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看、聽」 三種態度決定台灣音樂
「停、看、聽」 三種態度決定台灣音樂
文/ 林暐家 2007/10/14
樓梯間傳來陣陣輕柔的吉他聲與主唱美妙綿密的聲音,還不時伴著觀眾的叫好聲。這裡是台北公館的河岸留言,是台北人氣最旺的live band pub之一,許多創作樂團都在這裡發跡。
商業掛帥的音樂世界
現在正在舞台上的樂團是「三十六段迴旋踢」,他們50分鐘的演出毫無冷場。逗趣的歌詞、可愛陽光的曲風,加上主唱頻頻毫無預警的爆點,讓台下觀眾情緒不high也難。曲終人散的時候,觀眾們緩步走出門外,三十六段迴旋踢的團員們也正在收拾器材,準備起程前往下一場演出。台灣有許多創作樂團或獨立歌手,每天都過著這樣的生活,賺取些微的通告費。他們大部分也想發片,但是無奈於唱片市場的現實,只能自己一手包辦---錄音、後製、宣傳樣樣自己來。最後再找光碟工廠壓製少量的CD,在特定定點販售。
台灣非主流與主流音樂差距日漸擴大,台灣人民對於音樂敏感性越來越低。他們一概接受以商業利益至上的唱片公司與強力的行銷傳媒,而不信任自己的耳朵。對於那些曾在河岸留言表演過的歌手中,能叫出一兩個就不得了了。可是,對於那些獨立音樂創作者,他們不喜歡自己的音樂被標上「非主流音樂」,更別說是什麼「另類音樂」或「地下樂團」了,他們一直活在光明面下。這些名詞其實還不都是市場邏輯下催逼出來的產物。
台灣歌壇因為極度商業化而畸形發展,無法植基並反應當下社會文化情況。台灣的人民活在失根於本土,而飄盪在東西洋流行風的台灣歌壇之下,人民對於音樂的態度可用三種面向來概括。
「停」 被動接受聲音資訊
唱片對於台灣人來說,越來越只是個毫無情感的商品。進排行榜上的就買;身旁朋友買了我也要買;唱片封面好漂亮也想買。一時的衝動往往大於唱片本身的音樂性、原創性。英文「Mob」一詞原指烏合之眾,前一陣子流行的快閃族就被稱為「Flash Mob」。台灣人民差不多就等於被唱片公司操弄的一群「Mob」。他們很久沒被一張好唱片裡美妙的音符、優柔的節奏所感動,而慢慢失去鑑賞音樂的能力。台灣人民失去己有的聽力而轉移到「視力」,但自己卻渾然不覺,麻木不仁。
「看」 用眼睛欣賞音樂
一走進唱片行裡,便被充滿誇大的「視覺」所吸引。貼滿整面牆的海報;歌手在電視螢幕上扭腰扭臀;促銷特賣的DM。這些視覺效果試著吸引消費者的眼睛,進而迷惑每個人的視覺神經。曾在錄音室打工過一陣子的朋友說:「有些歌手的嗓音不堪到是一句一句錄,然後用機器一句一句修出來的」。歌唱的不怎麼樣沒關係,只要宣傳預算足夠,唱片至少有一定的銷售量。在發片前夕,唱片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製造相關誹聞,炒作歌手知名度。拍攝MTV時,儘可能的讓歌手能露多少就露多少,胸部再怎麼擠也要擠出來,同時也拍攝其他壓根與「音樂」無關的大量宣傳花絮。
華麗的打歌服、應景用的打歌台詞、周邊偶像延伸商品還有那些由文字工作者操刀寫在CD內頁,陳腔濫調式的宣傳文案,更是不可少的。唱片公司盡心盡力的「宣傳」充實消費大眾的視覺感受,同時也填滿了自己的荷包。這些「大怪獸」無一不想把自家歌手極力捧紅,製造空前的話題與偶像崇拜迷思。到最後,台灣人民只有吃虧的份。拿著集所有「視覺效果」於一身的華麗唱片,自己卻在放著音樂的音響前,感覺到一絲絲的空虛感。
「聽」 不理解內涵只重旋律
隨著現代科技日益發達,在網路上找到並下載一首當紅的流行歌曲已不是難事。試聽歌曲對於唱片購買者,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有多少人因為沒有及時的「停」同時又受了「看」的誘惑,就一股腦的付了錢就走。一張唱片除了精緻的外殼、封面、內頁、包裝之外,剩下裡面的那張「CD」卻是大家最容易選擇性忽略的東西,但它卻是最能代表歌手的東西。
除此之外,台灣人對於音樂背後的文化面、時空背景也越來越不關心重視,以西洋當紅的音樂種類「嘻哈音樂」來說。每個年輕人電腦裡或多或少都有幾首嘻哈音樂,但在聽這些音樂的同時,你可曾想過歌詞背後的意義?嘻哈是黑人的音樂,是權力解放下的產物。權力包括了政治、黑幫、生存。不過當一個人沒有黑道背景、沒有錢、沒有勢力的時候,他最多能夠掌握的就只有「性」。
嘻哈音樂給了我們最直接的衝擊,就是歌詞裡放進大量「性」的keywords(當然也包括火拼、金錢、黑道等)。這些帶有「性」關鍵字的歌詞,多半對於女性性器官有所描述或者展現男性在「性」方面凌駕於女性之上,而造成一種對女性的全面性泛低。詭異的是,許多年輕女孩還是照聽不誤。他們殊不知歌詞中字字句句都在貶低自己,不過他們還是渾然不知。他們不想知道,也沒興趣知道。任憑隔著太平洋對岸的黑人們用歌詞一再的進行「文化攻擊」。
給音樂自由平等的空間
許多先進國家的歌壇也有跟台灣類似的情況,有過之而不及。不過他們的獨立創作樂手卻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非主流音樂CD也不用擺在唱片行的角落,而可以跟主流音樂平起平坐;在學校聽著另類音樂,也不會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或許是台灣音樂市場過小,主流音樂過份龐大而壓制到其餘音樂的市場;抑或是台灣人民音樂素養還未能達到一定水準,不能靠自己的耳朵擇其所好。但那些默默耕耘的歌手、樂團們,已經隨時準備好,只是看台灣人民何時接受他們了。
![]() |
記者 林暐家
我是個怪人 可以一個人在小巷子拍照拍上一整天 可以聽完一首歌捶地傻笑又生氣 也喜歡挑戰別人不敢做的事 攝影、多媒體設計、平面排版,是我的專長也是我的最愛。 曾任DJ社社長的我對於非主流音樂、次文化也有相當的了解,寫作議題也偏向於此。 歡迎大家多多交流 個人相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