賣等,有些主題甚至和社會脫節,如談外星人或靈異事件等。政論節目的內容雖然和社會議題密不可分,但許多名嘴只淪為個人意見發表,一味地責罵或傾向某政黨立場,都會讓評論不夠深入或中立。
衛星廣播電視公會的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認為,如果就「出現在新聞頻道的談話性節目」而言,從新聞自律的角度來看,是需要被規範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談論主題實在太五花八門,外星人、古文明、八卦、政治等,什麼題目都有;第二則是由於許多談話性節目都在新聞頻道播送,時間篇幅也佔很大。「有些電視台甚至會將節目片段剪進新聞報導中,那重播率、曝光率就更高了。」陳依玫說。
陳依玫提到,去年七月各電視台換照時,已和NCC承諾會成立自律機制,所以電視台都有自律委員會等類似組織,這樣一來,電視台自律就變成不可避免的責任。此外,陳依玫也呼籲:「不要把自律當成是『管制』,而是『一套價值觀跟態度的強調』。」節目也不能受到外力干擾,如政治或商業、組織權力的壓迫等,「媒體要先自律、提醒自己要堅持某些原則,這樣才能做到優質、有影響力、口碑又好的節目。」陳依玫認真地說。
陳依玫希望談話性節目也能比照新聞的作法,進行媒體自律。(照片來源/胡乃文攝)
健全媒體環境 需全民努力
另一方面,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將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分為「意見陳述」與「事實呈現」,他認為:「如果觀眾覺得來賓的言論是合理、可受公評、大家關切的,那理論上都可以談,畢竟台灣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但何吉森也提醒製作單位,不要踩到違反社會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紅線。
此外,在「意見陳述」的方面,也分成兩個類型:一是高價值言論(high value),如監督政治的相關發言;二是低價值言論(low value),如參雜情色、誹謗、誇大不實的內容。何吉森表示,這部分也是NCC懲處的重點,也就是前段所述的「社會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紅線。」然而,即使政府畫出了這條紅線,何吉森仍鼓勵民眾適時表達聲音,同時也期待媒體業者能自我督促,這樣才能落實自律與他律,進而成就一個健康的民主環境。
![]() |
記者 胡乃文
嗨~我是胡乃文 喜歡: 巧克力、孫燕姿、陳綺貞 討厭: 拍照、香菇、拖拖拉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