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雙雙 承接傳統的新血
白雙雙 承接傳統的新血
記者 陳燕珩 報導 2012/06/10
現代年輕人受到主流市場的影響,總是不斷追求外來的流行文化,而對於具有台灣本土文化意涵的傳統戲曲,反而感到陌生。白雙雙在傳統與新時代的拉扯中,透過對傳統戲曲的熱愛與投入,成為文化傳承的一股新血,也藉由在本土文化裡尋根的過程,在戲曲中感受更多人生價值。
白雙雙年紀雖輕,但已有七年的傳統戲曲接觸經驗,也對戲曲圈的發展現況十分熟悉。
(照片來源/陳燕珩攝)
接觸戲曲 一切從緣
白雙雙就如同她充滿詩意的名字,整個人散發出一種古典的韻味。年紀輕輕的她,談起接觸傳統戲曲的過程,卻是資歷豐富。白雙雙和大部分的年輕人相同,從小沒有接觸傳統戲曲的經驗,也幾乎沒看過戲曲表演。直到升高中前的暑假,無意經過台北社教館,看到歌仔戲研習班在招生,就跟著姐姐一起報名上課,就此開啟七年的戲曲之路。
白雙雙說一開始是出於新鮮好玩的心態,加上個性活潑好動,對於課程裡踢腿、拉筋等動作,覺得相當有趣。於是那年暑假她就從基本功練起,接著分別接觸「文戲」和「武戲」,戲曲中常見的雲手、水袖和摺扇,甚至是槍法、馬鞭和劍穗,都是她學習的範疇。回顧當初為何會受陌生的傳統戲曲吸引,並且持續投入到現在,白雙雙笑著說:「我覺得就是一種緣分吧!」
而她在接觸傳統戲曲的過程中,受到老師的影響很深,她最初跟著台灣歌仔戲國寶藝師廖瓊枝學習,看著老師為傳承歌仔戲所做的努力而深受感動。「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為戲曲盡一份心力!」白雙雙說。而她大學就讀文化國劇系,不同於一直以來接觸的歌仔戲範疇,學校課程主要是以京劇為主。也因此拓展了她的視野,跳脫出過去侷限的歌仔戲領域,開始慢慢認識更多的劇種。她在大學期間,除了白天學校的課程之外,晚上持續到社教館學習歌仔戲,也開始接觸許多劇團,至今已參與過大大小小的演出。
白雙雙擁有眾多表演經驗,此為她參與保生文化季鶯藝歌仔戲劇團的外台匯演。
(照片來源/白雙雙提供)
世代斷層 年輕人的角色
台灣傳統戲曲的發展具有歷史脈絡和文化價值,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在戲曲圈中很難找到年輕人的身影。白雙雙說在校外和她一起學習歌仔戲的同學,很少有同年齡的人,她表示:「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流行的東西啊,但傳統戲曲真的很需要年輕人加入。」她也以這幾年的劇場經驗,提出戲曲圈世代斷層的嚴重性。目前歌仔戲的在線演員年齡層在三、四十歲左右,後面承接上來的人非常有限。白雙雙也提到演出時的體力,會受到年齡的影響,所以培訓新人是很重要的事情。
白雙雙目前在「元和劇子」劇團中擔任行政工作,這個劇團由她的老師李珞晴創辦,以創新和教育為目的,希望發展出一個平台,培養年輕一輩的戲曲工作者。白雙雙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由老師帶著學生一步步發展,先在舞臺上實習,直到足以登台演出。因為有前輩的時時提醒,對於年輕人在學習的過程是一種保障,能夠避免偏離方向。
而提到傳統戲曲是否逐漸沒落,白雙雙認為歌仔戲在鄉間野台依舊發展蓬勃,近年也朝向大型劇場發展。因而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來自觀眾群的年齡層,「年輕觀眾真的很少,這是無庸置疑的事。」白雙雙說。她認為透過社區巡禮演出或是研習班的開設,可以拓展更多管道,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戲曲。
「每個學戲曲的人,多少能夠影響他身邊的人。」白雙雙說自己大學畢業公演的時候,高中朋友和老師都前來支持,他們從來不接觸傳統戲曲,但出於好奇、透過支持,也感染到她對戲曲的熱情。而戲曲圈正是需要這些新人的投入,進而影響週遭更多的年輕族群,喚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重視。
白雙雙(中)與姐姐(右一)一起投身歌仔戲的工作,為傳統戲曲注入新能量。(照片來源/白雙雙提供)
戲曲新走向 藝術的融合
近年來傳統戲曲不斷透過各種創新的形式,以因應現代社會的氛圍,藉由傳統戲曲的轉型,吸引年輕觀眾群看戲。提到這部份,白雙雙以她在戲曲圈豐富的接觸經驗,將各劇團融合新元素的特色分析得巨細靡遺。她認為:「這些轉型主要還是以接受西化為主。」畢竟現代社會不斷朝西化邁進,在台灣學傳統戲曲的人還不如學西洋戲劇的多。因此近年很多劇團紛紛以吸收西洋劇本的形式,移植西方文化進而發展新的劇種。
但白雙雙也提到在轉移的過程中,需要克服許多文化上的問題。像是西方有宴會和舞會,而中國文化裡沒有;外國女人可以參加宴會,中國女人則不行。因此當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移植過來時,在中國沒有舞會的情況下,男女主角該怎麼相遇?這也是她所強調的,現代生活週遭充斥著西方文化,台灣的文化內涵和標準也會受到部份影響,「戲曲要生存,必然得發展出這些新方向。」白雙雙說。但是在轉移的過程中,使用的手法很重要,要如何轉移得恰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同時她也認為在配樂上融合西方樂器成為一種趨勢,近來許多劇團加入電吉他、爵士鼓甚至是交響樂團的伴奏。但是她對於某些劇團在做創新時,把「鑼鼓點」拿掉,覺得不太妥當。因為鑼鼓象徵傳統戲曲的生命,許多演員的亮相點都得依賴鑼鼓。因而她藉此進一步表示,在接受西方元素的同時,必須維護原有的文化精神,「要保有根源,吸收後再往上發展,這才是傳統戲曲該走的路。」白雙雙認真地說。
而近年歌仔戲也朝向精緻劇場的方向走,白雙雙說一來是為了延續傳承,二來則是希望提升歌仔戲的品質。在戲曲圈中大家不斷嘗試與不同的藝術結合,而在這過程中,除了要顧及品質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能丟掉自己的根,「主要都在尋找各種藝術融合的可能性」,而她也樂見這樣的發展,能激發更多創新多元的戲曲風貌。
白雙雙以她對戲曲表演的熱忱,持續投入了六、七年的時間。今年大學畢業的她,未來打算繼續接觸戲曲工作,扮演傳統文化承接者的角色。她也呼籲年輕人,多進劇場看戲,多吸收不同的東西,尤其傳統戲曲中有許多人生的啟示,可以對應到現實生活,對於生命價值和態度會有不一樣的思考。而年輕人也應該回過頭來關心台灣自身的文化,才能夠延續傳統戲曲珍貴的文化價值與意涵。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