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間斷的人生賽道 徐瑞德
不間斷的人生賽道 徐瑞德
記者 許雅筑 報導 2012/06/10
下午兩點多,大甲的天空艷陽高照,大甲高中自由車隊的隊員流暢地踩著自由車踏板騎出校門,這天是他們練公路爬坡的日子,總教練徐瑞德則開著隊車尾隨在後。出發後不久,有隊員騎到隊車旁邊,表示身體不舒服,徐瑞德示意他上車休息。
自許帶學生車隊要求紀律的徐瑞德,仍不時流露出對學生的關心,開車尾隨練習隊伍的過程中,也會提點、鼓勵較跟不上的學生。聲音宏亮、頭髮斑白的徐瑞德已有二十一年教練資歷,而在當教練之前,他是有著豐富參賽經驗,同時也享受騎車樂趣的自由車選手。
有著十一年選手、二十一年教練資歷的徐瑞德,致力於培育自由車選手和自由車運動職業化。
(照片來源/許雅筑攝)
急流勇退 生命的彎道
徐瑞德十一年的選手生涯,從高一跨入正式訓練才開始。徐瑞德形容,自己過去當選手的年代很單純,由於比賽獎金不高,選手也就將比賽視為互相切磋、自我實現的舞台,贏了是對自己的肯定,輸了也真心佩服別人,「那時候比賽氣氛真的很好。」對於現在參與比賽的人增加,外在獎賞也提高,有不錯成績的選手可能會帶著成績尋求廠商贊助,徐瑞德認為這只是一個運動發展的趨勢,而且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是有幫助的,因此也不能說過去的年代就比較美好。
1988年漢城奧運,徐瑞德是陣中國手之一,兩年後的北京亞運,他奪得了一面銀牌。1991年自由車環台賽結束後,考量當時台灣自由車隊發展不是那麼蓬勃,競賽成績較難有所突破,加上政府對奧運的獎勵政策反覆的情況下,徐瑞德在27歲時卸下選手身分,他看向坐在辦公桌後的妻子,笑說要是那時候沒退下來,「我老婆搞不好就沒坐在那裡了。」
30歲開始帶領大甲高中自由車隊直到現在,不過回想起剛退下來時,徐瑞德還是有些不捨。其實只要自由車運動環境發展夠完善,騎到將近40歲都不是問題,在歐美國家,這種自由車選手比比皆是。而且以公路賽而言,資深選手在比賽中淬煉出的經驗是很珍貴的,「那種『車神』,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怎麼打敗你這種年輕人。」然而越是資深的選手越需要環境支持,但當時的台灣並沒有這種條件。
徐瑞德從30歲開始擔任大甲高中自由車隊總教練至今,車隊學生練公路爬坡時,
徐瑞德開著隊車尾隨在後,並不時提點學生。(照片來源/許雅筑攝)
自由車的迷人之處,在於「延伸」,延伸人的活動範圍,還有接近與挑戰大自然的感覺,徐瑞德說。「像武嶺那樣的高山,騎的時候當然累,但是騎上去之後,那種征服與舒坦的感覺是很強烈的。」自由車競技能追求的層次很多,值得強調的另一點,就是自由車不一定要去擊倒別人,即使落敗,只要能夠突破自己騎的速度、時間,那也是一種成長。
第二賽場 重新學習
雙腳畫圓、踩著踏板前進,自由車看似簡單,但其中的學問可不小,即便是選手和教練資歷加起來超過三十年的徐瑞德,都不敢說自己是專家。像是車輪轉動的效率會受到踩踏方式的影響、身高相同的兩個人腿長不一定相同、一個人的雙腿也不一定等長等等,而選手身材條件、比賽項目和車的零件,也要取得能發揮選手最大能力的平衡,這些都是自由車運動需要考量的。
談起當選手與當教練的差別,徐瑞德認為選手主要的負擔在體力方面,教練則是在精神方面。至今二十一年的教練生涯,前十年因為在專業領域該有的觀念和技術都還不足,其實走得頗為辛苦,徐瑞德說。「當選手時感覺不到理論的重要,當教練才覺得不懂不行。」因此他充實外語能力,積極吸收國外關於訓練方法的研究成果,才在理論基礎上,逐漸理出一套帶領選手的方法。
現在徐瑞德除了帶領大甲高中自由車隊之外,也是台灣三支職業自由車隊之一──前勁隊的總教練。前勁隊在2010年向國際自由車總會登記為三級職業車隊,積極參與國際比賽,隊上的蕭美玉更是台灣唯一取得倫敦奧運自由車參賽資格的選手。徐瑞德在孕育選手方面不遺餘力,而他心中更懷著一個職業化的夢。
跨過險峻 不變的堅持
徐瑞德將過去國內頂尖選手依靠比賽成績、獲得政府獎金維持生活及訓練的模式比喻為國營企業,而他所期望的職業化則是類似民營企業,公司以培養選手的態度,保障訓練及比賽的開銷,並支付酬勞給選手,選手則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實力,為車隊爭取好成績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的下一張合約努力。
不同於棒球、籃球可以組一個國內聯盟相互比賽,自由車隊是無法在「國內」職業化的,而是建立在對外參與商業比賽上,例如自由車總會正在推動的洲際巡迴賽,讓各洲車隊能就近相互切磋,形成像是以洲為單位、參與車隊眾多的「聯盟」,就是促進職業化的重要舞台。
前勁隊雖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不過因為還受市政府等公部門幫助的關係,只能算是「準」民營企業,但耕耘的成果已慢慢浮現。前勁隊的男子選手正在印尼比賽,徐瑞德以隊上選手馮俊凱為例:「馮俊凱現在在印尼比完第五天,在所有選手中排名第二,只差八秒就可以拿冠軍的黃杉,如果我們只是第一年,是做不到的。」
前勁隊朝著職業化的方向努力,雖然現在還只算是「準」民營企業,但耕耘的成果已慢慢浮現。
(照片來源/台灣前勁自由車隊Facebook)
參與商業比賽能讓選手走出台灣,與國外車手交流,而選手獲得好成績的同時,贊助的企業也能藉此曝光,進而持續贊助車隊,這個循環對職業化來說十分重要。而這個循環的最終目標,「是為國爭光。」徐瑞德堅定地說,無論是亞奧運還是自由車賽事最高等級的環法賽,都要讓台灣為國際所見,才不會讓國民認為,職業車手終究只是為自己所屬的公司努力。「但是要在亞奧運拿牌,沒有經過職業化的磨練,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職業化還有一段路要走,目前台灣有三支登記在自由車總會下的職業車隊,但三隊的資源其實都很有限。展望未來,徐瑞德希望最近五、六年,台灣可以多增加幾支車隊,在台灣舉辦的國際比賽一年也能達到五、六場,這樣才可能追上國際的腳步。
笑容爽朗的徐瑞德,言談間流露出他對自由車運動的深刻觀察與了解,在吸收新知方面從不停下腳步的他,對提升台灣的自由車競技實力有著殷切的盼望,而職業化是他認為正確、也積極前進的方向。
![]() |
記者 許雅筑
喜歡棒球 喜歡拍照 喜歡海 喜歡咖啡 喜歡馬鈴薯 覺得有時候其實也不是那麼了解自己 不過 無論走到哪裡 都不要忘記最一開始的理由 相信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 全宇宙都會合力幫你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