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leo來自馬達加斯加的《自由之聲》
Mahaleo來自馬達加斯加的《自由之聲》
文/ 蘇芳儀 2007/10/14
Mahaleo,一個馬達加斯加的傳奇名字,是由七位對社會有理想和抱負的音樂愛好者所組成的樂團。今年10月,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在地發聲」為主題,放映來自世界各地與台灣本土共42部紀錄片,希望透過這些影片呈現不同角度、族群和區域間的文化多元與差異,讓台灣人也可以體驗來自遙遠異地的文化。其中,《自由之聲》便是一部以Mahaleo為主題的紀錄片,現場更販售該樂團在2005年舉辦演唱會的限量唱片,希望民眾也能分享這個遠渡重洋的天籟之聲。
Mahaleo發跡於七零年代前期,當時的馬達加斯加剛脫離殖民政權,正值動盪時期。1972年,社會之間掀起巨型的反政府示威遊行,意圖逼迫馬國首位總統Tsiranana請辭連任。正是在這樣的時局下,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七位Mahaleo團員,以彈唱作曲的方式來支持他們認同的反抗運動和政黨。雖然彼此是因為對音樂的喜好而結識,但卻未曾放任各自的學習歷程,無論是學商、醫科還是農業(都是當時獨立不久的馬國極需發展的部份),他們在創作表演的同時,也順利完成各自的學業。
Mahaleo的歌曲以團員們動人的歌聲為主軸,大多只以簡單的吉他伴奏,偶爾也會加入非洲傳統打擊樂器、手風琴、電子合成器、Bass或是Valiha(一種類似豎琴的非洲傳統樂器)等樂器,雖然編曲簡單,但團員們各有特色的音色,在四部和聲的演唱之中,讓簡單的曲子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
在曲風方面,Mahaleo的歌曲主要承襲自馬達加斯加高地的傳統曲調,也受七零年代當時風行世界的流行音樂影響;其中氣氛上比較熱鬧的幾首曲子,則融合當地十分受歡迎的salegy風格,以輕快的12/8調式營造出熱鬧、舞蹈般的感覺,洋溢濃濃的異國風。
初期:生活取材 創造認同
但Mahaleo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在他們歌詞的創作。樂團成立初期,歌詞內容經常取材自日常生活,藉由刻意營造的故事來表達對於愛情、死亡、友誼等生命課題的關懷,在當時來說十分新潮,打動了長期被殖民的馬國民眾,並成功創造了認同感。
專輯第二首歌<Adin-tsaina>(Worried),描述老婆出走,留下被拋棄的老公獨自擔憂自己和孩子的未來。雖然故事令人難過,但曲子採大調的形式營造出希望依舊存在的感覺,也反映了當地人樂觀面對困境的天性。第五首<Rafahafahana>(Freedom)表達的是對自由的嚮往。經過長期殖民的苦難,自由成為島上人們最大的渴望。歌者以充滿情感的高亢嗓音,伴隨吉他乾淨的撥弦聲,帶出發人省思的深沉哀傷。
除了嚴肅的時事議題外,Mahaleo依舊還是保有島國人樂觀開朗的天性,透過幽默的歌詞唱出生活週遭一則又一則的小故事。第4首<Lendrema>是描述一位名為Lendrema的孤兒,逃離他的救濟所卻差點遭人槍斃,並被視為缺乏存在價值的人渣。不同於大多只以吉他伴奏的曲子,這首歌使用的樂器更接近一般的樂團,歌曲使用大量的變拍和打擊樂器來表現孤兒驚險的生活,結尾加速的部份配合歌者激動的歌聲,表現出群眾越來越歇斯底里的辱罵。
第一首<Karaborosy>(Bush-taxi)則是一首令人欣喜的salegy歌曲,除了使用大量的樂器,營造出都市車水馬龍的喧囂感,沙鈴和跑馬般的Bass讓整首曲子輕快地,讓人不禁想跳舞,無形中創造出彷彿慶典的歡愉氛圍。
中期:檢視社會問題 撫慰人心
隨著時空的流轉,畢業後的團員在各自的領域找到了一片天空。修習醫科的人,懸壺濟世;習農的人則致力於農業技術改善與推廣;也有團員從商或為政,彼此都希望能為母國的發展盡己之力,一如大學時代唱出愛國情操的精神。然而,在抒己抱負的同時,他們也不放棄透過音樂的感染力向社會傳達訊息。而在這個時期,他們的關懷從人類的精神層面轉移到國家發展的層次上,諸如環境、貧窮、暴力等社會問題,都成為歌詞內容備受矚目的議題。
第九首<Ramiaramila>(hey!soldier)以第二人稱的方式提出對軍人的質疑。大調和弦搭配強烈節奏感的鈴鼓,演奏出歡愉的氣氛,似乎藉此諷刺軍人選擇擁槍聽命的生活,愚蠢地放棄和平帶來的欣喜。
而第十四首<Raha noana ny kibo>(when the belly’s empty)明確指出正在進步中的國家,至今卻仍存在貧窮的問題。歌詞中透露出,儘管失去了祖先的庇護,人民還是要盡力彌補這個社會的傷口。整首曲子只以吉他伴奏,喃喃自語般的婉約和聲就像人民的祈禱,在撫平每個心靈的同時,以溫柔但堅定的語氣要求人民應當正視這受傷的社會。
晚期:與自然共榮 扮演社會堅實後盾
除此之外,Mahaleo也創作了不少關於大自然的歌曲,像是極盡空靈富神秘感的<Somambisamby>(a full moon)、猶如吟唱詩人帶點哀傷說故事般的<rovotra>(the wind)以及夏夜般寧靜悠閒的<Alina mangina>(serene night),每首歌都敏銳地抓住不同自然面貌的特色,刻畫馬達加斯加的人民生活與大自然休戚與共的關係。
雖然出道已久,但Mahaleo每次的演唱會依舊吸引許多觀眾,從七零年代至今,團員們仍持續不斷的創作,用歌詞說出歷史的苦難,以溫柔的旋律撫慰人心,他們以音樂作為改善社會的力量,陪伴這個國家和人民度過艱困的歲月,傳達希望的訊息。
也許習慣於流行音樂的花俏和多變,Mahaleo的音樂顯得單調許多;但歷盡滄桑的馬達加斯加人,不需要繁瑣,僅僅是這般純粹的音樂本質就能觸動人心。音樂的價值不只在於其藝術性,更重要的是它充滿感動人心的內力,Mahaleo的歌曲應該被世界聽見,讓被文明蒙蔽的人們重新體會單純的「心」動。
![]() |
記者 蘇芳儀
姓名:蘇芳儀 筆名:大花 E-mail:p9939@hotmail.com Blog:http://www.wretch.cc/album/megansu2001 從小因為活潑話又多,我就常被人家說很適合走傳播這行,但真正開始摸索這個領域是到加入傳播系之後,雖然不像大多數同學有文科深厚的底子,但自然組出身的我正積極培養對文字的敏銳度,並努力開發潛能,以不同的思考模式來面對傳科系帶來的挑戰,這才發現要成為一名好記者,必需先經過傳教般的道德教誨。 我很喜歡旅行,從找尋旅遊資訊當中,豐富自己對各地文化的了解,也因此培養出不少興趣,如藝術、設計、攝影、音樂等,許多神奇有趣的靈感也是在旅行途中蹦出來的。 我有雙不安分的眼睛,對於週遭事物有獨特關懷之處,喜歡藉由攝影來反映自己關注的世界,用小小的鏡頭捕捉每個千變萬化的瞬間,曾經掛著單眼相機,在夏日的泰晤士河畔,從日出拍到日落;也曾自己進過暗房,在一片黑暗中,吹毛求疵的尋找每張照片最好看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