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愛像非洲一樣寬》無私的愛感染全世界

這個故事是在說在衣索匹亞所發生的事,表達出疾病、貧窮與絶望的黑暗,人性的一面。

《愛像非洲一樣寬》無私的愛感染全世界

文/ 鄧詠兒  2007/10/14

 

 

「一個婦人,一所孤兒院,一塊被愛滋病傷害的土地。」                                                            

「一開始,她只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她並不知道,救一個孤兒,便是救整個世界。」

                                                                                                               ---摘自《愛像非洲一樣寬》

「愛像非洲一樣寬〈There Is No Me Without You〉」,這是女主角哈蕾格雯‧帖費拉最喜歡一首歌的歌詞。往後所發生的一切,源自於哈蕾格雯‧帖費拉的丈夫和女兒不幸過世開始。

作者梅麗莎‧費‧葛林以新聞報導的犀利觀察和小說的戲劇張力,描繪出一個非洲婦人如何努力拯救自己國家中,那些即將被愛滋病「殺害」的小孩。哈蕾格雯是一個熱情奔放,身材圓胖,一百四十公分高的女人;故事從哈蕾格雯在接獲凱貝列〈類似某種具有立法與行政功能的縣政委員會〉的電話後,決定收養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明帖西諾特─開始,進而帶出衣索匹亞為什麼會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八一%的衣索匹亞人每日所得不到兩美元,二六%的人每日所得低於一對元。在我們的認知裏,「非洲等於貧窮」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愛美的女士一直追求著體態的完美,用盡方法〈不正當的飲食,甚至不吃〉達到目的,但在絕食的同時你是否有想過,在全國六千五百萬人的衣索匹亞裏,有兩成的人口一整天是沒東西吃的。

哈蕾格雯與丈夫沃庫結婚後生了兩個女兒,分別是阿特特蓋布和蘇珊娜,一家四口看似生活美滿,卻不知厄運慢慢的靠近他們。沃庫忽然去世,令這原本美滿的家庭變得灰暗。阿特特蓋布變得脾氣暴躁,在某天深夜溜出家門,結識了啊希貝爾,並嫁給他,兩人生了一個男孩。不久後阿特特蓋布生病了,骨瘦如柴的她,頭髮掉光了,滿臉麻子,雙眼全盲,哈蕾格雯抱著女兒,感覺女兒就像剛出生時昏睡的樣子。丈夫和女兒的過世,讓哈蕾格雯過著頹廢的生活,她想把自己藏起來,過著隱居的生活,但她最終決定積極地生活,去幫助別人。在她收養第一個小孩開始,哈蕾格雯便漸漸的愛上這種和人分享快樂的生活,她從只有七個小孩到二十個、四十個…
 
《愛像非洲一樣寬》書中充滿著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愛護,他們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一定要趕快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新家。有一位又瘦又餓,分泌不出足夠奶水的母親,面對著在懷裏的寶寶,自責地道:「分泌不出足夠的奶水,孩子很失望,不高興,拼命的哭鬧;孩子時睡時醒,夢中喃喃責怪著我;孩子心中一定在想為什麼有這麼一個無能的媽媽。」
 
每一個被送去哈蕾格雯家的小孩,都擁有著相似的背景,可能是父母雙逝、其中一方過世〈如果死於愛滋病,就會被眾人視為瘟疫〉、或是被性侵。一般人對愛滋病患都存有偏見,認為都是行為不檢點所致。愛滋病的防疫疫苗雖然面世,但在非洲,使用的注射器卻沒有經過嚴密的消毒過程,甚至有醫生在兩小時內使用未經正確消毒的六支針頭替五百人打針,這在醫療資源短缺的非洲來說,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

梅麗莎在書人揭露了很多非洲人生活的黑暗面、很多令人會鼻頭一酸的事情。大部分的非洲人糧食不足,吸毒變成他們生活中的必須品,騰巴可以讓人覺得不餓,很多非洲人都相當喜愛,只因為它比食物便宜。行政者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不願向外界透露非洲人過著非人的生活,以致即便民不聊生,也得不到外界的救助。

她驚呼治療愛滋病的藥到底在哪裡?巴洛斯維康這家私人藥廠,以齊多夫定唯一發明人的身份申請專利保護,而每一位病人一年的藥費為一萬美元。就算是後來研發出的新療法─「三藥雞尾酒療法」,也是跟齊多夫定一樣昂貴。雖然這些藥的研制都有官方的資助,但由於當初美國沒有對藥物設定標價管制,以致獲得這個專利的私人企業都把價格定得很高。這對於每日所得不到兩美元的衣索匹亞人來說,該如何是好?而給孤兒施用的愛滋病藥物,在二零零五年才出現在衣索匹亞。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哈蕾格雯連一隻螞蟻都不敢捏死,她知道那小小生命是聰明科學家也無法創造的東西,是最高明醫生也無法救活的東西。」科學家、醫學家為使人類預防各種病變而研制出很多疫苗,藥物。一方面它無疑是人類的救星;另一方面,它也是窮人的奢侈品。

有些人從小就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一名醫生、藥物研制人員,要醫治所有患病的人。國際組織每年花好幾百億美元去開會研究如何解決愛滋病的問題,他們也都對哈蕾格雯收養了好幾十位非洲孤兒表示佩服。其實我們只要以實際行動多關心身邊的人,相信這個世界一定變得更和諧。

記者 鄧詠兒
  鄧詠兒 au6s.cts94@nctu.edu.tw 一直以來,我都很敬佩記者們,他們的筆就像是人民的嘴巴,他們的文章就像是人民的心聲。慢慢我也學會注意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我比較關注民生方面的事,像那裡出現災情、那裡有人被搶劫、油價又漲了、原住民的權益問題等等。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念傳播相關的科系,感覺這是一個很神聖的工作,我必須精準的報道每一件事。現在的我,學會如何去觀察、分析社會所發生的事,我可以運用我所學的,去幫助社會上被弱視的一群,告訴社會大眾他們的所需。
記者 鄧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