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女皇 伊莉莎白
孤單女皇 伊莉莎白
記者 鄭豪 文 2012/10/07
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樣如此基本的想法,伊莉莎白卻無法擁有。很難想像終身要為了國家奉獻自己的人,是如何壓抑自己心裡最深處的孤獨與脆弱。從《伊莉莎白》到《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的上映隔了九年,卻演出了伊莉莎白女皇人生中的精華十五年。
橫跨十五年以上,凱特詮釋女皇細膩到位。
(圖片來源/Google搜尋)
主角女皇是由凱特布蘭琪飾演,觀眾可以從兩部電影中看出在九年之間凱特演技的躍升,從初出茅廬的年輕女皇到飽受歷練的中年女皇,凱特將女王在不同時期的情緒轉折與內心的掙扎詮釋得淋淋盡致。導演夏克哈卡帕在兩部電影當中所使用的拍攝手法跟鏡頭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值得觀眾細細品嘗。
初生之犢 年輕被動的單純
在《伊莉莎白》中,影片的時間軸從血腥瑪麗女皇駕崩前到伊莉莎白女皇削髮自稱為童女女王為止。在一開始,電影氣氛塑造出瑪麗女皇對異教徒的殘暴和猜忌,這與伊莉莎白公主的天真單純形象形成了相當大的對比,劇情這樣的安排,無疑是要讓觀眾喜歡上伊莉莎白。
在劇情一開始,編劇就用了非常精彩的內心戲來吸引觀眾的眼光,伊莉莎白的內心掙扎在於自己的性命隨時可能會被奪去,但她如果在自己的姊姊駕崩前都活下來的話,她就能當上英國女王。當手足的生命消逝與自己權力的獲得在同一時間時,伊莉莎白的內心是非常矛盾的。而另一個矛盾的內心戲是在瑪麗女皇身上,在她死前的最後一刻,身邊大臣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說服她殺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以保存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但瑪麗內心掙扎、不肯簽下處決令,因為她害怕背上謀殺親妹妹這項不義的罪名。
瑪麗女王跟伊莉莎白公主的對手戲很短暫但張力很強。(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這段劇情也點出了她們姊妹倆對於父親亨利八世的尊敬跟戀父情結。瑪麗不斷地在伊莉莎白面前讚頌自己的父親是如何的偉大和豐功偉業,而且自己與父親是如何的相像;伊莉莎白也不甘示弱,表示自己跟父親所堅持的宗教與和平主義才是最重要的。也許瑪麗遲遲不殺伊莉莎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不想要讓父親和自己唯一的聯結被斬斷。
在登上女王寶座之初,伊莉莎白是青澀天真的,而凱特將這場戲詮釋得十分動容,對於政要大臣的搬弄跟不信任,伊莉莎白只能往肚裡吞。有一場戲描述女王聽了大臣建議後出兵法國卻戰敗,而教會卻怪罪於伊莉莎白,她在父親的肖像前痛哭失聲,這部分可以看出她的不安和她的脆弱,甚至單純。
女人到女王的轉變在於腦袋
在《伊莉莎白》當中,最有吸引力的部分莫過於凱特把伊莉莎白從凡人到女王的形象演出的非常分明,在一開始的政治決策上可以看出伊莉莎白都是受到大臣的擺布,而過錯卻都在自己身上,其中有一場戲是伊莉莎白要頒布單一教會的法令,在頒布前,伊莉莎白在鏡子前練習演說,心理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但是到了投票當天的演說,伊莉莎白可以說是漸入佳境,此段落也是凱特演技實力的展現。
她在演說初期表現的緊張卻堅定,到後來輕鬆還不失幽默的抨擊反對派,最後則是懇切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場戲凱特演技精湛,在短短十分鐘的劇情,她的眼色變化明顯,巧妙地反映當時伊莉莎白的心情。通過法令也是因為伊莉莎白使出了一些小手段,也表示她不再是以前那麼單純無邪,不再是由「心」來治理國家,而是用「腦袋」帶領英國,這正是伊莉莎白從女人轉變為女王的分野。
凱特布蘭琪演出不同心境的女王,眼神非常到位。(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在拍攝手法上來說,初期拍攝伊莉莎白的鏡頭畫面大多採用凝視角度,並且常常是用窺視的角度來拍攝,例如在公開場合,導演就會在人群當中拍攝伊莉莎白,代表著一種由他人來觀察女王的檢視角度;而在私底下的感情部分,就大多會在閣樓的隙縫或牆壁角落拍攝女王,就好像我們是正在偷窺著女王的私生活,這種偷窺的鏡頭令人產生緊張卻刺激的感覺。
但在後期的部分這樣的拍攝手法會越來減少,在《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當中更是沒有這樣的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俯視角度,或是環繞拍攝。俯視角度就好像是從神的角度來檢視這位由神授君權的女王,表現出伊莉莎白的不可動搖,也增添了女王的霸氣跟權威感;而環繞拍攝的手法也常常出現,把鏡頭特寫在女王的上半身,並且三百六十度的拍攝女王,表現出女王在決策上的堅定,三百六十度的檢視也是毫無破綻,表達出女王在任何角度都是完美的。
導演的鏡頭語言豐富,表現手法也很直接。(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女王情歸何處
不論是《伊莉莎白》還是《伊莉莎白─輝煌年代》都可以明顯地觀察到一個貫穿兩部片的主軸─女王情歸何處?兩部電影都有出現曾讓女王動心的對象,但後來始終是無疾而終,在劇情間常常也穿插了很多相親跟提婚的橋段,在電影當中不難看出伊莉莎白的政治立場是民主的,但是自己的婚姻卻是遭到那麼不民主的對待,在片中甚至有許多次眾臣子逼婚的橋段,這樣的劇情意象傳達出:伊莉莎白不再屬於伊莉莎白自己。
當婚姻不再掌控於自己手中,而變成是鞏固國家地位或皇室的正統性時,婚姻就變成了伊莉莎白最排斥的議題,於是正常的感情狀態漸漸成了奢侈品,在片中女王曾多次提到「我不屬於任何男人」、「這裡沒有男主人,只有女主人」、「我不屬於任何人的伊莉莎白」,這種價值觀也造就了在《伊莉莎白》最經典的畫面,女王穿上了婚紗,公開表示自己已經嫁給了英國。
而在《伊莉莎白─輝煌年代》裡面,伊莉莎白進而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女侍身上,自己堅持保持單身,並且說出了「I have become a virgin」這不代表生理上的意涵,反而是心理跟心態上的想法,她決心讓自己的心跟思想保持完璧,因為僅有如此她才能致力盡心於國家跟百姓。
伊莉莎白強烈的表達了自己的感情觀。(影片來源/Youtube)
《伊莉莎白》跟《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在音樂、服裝跟建築上都把當時的風格營造得很逼真,而凱特的精湛演出也讓人們可以建構出伊莉莎白的個性和人格,她的無私奉獻和背後辛酸透過兩部電影呈現在觀眾眼中。透過電影,伊莉莎白的偉大更容易被大家所熟知,也讓觀眾更喜歡伊莉莎白女王,因為她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國家和百姓,就像在電影結尾她提到的:「人們叫我處女女王,沒結婚,沒丈夫,沒子嗣,我是人民的母親,上帝給我力量讓我承受這偉大的自由,我是你的女王,我是我自己。」
![]() |
記者 鄭豪
突然決定的事就會義無反顧,可能很難熬,但是會逼自己不能後悔。 表面上無所謂但心底還是希望得到那一點別人的認同。 不喜歡把事情看得太複雜,簡單一點,我是好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