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期

以悲傷為基調 人間師格

《人間師格》原名是「Detachment」,有著超脫、分離的意思,導演運用了卡繆的話:「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我從未如此深刻感受到超脫於自身,卻又如此真實地存在於世界 。」

以悲傷為基調 人間師格

記者 廖敏廷 文  2012/10/07

教育一直是備受爭議性的題材,無論是小說、電影或是電視劇,都有見過以它為主題的故事。這幾年來,以教育為題材的電影,像是《心中的小星星》、《三個傻瓜》、《小孩不笨》、《危險心靈》……等,不斷地在大螢幕上演,不斷地給人震撼與發人省思,在觀看的同時也思考著:「是不是現在的教育錯了?」只是在思考教育體制時,往往忽略了一些更根本的問題,這就是《人間師格》所探討的議題。

 人間師格的海報
 《人間師格》的海報。(圖片來源/荼靡誌)

《人間師格》是在今年上映的電影,是在講述有心靈創傷的代課老師Henry,進入一所州公立高中代課,但因為高中分數不好,校園中充斥著許多不喜歡讀書的學生。校園中霸凌事件頻傳,其他如虐待動物、性交都是常見的狀況。在這段代課的期間,Henry遇見了飽受同學與父母欺辱,最終選擇自殺的Meredith,沒有歸屬感的雛妓Erica,與自己外公的過世,這些遭遇讓Henry重新思考自己與這個社會。

 

導演細膩呈現 令人動容

《人間師格》原名是「Detachment」,有著超脫、分離的意思,導演運用了卡繆的話:「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我從未如此深刻感受到超脫於自身,卻又如此真實地存在於世界。」來引出這部電影的主題。

《人間師格》的導演是曾經執掌過《美國X檔案》的東尼.凱。影片的拍攝則找來了奧斯卡影帝──安卓.布洛迪,由安卓.布洛迪飾演滿懷悲傷的Henry。透過Henry與每個人的邂逅帶出影片中的議題。導演東尼.凱運用了多線敘事的手段,讓影片中的男主角Henry回憶起自己幼年和對著螢幕的獨白,這些畫面的穿插與現實場景的交錯,富有童趣的動畫與影片的並用,電影美學十足,也帶出導演東尼.凱對於這個議題的獨特想法。導演東尼.凱在這部影片中,也讓自己的女兒貝蒂.凱演出了Meredith,貝蒂.凱在這部影片中也表現亮眼,讓人對於她的遭遇心生同情。

相較於近幾年較紅的教育性電影,都是讓觀眾在較歡笑的氣氛中發現教育的問題,雖在影片中,發生問題的同時,觀眾也會跟著主角的心境悲傷或是難過,但是結局仍朝著正面發展,因此觀眾會認為這部影片是會讓人愉悅的,並不會在看完後心中仍感惆悵。相較之下《人間師格》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鬱悶、是傷感的,片裡幾乎沒有讓人發笑的場景,只會讓你不斷地陷入悲傷的漩渦。

 

從死亡發現問題

影片中的議題是美國的教育問題,由Meredith的故事帶出的校園中的霸凌事件,雖然在影片中,同學並沒有肢體上的欺辱,但是言語上的譏笑,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霸凌。往往一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會選擇去排擠與自己不相同的人。片子中Meredith雖然身型肥胖,但是有著很好的藝術細胞,她熱愛攝影、畫畫,但是Meredith的父母也不支持她的興趣,反而冷言冷語,讓Meredith在學校與家中都沒有安全感也沒有感受到愛。其實,在Meredith的心中只是想要有一個人可以給她溫暖並且相信她,她會喜歡Henry是因為感覺到Henry眼中有她。

一般人在面對一些對於生活缺少安全感的人,是應該要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在這部影片中,就是因為沒有人即時地伸出一隻手,而造成了悲劇。Meredith的死亡是《人間師格》中的給觀眾最大的震撼,但在看到Meredith的死亡同時,也反映出父母跟子女的關係,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做父母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功成名就,多數的父母只希望孩子可以把書讀好,但無法忍受讓孩子跟著興趣走,因為父母都是拿著自己過去的經驗套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只是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時,也是要去思考著:「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讀書的細胞,但他可能有其他領域的天分,如果只是壓抑,這樣只會埋沒一個人才,孩子也不會快樂。

在影片中也演出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有些父母不去了解問題的根源,只先想著是學校的問題,尤其是當現在孩子已經越來越少了,又在「愛的教育」政策下,有許多父母已經疼愛孩子到了溺愛的地步。


雛妓Erica與主角Henry,第二次相遇。(圖片來源/front row rivew)
 

沒有人是完美的

《人間師格》在讓觀眾思考著教育的問題同時,也讓觀眾思考著社會。影片中敘述著每位身為老師的人,他們也是要面對著自己人生的問題。有一位老師每天出門去教書,都要先吃一顆快樂丸才能面對每況愈下的教育,有一位輔導老師在每天面對自暴自棄的學生後,也精神崩潰的對學生大吼,有一位老師在下班回家後,面對的只是做著自己事的家人。通常教育性的影片,只會看到孩子的問題,但是在這部片子中觀眾也看到身為老師的問題。當然影片能表達的只是社會中的一個縮影,像是雛妓Erica在公車上公然被打,男主角Henry沒有出面幫助,這也是顯示出社會的冷漠,導演東尼.凱不只是想讓觀眾看到教育的問題,也想讓大眾思量著現在這社會的冷漠。


主角Henry在最後一堂課唸著艾倫坡的文章。(圖片來源/TV After Dark)

導演東尼.凱手下的男主角Henry是一名代課老師,Henry往返在各所學校中,卻不與學生和教師有所感情牽絆,他就是一個不帶感情的表徵。但是在隨著劇情的流動,主角Henry在面對著自己的外公過世,與Meredith的自殺後,Henry決定正視自己的心靈,並與雛妓Erica之間發展出親人的關係讓人動容。

在最後,導演東尼.凱運用了愛倫坡的句子最為結尾 :「那年的秋天,陰沉而寂寥,雲朵低低壓在天際,我獨自一人,策馬而行,穿過這抑鬱的鄉土,終於,隨著夜幕降臨,我看到了昏暗的亞瑟古屋,我不知它昔日的模樣,但初次照面,那絕望的陰沉便滲透我心,望望周圍單調的風景,斷牆頹垣,枯枝落葉,靈魂被深深壓抑,冰冷,墮落,心傷。」整齣影片在這落幕,但是帶給觀眾的是無限的悲傷與感慨。

在這資訊發達的社會中,環境已經不是從前那樣單純,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能給孩子的陪伴與教育已無法足夠,但眼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在無法了解孩子的狀況下,只靠學校的教育是有限的,而就在關切孩子的教育時候,卻忽略了身為大人也是有大人的問題。《人間師格》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影片的背景雖然是在美國的高中,但觀眾可以藉由《人間師格》來想想自己的社會是否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


《人間師格》電影預告。(資料來源/YouTube)

記者 廖敏廷
我是小敏, 咖啡與音樂上癮者。
記者 廖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