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 更好的共存之道
尋找 更好的共存之道
記者 王俐文 報導 2012/06/10
TNR是處理流浪動物數量過多的一種人道方法,在捕捉到流浪動物後,會進行結紮絕育後再放回其原來生活的社區。TNR三個英文字分別代表的意思為誘捕(Trap)、絕育(Neuter)、釋放(Release),這個觀念於民國九十年代開始在台灣傳播,企圖透過手術減緩流浪動物族群暴增的情況,並以此推廣「絕育代替撲殺」的概念。
TNR在台現況
結紮是指將雄性動物的輸精管與雌性動物的輸卵管以人工手術截斷,使其失去生育功能;絕育則是直接摘除部分生殖器官,為不可恢復的手術。現行TNR多執行絕育,確保流浪動物不會有孕育幼獸的可能性。
由於TNR的誘捕動作需要大批人力和時間,動物保護(簡稱動保)人士必須尋求多方支援,像是組成保育團體、與社區溝通合作、爭取政府的補助和立法等等。以TNR為宗旨的台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就在台北10個村里佈下「眼線」,透過在地志工尋找貓咪的行蹤,並提供誘捕籠等等資源。非固定志工的一般民眾若捉到貓狗,也可以通報動保團體申請TNR補助金。台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秘書沈小姐表示,TNR的志工大多需要經驗和人脈支援,除了要在貓隻活動的晚上摸黑進行捕捉之外,也需要一定的耐心檢查牠們是否有做剪耳記號、目前是否有在照顧幼貓,並且找得到願意提供絕育手術和術後照護的獸醫院。
絕育後的犬貓會有剪耳記號。(照片來源/王瓊賢提供)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技士蘇瑞寅表示,台灣自民國94年起由動物衛生檢驗所(今台北市動保處)延用他國經驗,開始進行規畫和試辦,97年正式編列經費補助民間動保團體執行TNR。「目前TNR還沒有法源依據。」蘇瑞寅提到,目前補助款的相關規定,是根據《動物保護法》第五條捕捉動物相關規定和《寵物登記管理辦法》第12條的公告。依據貓隻性別來決定補助金額,包含絕育後剪耳註記、晶片植入、術後療養等工作。但目前狗隻並沒有相關保障,仍由民眾及團體自行負擔。
絕育後的動物會被剪耳,讓人得以清楚辨認出動物是否有做過手術,節省二次捕捉的成本。雖然TNR的概念是以人道的絕育方式代替安樂死,但是就像人類一樣,動物的侵入性手術也有一定風險。尤其若術後沒有做好清潔保養,動物很有可能會受到感染、耗費更多醫療資源甚至死亡。更甚者則有太過熱情卻不了解動物醫療訊息的民眾將剛生育的母貓母狗帶去絕育,導致牠們無法為幼獸哺乳,間接讓小動物們橫死街頭。另外,民眾的動物飼養觀念還待加強,有些不負責任的飼主會把寵物丟棄在TNR執行的地區,導致流浪動物族群擴張速度快於絕育執行。
協助絕育 減少流浪貓狗
除了減少流浪動物生育的機會,部分動保人士正在想辦法減少鄉間地區的半野放家貓犬後代。獸醫師許雅哲說,鄉間地區的半野放家貓犬的飼主通常沒有能力負擔寵物絕育費用,是流浪動物的來源之一。許雅哲目前會固定與同行密集前往中南東部以及外島地區為半野放動物進行免費手術,稱為「免費巡迴絕育行腳」。透過當地行政單位發送消息,並與當地學生及志工合作,讓飼主自行報名,再依據動物多寡來決定調派人員與時間來執行下鄉活動。這項計畫已經執行多年,光是今年上半年度就已經為1275隻犬貓絕育。
飼主的任意拋棄,讓流浪動物數量始終居高不下。(照片來源/王俐文攝)
執行TNR與其他節育行動的動保團體都有提及,部分區域的民眾對於Return(放回原處)這個環節很是反感,經常要求全面清除流浪動物的蹤跡。但是TNR在所有流浪動物的數目控制方式中,已是除了送養之外最人道的做法,否則就只能送往收容所進行安樂死了。
共存之道 仍需努力
流浪動物與人類社區之間,是否能找到平衡呢?追根究柢,都市中的流浪動物,多是人類壞習慣和不負責任的結果。每個生態自有其調節方式,人類畢竟不是造物主,而時常扮演破壞者的角色,更沒有資格去控管其他物種的生存與否,TNR其實也只是減少流浪動物被人類殺害的一種選擇。
「若因為想減少點救貓的成本,就採取趕盡殺絕的方式,我認為這樣的心態很危險。」長期關注淡水區街貓族群的王瓊賢認為,TNR絕對不是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最佳方式,她和部分動保人士因此創立了「淡水有貓粉絲團」希望能盡量將剛斷奶的小動物送養,讓動物在原生社區裡能保有一定的生活資源和族群數量,而不是拼命地抓小動物去做絕育。透過網路的力量,「淡水有貓粉絲團」時常在Facebook上張貼所有與當地街貓有關的新聞和照片,包括送養資訊、受傷貓所需資源以及募款需求等,規模有如未登記在案的動保組織。粉絲團成員何明泰說,志工們致力於讓街貓成為當地觀光資源的一環,在照護街貓之外,也結合當地貓友宣導尊重生命的觀念。
流浪動物沒有最佳解決之道,但有不少人正嘗試經營對動物友善的觀光社區。
(圖片來源/淡水有貓粉絲團)
以街貓聞名的侯硐是台灣社區營造與動物結合的案例,但是它和淡水都是在都會區的周邊,不如大城市的擁擠,但在大都市中,往往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供流浪貓狗生存,TNR的確可以有效控制動物的數量,但有沒有必要每隻就抓去絕育,仍視各個地區的情況而定。流浪動物其實是最直接的生命教育教室,牠們有的可以獨立自主,根本不需人類的照顧;有的則是因長期被人類飼養,缺乏求生能力,只能在街頭等待死亡;有的是社區的小霸王,和當地民眾和動物保持良好互動。這些動物只是碰巧在人類社區裡生活,沒有義務接受人類的憐憫和規範,如何找出共存之道,仍需不斷嘗試與努力。
參考資料:
Alley Cat Allies http://www.alleycat.org/page.aspx?pid=1013
關懷生命協會http://www.lca.org.tw/action/map
淡水有貓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roups/Tamsuicat/
![]() |
記者 王俐文
嗨,我是王俐文,沒有綽號,我覺得這個簡單的名字就是最真實的自己。我在台北長大,來到風城念大學。習慣於台北快速的腳步,在交大這個讀書風氣盛行的環境,也不由自主地會把課表以外的行程填滿。 我喜歡影像,喜歡文字,喜歡新奇東西的味道,對我而言,很多東西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用鉛筆勾勒美好的景象,花上一個下午用雙手完成一件作品,是我的興趣。有人說,我是個安靜的旅人,手巧而心細、心細則眼利,雙腳帶我去過的地方,會沉澱為靈感的基石。因為愛上拍攝各地的老房子,近來我對美的定義,漸漸轉為斑駁的磚牆和角落的那株雜草。 在傳科系念書是一個充滿起伏的挑戰,新聞稿的時間壓力和自己對作品的要求交織成密密麻麻的大學生活,偶爾對著路邊的貓咪傻笑放鬆心情。對我而言,人生是需要不停奮戰的長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