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期

尋找心目中的威利

茫茫人海中,我們無數次錯過。遇見你是最難但也最幸運的事。阿根廷版《向左走向右走》,將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特色完整展現在世人眼前。

尋找心目中的威利

記者 白婞嫈 文  2012/10/07

「威利在哪裡?」作者馬丁韓福特在每一頁上都畫了不同的地點和事件,但唯一會重複的,就是穿著紅白條紋上衣的威利和他身上的配件。這本益智童書,要讀者在每一頁畫滿了人的圖上找出主角威利的位置,或是其他指定要找出的物品。

《在人海中遇見你》裡面,由琵拉羅佩茲迪艾雅蕾所飾演的女主角瑪麗安,從十四歲開始就對這本書有特別的情感。她藉著這本書發現自己的渺小。繪本上的每一頁都擠滿了人,若不是作者提示,「威利」也將是茫茫人海中不起眼的一個。

女主角瑪麗安非常喜歡《威利在哪裡》,希望有一天能找出「在城裡的威利」。(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女主角瑪麗安非常喜歡《威利在哪裡》,希望有一天能找出「在城裡的威利」。
(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因為對「威利」的執著,每一頁的威利在哪裡,她都可以找到,唯獨「在城裡的威利」卻怎麼樣都沒有辦法找到。這讓她不禁想到:當知道自己要找誰的時候,都不見得能順利找到,「當我不知道誰是我要找的人時,要如何找到那個人?」

男主角馬汀是個不折不扣的宅男,幾乎可以在電腦前完成所有事。(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男主角馬汀是個不折不扣的宅男,幾乎可以在電腦前完成所有事。
(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哈維爾多羅拉斯飾演的馬汀就是瑪麗安在尋尋覓覓的「威利」。網頁設計一做就是十年,馬汀的生活模式是典型宅男,幾乎是任何事情都能透過網路完成,包括食物和性。因為太多時間花在工作而沒有空接觸人群,久而久之,馬汀失去了與人直接建立關係的能力。在他的生活裡,唯一還算得上有正常人際關係的,是他的女朋友。但女友藉故離開他到美國以後,就再也不聯絡,只留下一隻叫做蘇蘇的小狗。他變得害怕人群。因為害怕自己的人群恐慌症不知道哪天會發作,他每一天都背著重六公斤,有急救用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包包出門。


師法曼哈頓 向伍迪致敬

從《在人海中遇見你》可以看見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特的城市風貌。電影在一開始就以幾個不使用轉場效果,直接剪接的鏡頭來展現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特殊樣貌。斑駁、低矮,對上新穎、高大,阿根廷首都這赤裸裸的對比,是導演古斯塔沃塔瑞托向經典名片《曼哈頓》學來的。該片開頭就是一連串直接剪接的鏡頭,引導觀眾看見紐約的繁華,工業城市的興盛。

古斯塔沃塔瑞托雖然早已是阿根廷的廣告教父,也拿下過劇情短片的大獎,但劇情長片還是第一次嘗試。電影開頭的剪接手法和赤裸呈現、嘲諷生活的畫外音,以及電影劇情轉折時,馬汀和瑪麗安分別在家中看著電視裡播出的《曼哈頓》劇情落淚,都是導演所使用,向伍迪艾倫致敬的方式。

也許因為古斯塔沃過去廣告及劇情短片的經驗,在這部片裡向觀眾提示季節時,他選擇用粗體白字經過設計後,放在畫面中來表達。雖然這並不是主流作法,一開始看到會引起疑惑,但為了不花費時間在描述季節上,如此在畫面呈現上確實較為簡潔明瞭。

 

布宜諾斯艾利斯特殊的城市風貌,新舊建築交雜。(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布宜諾斯艾利斯特殊的城市風貌,新舊建築交雜。(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片中穿插了一些動畫。男女主角一開始分別介紹自己所住的「鞋盒」套房,解釋房間的格局,因為瑪麗安大學時代學的是建築,因此在畫面上可以看到精準的繪圖比例。這麼清楚細膩的描繪,讓觀眾走進他們的「鞋盒」,初步了解他們的社會。另外,一些轉場效果用動畫方式表現城市建築的輪廓線條,較為精簡清晰,而且因為與片中其他部分表現方式不同,使該片活潑起來。

全片中充滿現代主義的精神,包括簡潔、最大功能性、精準等特色,但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樓牆面上的非法小窗,卻留下後現代反動的痕跡。那些小窗在大樓外牆上看來坑坑疤疤,但也因為有這些非法打通的小窗,而讓牆上平凡的大幅廣告顯得有趣,更使得男女主角有機會與彼此相遇。


都市生活 恐怖平衡

居住在有300萬人的都市裡,巨大的生活壓力就像走在路上,看著兩旁高樓大廈好像快要壓到自己身上一樣。馬汀因為前女友的出走,整天都待在電腦前,在有這麼多人居住的地方患上人群恐慌症;瑪麗安因為從沒用過曾經學過的建築技能,轉而當起櫥窗設計師,暫時逃避都市生活的壓力,但從很久以前就有的幽閉恐懼症仍然影響著她的生活。

一隻狗從大樓窗台邊一躍而下,後來被斷定是因無法忍受主人的冷落,選擇跳樓自殺;當場一個人看見狗自殺,也向正行駛的車衝撞自殺,而路邊一位婦人則因驚嚇過度倒地不起。除了男女主角外,沒有任何人打電話或向外求援。這是電影中男女主角第一次同時出現的場合,一個命案現場。看來誇張卻真實呈現了「都市生活」在巨大壓力下的型態。

導演古斯塔沃的精心設計,把阿根廷城市生活真實的不穩定平衡樣貌展演出來。每個人只能掃門前雪,管不到他人的瓦上霜。社會的冷漠也是造成市民們巨大壓力的來源之一,沒有好的情緒發洩出口,只能任其在心中堆積抑鬱。

 

網路取代真實人際

片中,馬汀和瑪麗安其實就住在同一條大道上對面公寓的不同層樓,而且對於事物的品味又很相似,但卻一直不認識對方。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相似的兩人,一直沒有機會相遇?

數年前,我們還在努力追求各樣服務電子化;但近一兩年來,報章雜誌開始報導電子產品的利與弊,從日常的生活中省思,探討「手機恐慌症」與「低頭族」所造成的健康及人際問題。相關健康議題,像是長期低頭造成的脊椎病變、眼球病變和其他衍生疾病等,讓人不得不憂心自身健康。而人際問題則有許多學生或名人以拍攝微電影及搞笑影片呈現,甚至連歌手的MV都要加入關心電子產品使用者的行列。

網路時代的來臨,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步調也更加快速。我們縮短了與商家之間的距離,與客戶的距離,與家人朋友的距離,但也因此縮短了彼此溝通的時間,拉長了心與心的距離。

數位相機這個電子產品見證了瑪麗安和她前男友四年愛情的開始,轉淡、消退,最後只剩下38.9MB的大小,然後被瑪麗安丟進電腦的垃圾桶刪除。感情似乎可以藉著秤重量來決定要不要繼續,記憶被數位典藏後,束之高閣。天空中佈滿了承諾要讓溝通更便利迅捷的電線,卻成為彼此感情虛擬化的幫兇。

 

天空中佈滿的電線,成為彼此感情虛擬化的幫兇。(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天空中佈滿的電線,成為彼此感情虛擬化的幫兇。(圖片來源/《在人海中遇見你》原文官網)

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虛擬,在臉書上改改身分,換換感情狀態,似乎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誰還在乎原本的自己是誰?


不只是愛情故事

終於,馬汀和瑪麗安再也無法忍受「鞋盒」沒有充足光線的樣子,在同一天分別請了工人到家裡進行「違法工程」。美麗溫暖的陽光照進小小的房間,愉快的氣氛藉著陽光灑進兩人的心裡。他們從各自窗邊看見彼此屋外的廣告,會心一笑。這不是電影的結局,而是一個轉折點。他們的世界從此充滿亮光,他們終於可以大步邁開步伐,走自己人生的下一步。

經過一晚暫時沒有網路可以用的心靈沉澱,兩人分別發現自己心裡曾經在意的某個部分,居然是可以被放下的。瑪麗安丟掉了陪伴她的男模,馬汀拆開了收藏已久的無敵鐵金剛。

《在人海中遇見你》這部片不只是都會男女的愛情故事,它也隱含了對社會現況的反思。它不只是一部講述別人故事的電影,也是一部引導我們檢視,甚至敞開自己人生的電影。


《在人海中遇見你》的中文版海報。(圖片來源/痞客邦)
記者 白婞嫈
在右手霸權的世界中妥協的左撇子。 喜歡吃很多很多東西,喜歡想很多很多事情, 總覺得,進食和思考應該是同一件事:)
記者 白婞嫈