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生命最後旅程 《搖滾公路》不回頭

搖滾公路 影評

生命最後旅程 《搖滾公路》不回頭

文/ 蔡昇峰  2007/10/14

如果憑著「搖滾」這兩個字,就認為這是一部吵死人的電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搖滾」與「公路」這兩個名詞放在一起當做片名應該會吸引不少搖滾客,筆者也是因此而對這部電影感到興趣。許多的搖滾客都愛公路電影,這或許跟《公路之旅》的放逐與疏離感,以及搖滾反叛社會價值的感覺相似有關,但是《搖滾公路》這部來自北歐芬蘭的公路電影,卻是以逐夢、成長的概念來完成這趟公路之旅,為旅程添加了新的意義。

 

 如果沒有明天 就要讓今天快樂

 

17歲的PETE夢想成為一名搖滾樂手,卻在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時就暈眩昏倒,接著馬上被診斷得了癌症,住進醫院治療,在醫院裡認識另一個更嚴重的癌症病人JUSAJUSA整天播放一首與搖滾不相關的民謠歌曲,這首歌描述非洲蒙芭莎(Monbassan)的沙灘上充斥著比基尼美女,他幻想要到蒙芭莎見識非洲沙灘上的種種。PETE受到JUSA的鼓舞,決定和JUSA一起逃出醫院,完成到蒙芭莎的最後心願,但他也希望能前往北方邀他心儀的女孩KATA一同到蒙芭莎。於是二個沒有明天的青年,一個拿著收音機,一個背著吉他,開始了他們的旅程。

 

在我的認知裡面,來自北歐的樂團,大多是以反基督、黑暗的重金屬曲風,配上撕裂而扭曲的黑死腔。但是在《搖滾公路》,卻沒有震耳欲聾的吉他和熱血沸騰的鼓擊,而是從JUSA的手提音響傳來的非洲味十足的民謠,和PETE背著吉他搖搖擺擺地彈奏,頭戴搞笑的假髮、跳著俗氣的舞步在街頭賣藝賺取旅費,一點都不「搖滾」。

 

片子一開始PETE去應徵加入的重金屬樂團團名就暗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No Future Today」,因為明天沒有未來,所以死路一條。而PETEJUSA兩位主角面對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的方式,就是不再拖延、把握現在。所以PETE決定去找KATA告白並邀他一起旅行,JUSA決定去蒙芭莎,KATA決定與PETE一起走。而後KATA為了滿足病危的JUSA「這輩子沒和女人上過床」的遺憾,決定獻身,PETE也只有忍痛成全。因為沒有未來,所以只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把握現在,但也因此感到幸福。而故事的结尾是PETE18歲生日,父親用V8拍攝到的畫面,親人、蛋糕、新長出的頭髮、美麗的女友,以及PETENo Future Today合唱Monbassan給死去的JUSA,算是一個happy ending吧!

 

清新的風格表現 顛覆搖滾印象

 

在旅途中不難發現許多刻意安排的色彩,蔚藍的天空、鮮紅的敞篷車、青蔥的草原、鬱綠的樹林,每個景都是乾乾淨淨,完全符合一般人對北歐國家的想像。沒有多餘的東西,也讓整部片不會因為這是主角們最後的旅程而顯得沈重。對於搖滾樂的形象,有一種不一樣的詮釋。一 般人常會直覺的把搖滾樂跟嗑藥、酗酒、濫交等負面的形象連結在一起,但是在《搖滾公路》裡,就連「No Future Today」的樂手和表演的PUB也是乾乾淨淨,雖然還是有著黑色皮褲和釘洞穿環,但卻意外的顯得相當清爽。

 

 

 大部份搖滾電影裡描寫的樂手,不管是真有其人,或虛構出來的人,總不離酒、色、金錢…等。反正就是憤怒,憤怒引發共鳴就會爆紅,人紅了就迷失,迷失之後就自殺,不然就是縱慾。根基於反叛、叛逆思想的搖滾樂,或許就是要演一齣狂放之後墬落的戲碼,才能名符其實。但是搖滾公路的搖滾並不是這樣的搖滾,反而帶著一種陽光、爽朗、積極的氛圍,也許是這部片的北歐風情所帶來的影響。雖然後來PETEJUSA並沒有真的到達蒙芭莎,JUSA死在一個無名的小沙灘,但仍是令人感到這部片充滿了燦爛陽光。

 

 

雖然《公路之旅》一點都不「搖滾」,但是嚴格說起來,PETEJUSA說走就走,說幹就幹的追夢旅程,其實就已經很具有搖滾精神了。而撇開搖滾不談,這其實是一部不錯的勵志小品,對於人生目標的追尋,可以有更多的啟發。「十三歲以前,我以為只要酒醉過、開過車、做過愛,人生就差不多了。」PETE這麼說。但是當知道自己生命即將結束,才了解其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活著。

記者 蔡昇峰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四年級,主修數位媒體學程。國中開始玩樂團一直到現在。跟記者比起來,更想當一個rocker,總覺得彈吉他比寫字容易。記者和rocker其實是相當不一樣的兩個身份,記者對於事情要有客觀的眼光,公正的評斷;rocker則是說幹就幹,相當主觀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過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中試著取得一個平衡點,也許是一件有趣的事。
記者 蔡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